|
■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李玉敏
我有幸参加了连云港市灌南县“小学语文教师高级研修班”活动,并上了一堂公开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第一课时。
这一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1.自读课文,读读生字词,以“垂”字为例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2.以生字中的“拖”字切入文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讨论“汤姆为什么要把鱼‘拖’上岸?”从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鱼很大”。
3.让学生再找找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能表现鱼大。讨论“鱼竿弯成了弧形”、“提”等语句在表达中的作用。
4.让学生思考作者写鱼大是为了突出什么。交流讨论,使学生理解:鱼越大,汤姆越高兴,而正因为鱼大,当要把鱼放走的时候,汤姆就越是不舍得。从而引导学生读好课后习题里出现的四个句子。
5.布置作业:查字典,生字组词;把这四个句子放回到课文中去,读读课文,读给家长听听,听听家长的评价,把他们的评价写下来。
上完课后,小语研修班的学员们,围绕这节课进行了评课。评课中,学员们肯定了我在文本解读和生字教学上的一些做法,也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生字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不多,是否会影响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第二,在没有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情况下,直接切入文本,探寻人物的内心活动,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是否仓促了些?
有意思的是,同学们在表达上述两个提问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样四个字:第一课时。
结合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的理解,以及授课时的一些感受,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们通常习惯性地划分为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这是由授课时间决定的,因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第一课时教什么?“凤凰语文”网论坛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其中,有些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应该有一定的教学模式:
低段:创设情境,激活情趣---放手试读,整体把握,初读字词---反复朗读,质疑问难---强化认字---识写结合;中段: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解字词---三读课文,读通读顺---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内容;高段:情境导入,对题质疑---初读感知,检查预习---再读课文,概括内容---默读课文,理清脉络---速读课文,提出质疑。(资料来源:凤凰语文网)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习,我觉得,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能来源于教师心中的这样几个假设:学生对课文是陌生的,学生与课文之间是隔绝的,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导入”、“激发兴趣”;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是从字词、读音开始的;如果字词读不准,课文读不通,那么对课文内容的探寻、作者表达方法的研习,都无法实现;朗读训练要通过朗读出现的频率和方法的多样来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