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 19:3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  看似两个不同生理阶段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做什么?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是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逻辑,家长好好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孩子才可能在家长的影响和教导下,天天向上。
  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建议家长们对于刚刚升入初中,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重点培养三大习惯:诚信、读书、守时,因为:
  一、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再不好的孩子这时候也会萌生“改过自新”的愿望,不希望新老师、新同学再发现和抓住自己以往的过错,这是鼓励孩子进步的绝好契机。
  二、“诚信”是做人之本,“读书”可以提高修养,“守时”是规范一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而这3个方面做好了,自然就涵盖了其他更多的好习惯。
  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相当强,此时不塑更待何时。
  ——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关承华  
  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孩子,大多是12岁-18岁,家长的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
  看似两个不同生理阶段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做什么?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两年来,我接待了那么多无助的家长,归结起来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就是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书中的观点:不都是孩子的错!
  一位江苏的高三男孩的父亲4次打电话找我,诉说孩子的“罪行”:不学习、辍学、打游戏,当说到“快19岁了,自己连脚都不会洗”时,我只能反问:“这怪谁呢?”一个原本学习十分优秀的女孩子,15岁时突然早恋并离家出走了,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孩子6岁时父母离异,9年来父爱的缺失,使得孩子特别珍惜一个大男孩对自己的怜爱与呵护……凡是找我来咨询、求助的家长,凡是面对自己的“问题”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只要引导他们稍作反思,就会发现许多问题的根儿,其实在他们自己身上。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是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逻辑。《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想传达给读者的理念就是“五要”:作为家长,一要会做表率,就是以身作则。二要学会爱,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三要学会把握,把握孩子成长的大方向。四要学会沟通,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委曲求全。五要学会引导,孩子没有不犯错的,正视不忽视,宽容不纵容,做孩子的导师。这“五要”又必须以“一要”作前提,那就是“要学习”,因为会做父母未必会做家长,家长是“职称”——称职父母才有资格称家长;家长是责任——不仅对孩子、对家庭,还对社会;家长是技师——教育孩子是一门高超的技术;家长是艺术家——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家长好好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孩子才可能在您的影响和教导下,天天向上。
  老师和家长联系=告状?
  张小雨是性格内向的女生,不合群、打扮另类、看卡通漫画成瘾,学习成绩很差。父母烧过、撕过她的书,甚至打过她,但她发誓要看下去。老师在家长会上这样指点她的父亲:首先,回到家里不生气、不责备,表现得很高兴——这是第一个“意料之外”;表扬她爱看书,不追星——第二个“意料之外”;但是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这样看书对学习有没有影响?你的学习是否就是这个水平了?如果是,那老师家长支持你——第三个“意料之外”。
  这3个“意料之外”大大地触动了小雨,经过几乎一夜的思考,第二天,她主动剪短了头发,把一箱子书锁起来,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用她的话来说:“老师这种方式,让我无法再顽抗,我只能投降,但我心服口服。”
  这个案例中,老师告状了没有?显然是告了。但这个“告状”以理智为前提,以解决根本问题为目的,而不是就事论事,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家长,而家长也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学会了教育。
  没那么多孩子“早恋”
  一个16岁的女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地告诉妈妈,自己喜欢班里一位男同学。妈妈亲切地搂住女儿:“你长大了,妈妈为你高兴。真巧,妈妈也是在像你这么大时喜欢上同班一个男生的。当时妈妈十分理智地战胜了自我,读大学时选择了你的爸爸,你不觉得爸爸妈妈现在很幸福吗?”女儿既诧异又欣喜地对妈妈说:“我的好多同学都会为这种事挨家长骂的,妈妈你真好,我懂了,你放心吧。”
  在处理所谓的“早恋”事件中,应该“既要热又要冷,该热时热该冷时冷”。面对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困惑,家长要表现出“热”——理解、关心、呵护;面对孩子青春期阶段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家长表面上要显现出“冷”——冷处理。
  对孩子,尤其对初中生不要轻易扣上“早恋”的帽子;家长,尤其是老师,尽量不要用或少用“早恋”的概念。中学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好感、接近,大部分都是“短命”的,经过短暂的“热恋”之后逐渐都会冷却下来。而中学阶段的“出轨”现象,往往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早恋”,而是直接切入了“性”这个敏感话题。所以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不要在所谓“早恋”问题上过多地做文章、想对策,而是要再跨一大步——直面孩子的性心理现状,抢在孩子“犯事”前做好防患工作。(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 关承华)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9:33:20 | 只看该作者
