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沉思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30 21:0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沉思录


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沉思录

盛海耕
  
关于“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早就想写点文章了,总觉得有些话想说。最近就这个问题,向杭州四所中学的185位初三、高二学生,作了一回问卷调查。这里就以调查结果为线索,来发些议论,希望能引起关心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朋友们讨论的兴趣。题目太大,一时想不出恰当一些的,只能暂时将就一下了。
  

能当“民族魂”此三字而无愧者,唯鲁迅一人

近二十年来,贬损鲁迅、污蔑鲁迅,很时髦过几阵子。这当中,有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因食洋不化而小有名气的“学者”,有码字匠,有应声虫。他们是造成了—些恶劣的影响的——在—些对鲁迅知之甚少或茫然无知的人群中。
当然,要搬掉鲁迅这块“绊脚石”,并不那么容易。这正如郁达夫1933年在《赠鲁迅》一诗中所说:

醉眼朦胧上酒楼,
彷徨呐喊两悠悠。

群氓竭尽蚍蜉力,
不废江河万古流。


鲁迅为什么将是万古奔流不息的江河?因为他在小说、散文、散文诗、旧体诗、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六个方面,创造了六座魏峨的山峰;因为他的伟大人格所构成的“鲁迅精神”——“我以我血荐轩辕”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祖国爱人民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宁可与敌人同归于尽、也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硬骨头精神,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反“十景病”、反“大团圆主义”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揭出底层人民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耻最后、驰而不息、愈是艰难便愈要做的韧性战斗精神,反虚伪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鲁迅依然是鲁迅,民族魂依然是民族魂。我以为,在2O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能当“民族魂”此三字而无愧者,唯鲁迅一人而已。

一组严峻的数字

问卷调查的笫—个问题是:“您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吗?”结果,答“喜欢”者69人,占37%;答“一般”者9O人,占49%;答“不喜欢”者26人,占l4%。
看到这组数字,我很痛心。请特别注意那个49%的“一般”。将近一半的中学生对鲁迅作品态度冷漠,不大感兴趣,觉得可读可不读,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再加上那个14%的“不喜欢”,问题就更严重,对鲁迅作品抱冷漠乃至反感态度的,竟达63%!
更有极少数人(约占3%),对鲁迅出言极为不逊。问卷调查的最后一道题是:“关于‘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这个话题,您还有什么话特别想说—说?请简言之。”这极少数人的回答是:“别老是‘鲁迅’‘鲁迅’的把个老古董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我不否认他是文坛上的一面旗,但现代人不应该把目光停留在从前,这样就不会进步。”“我认为鲁迅对现今生活并无多大意义,没有必要对鲁迅如此推崇。”“鲁迅与我无关,与人无关,与世无关。”“鲁迅著作多读无益,少读无害。”“鲁迅只是一尊过了时的雕像而已。”……这又使我想起1936年1O月24日,鲁迅逝世后的第五天,郁达夫写下的《怀鲁迅》中的一段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啊,难道我们的国家竟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面对这组严峻的百分比,面对“因为无知,所以无畏”的一群,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的整个教育和整个社会,难道可以心安理得?!难道不该深自反省?!

培育希望之林的土壤毕竟还是肥沃的

我痛心,但我并不悲观,更不绝望,因为我接着又看到了大片可以培育希望之林的肥田沃土、山野平原。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郁达夫的《赠鲁迅》和《怀鲁迅》写得好不好?”结果,认为“极精采,极警辟”者118人,占64%;认为“一般”者56人,占3O%;认为“不好,没意思”者11人,占6%。尽管这组数字与前一组数字不无矛盾(这正是中学生的幼稚之处),尽管学生们对郁氏诗文如何“精采”、怎样“警辟”不一定能说出多少道理来,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是直观地、朦胧地感到郁氏的话说得好、有分量、可接受。
问卷调查中又有这样一道题:“在您的想象中,鲁迅是怎样—个人?请略加描述。”对此,中学生们的回答可谓百花齐放:

“宽阔的脸庞,竖起的头发,浓密的胡子,深邃的眼睛,忧郁而睿智的目
光。有学者之风,又和蔼可亲。”
善良,慈爱,孝顺; 严肃,认真,深沉.”
“面容严肃,饱经风霜,瘦削,强毅。不苟言笑,脾气刚硬,关注下层人
民的苦难,为他们的麻木不仁而着急,看问题思想高过常人。但身体不怎么好。”
“冷冷的外表下有—颗热情的心。”
“严肃,刚正,很有个人魅力。我行我素。心中充满爱国热情,但不肤浅地显露在外表上。”
“富有正义感,爱憎分明,遇到该骂的绝不留情,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己见,不为金钱、名位所诱惑,是—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剖析社会十分犀利,思想深刻。”
“—个为国为民奋笔疾书的人。”
“—个为民族献身的伟人。”
“一个喜欢写讽剌文章的人,学问渊博,很有才华。”
"一个没有奴性的人。"
“有骨气。” “大好人。”
“思想复杂深奥