【家长态度】  青春期如此重要而关键,时间上又非常短暂,真正能够抓住机遇的孩子和家长又能有多少呢?的确不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较劲中,把大好时光荒废了,把良好机遇丧失了,把优越的教育环境放弃了。
为什么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长期以来,人们在改变着教育子女的观念、方式,尤其对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意识的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老师尝试着以宽容的理念面对子女教育,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践推广,愈来愈时兴放手,以至于有所谓“千万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样一种说法。较劲这个说法本身就对家长教育孩子表明了某种不信任,就是一种对立情绪。
  而今,这些“90后”的孩子们天天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吃穿不愁,享受的教育资源也很优厚,娱乐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家长、老师,包括周围的朋友都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能够在将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立足之地,不至于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于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优越的教育、生活和娱乐条件。
  说到希望,有孩子说,爸爸妈妈就像一对充满希望的鸡,从容不迫地下了个蛋,然后每天守护在鸡蛋旁,把满心的希望注入其中,包括那已经如愿和没有如愿的希望,然后就等着愿望实现。对孩子充满希望是非常正常的,不抱希望的父母还叫父母吗?没有希望的孩子还有出息吗?我们总说,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智慧则民族智慧,我们做家长的不努力、不培育希望,这个国家的希望和智慧从哪里来?对孩子充满了希望难道还成了错误、成了罪过?既然注入了希望,家长就有责任尽全力培育希望,让希望茁壮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职责内的管理教育,就是所谓的较劲吗?更不要说,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变化迅速的世界,家长们都应接不暇、忙于应对,孩子们就更是眼花缭乱了。在这种环境里,在这个转型期,应对变化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再说青春期的孩子还很不成熟,难道家长就只能看着孩子不成熟,任他由着自己的性子,自由闯荡、任性而为?要知道,这时的孩子是最容易“贻误战机”、枉走弯路,甚至踏上斜径小道的。
  总有理论说,孩子的成长是在错误的叠加上完成的。根据这个理论,难道我们家长就可以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犯错误、走弯路、见错不纠?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事实也证明,许多聪明的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明了是非曲直,知晓人生成长的长短优劣,在父母老师的指导下,在青春期很聪慧快速地前行,从而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日后成为社会中最有成效的精英人士!而这个青春期如此重要而关键,时间又非常短暂,真正能够抓住机遇的孩子和家长又能有多少呢?的确不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较劲中,把大好时光荒废了,把良好机遇丧失了,把优越的教育环境放弃了。
  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惯,叫一哄而上,有什么理论也是这样,有什么说法也是如此。所谓“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的说法就有甚嚣尘上的态势,而且有可能成为一边倒的趋势!这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负面效应,说严重点儿,那就是贻误战机、误人终生!为了不误人终生,我们家长也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家长不得不和孩子较劲时,也要学着艺术地较劲,在不同的时间、场合,要适时投下不同的药,也叫对症下药。
  该放松时一定放松,该抓紧时决不放松。宁可让孩子对家长一时误解,决不让孩子终生遗憾!(古城 )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9:34:19 | 只看该作者
与学生的一次心灵对话


初夏的阳光静静地洒在人大附中的操场上,从6层心理咨询室明亮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见学生们在红色的跑道上尽情地追逐嬉戏着。
  就是这样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自己成长的黄金时段---青春期。他们在一点点长高长大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烦闷、敏感、暴躁……面对着从小听话懂事的孩子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的父母能否理解他们的想法?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5个孩子(3名女生,2名男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向万秋实老师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不知不觉的变化
  万老师:进入青春期以后,有没有觉得自己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
  学生A:的确有这种感觉,妈妈说我不爱和她说话了。
  学生B:我自己没有强烈的感觉,就是觉得不像小时候那么幼稚、无忧无虑了。
  学生D:我觉得有时候特别烦,脾气变得很急躁。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有戏剧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甚至让他们自己也措手不及。朋友变成他们生命中极重要的部分,他们想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想要成为独立的个体……
  成长带来的矛盾

  万老师:青春期出现这些变化挺正常的,那么这种变化有没有影响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E:我跟爸爸隔阂多一些,两个人不怎么说话,但是跟妈妈之间说话还是挺肉麻的。
  学生A:现在我长大了,爸爸好像也把我当个大人看了,会跟我多说一些,有时聊得还挺正式的,这种感觉挺好。
  学生C:我跟家长间有点不太和谐,我们一开始只是为些小问题吵架,后来越吵越多,距离也就越吵越远了。
  学生D:我现在长大了,有时候就想:“让着他们得了!”不跟他们计较了。(笑)
  万老师:你们平时会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争执呢?
  学生E:有时候课业压力大,父母在旁边絮絮叨叨,脾气就容易急躁。
  学生C:都是一些小事,像我妈,她老是端着水果就冲进来,我挺愤怒的。有时一回家发现自己的桌子变整洁了,不仅不感激,反而很愤慨。
  万老师:你们觉得父母跟上你们成长的变化了吗?
  学生B:感觉上是的,我们长大了以后,父母也变得更尊重我们,有时他们跟我说话的郑重方式让我也感觉挺惊喜的。
  学生C:他们都是好孩子的家长。我觉得我的父母就没有,我们就一直吵吵吵,现在吵多了,脾气都磨平了,也不太说话了。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寻求成人身份的认同,他们不希望父母还像小时候一样控制自己,他们需要在与父母的谈判和妥协的过程中学会处理与权威的关系。
  如何才能更好地磨合
  万老师:那你们期望父母怎样做?怎样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学生B:我觉得我爸妈就挺好的,他们要是有什么不满意,就会开诚布公地跟我谈。而且他们也很尊重我,在家里都有各自的学习工作的空间,如果要进入都会提前打招呼,彼此之间都很有礼貌。
  学生A:不一定争吵就不和谐,但是也别太多。
  万老师:那你们希望父母管你们吗?
  学生C:我觉得父母应该管,还是应该给个底线,因为我也认识很多人,他们的父母都不管他们,一天到晚玩游戏,到最后都很惨。
  学生B:不一定是“管”,但是交流挺重要的。我觉得日常的聊天挺重要的,那样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感觉听他们说话时压力不是很大,也更容易接受。
  万老师:你们对老师跟家长之间的沟通怎么看?
  学生A:我觉得挺重要的,但家长不应该一听到老师说的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问,父母应该先听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在这个年纪,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做事也有自己的原因。
  学生B:对,家长和老师沟通很重要,但要从老师那里了解情况,也要听听孩子的看法,再加上家长自己的观察,一起和我们分析,帮我们发现问题,这样比较好!
  万老师:你们觉得好家长什么样?
  学生C:我觉得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我妈同事的孩子都特别强,都去考清华或者出国留学,我妈就老拿这事刺激我,我特不爱听。
  学生D:我觉得好家长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
  学生A:最好别在孩子前面干坏事,我同学的爸爸经常在我同学面前批评他的妈妈,弄得我同学特恨他爸,很同情他妈。
  学生E:没错,要是父母在家能有一个和谐的环境,我们上学也觉得很开心。而且还希望父母能多表扬我们,以前小的时候他们老夸我们,现在长大了,就不夸了。
  万老师:也就是说,你们还是希望家长能多夸夸自己,是吗?
  学生A:没错,虽然表面上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青春期是一个角色混乱的时期,孩子需要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正确的身份,父母的鼓励与理解是孩子前行的动力,父母的爱最重要。
  最感动的一件事
  万老师:最后让我们聊聊你们父母做的最让你们感动的一件事吧!
  学生D:从初二起我每次过生日父母都给我写一封信,信里写些对我说的心里话,平时不怎么说出口的,特别让我感动。
  学生E:我没有觉得特别令人感动的事,但是常年累月这样下来就积累起一种情感,就觉得很安心,回家后就觉得很温暖。他们说不管以后我做什么,他们都会支持我,也会爱我。
  万老师:谢谢你们,今天分享了这么多,也祝福你们面对成长中的任何烦恼,都能幽默一下,也就快乐了。
  我看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话是那样的愉快、坦诚;我听到,他们对父母的爱与期望。虽然每一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一位青少年也都独一无二,但他们内心的诉求是相似的,他们渴望父母对自己完全接纳,他们需要独立的空间,他们希望父母和睦,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鼓励与尊重。
  笔者后来了解到,5位同学均品学兼优,其中3位学习非常优异、综合素质特别强。(肖洋)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9:34:54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访谈】
  “现在我们家庭里儿童缺乏伙伴,社会又处在巨大的变迁之中,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在变。加上所谓的大众传媒在刺激孩子,孩子普遍青春期或者说性成熟提前、青春期拉长。大人又是更年期,而且现在进入更年期的这些人恰好赶上过十年“文革”,他们中的多数人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这样的两代人碰一块儿了,所以叫双期碰撞,它带有中国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
如何安全度过“多事之春”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关承华老师的《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第五章开篇所引用的一段话,日前记者就青春期孩子与更年期父母之间的双期碰撞问题采访了周孝正。
  记者: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双期碰撞似乎异常激烈?您当年的回答是社会变迁、价值观改变、独生子女、传媒刺激以及成年人教育思想滞后等,现在有什么补充和变化吗?
  周孝正:我认为“双期碰撞”问题是我们迅速进入高风险社会的一个表现方面。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变迁的问题。现在流行“一切向钱看”,人们变得特别功利,从前我们搞平均主义大锅饭,是不对的,但现在我们成了一个奢侈品消费大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腐败越来越多、物价越来越高,外加2005年的“超女”,使得无数小孩想一夜成名。双期碰撞只是这些大背景下的一个表现形式,是社会变迁的副产品。
  第二,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严重。人有3情:亲情、友情、爱情,一个情没有我们就遗憾,两个情没有就会痛苦,要是3个情都没有就虽生犹死。家庭中的儿童伙伴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挫折感、成就感、规则感,包括羞耻感等重要心理感受都是从小在游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小时候缺失手足之情的孩子,长大以后心理上容易形成一定的缺陷。
  第三,现在传媒越来越发达,从前无非是电视,现在电脑比电视还厉害。中国网民已经达到两个亿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电子游戏,又被称为“电子毒品”,都是根据人的各种性格设计的,你总可以找到一款适合你性格的,而自制能力薄弱的孩子尤其容易上瘾,不可自拔。
  记者: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于单一、过于主观,使得教育思想滞后,认为:“学习不好,将来有什么用?”在青春期教育中,只注重学习成绩肯定是片面、不恰当的,但高考仍然是应试的,家长和老师陷入了两难境地,这该怎么办呢?
  周孝正:这个问题的破解,关键就是一句话“命好不如习惯好”,人是环境的产物。到了青春期,再跟孩子较劲就不对了,因为青春期已经开始有独立思维、逆反心理了,但青春期以前你干什么去了?一个孩子从小就要让他养成好的习惯,小到生活习惯,大到思维习惯,将来有了自己的爱好,也不要横加干涉。从小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这样到了青春期,虽然还是有逆反心理,但不会去吸毒、犯罪。
  记者:家长应当与孩子做“朋友式”的交流,这个观念现在已为大多数人接受,但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缺乏平等、真诚的沟通。请您谈谈作为老师和家长,如何与学生和孩子真正友好、平等地交流,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去?
  周孝正:“朋友”这个词本身就用得不准确,“朋友”得有行为主体,孩子不是完全的行为主体,他跟你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不可能平等。他是“孩子”,你们的关系是家长、师生的关系,不是朋友的关系,这个概念用得不对。社会发展到现在,打骂孩子肯定是行不通的,关键在于良性互动,父母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记者:您曾经讲过大学生谈恋爱是好事,您还说过“在情感上要练童子功”,但如果牵涉到性呢?如果说“80后”的性还是放在书包里的玫瑰,那么“90后”则赤裸裸地把性拿到桌面上谈,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如何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呢?
  周孝正:婚前性行为普遍存在,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休想禁止,只能因势利导。在高风险社会,到处充满了诱惑,所以青春期的性教育必须是全面的。
  第一,让信息对称,告诉孩子性是什么,风险是什么,好的性行为是什么;第二,给他们提供避孕的药物和器具,这是知识的教育;第三,让他们有责任感,这就是人文道德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性的后果,女孩儿可能会怀孕、习惯性流产;男孩呢?你让那女孩怀孕了,你可是孩子他爸了,一辈子跑不了了。
  最好的性教育,并不是家长教育,而是由专门的机构、专门的老师,采用专门的教材进行公共教育。但这是一个尖端的问题,哪个国家也没有解决好。
  记者:您谈过“80后”一代的特点,总结出了他们是建设、浮躁、极端、虚拟、孤独的一代,而现在青春期教育的对象已经是90后的孩子了,您觉得“90后”孩子有什么特点呢?
  周孝正:简单来说,就是家庭中缺乏儿童伙伴越来越厉害,社会生态恶化,收入上升、信誉下降、彼此戒备、天天过节(愚人节)。没有本质变化,只是在量上加大了,社会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不确定。
  青春期又被称为“多事之春”,想要安全、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就必须知道这些风险,降低、规避、分散这些风险。我们要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学屈原去自杀。我一直信仰4句话:对大自然有心灵的敬仰;对未知领域有敬畏之心;对社会公正有内心的追求;努力维护公正,完成内心超越。(实习生 寿婷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31 , Processed in 0.0614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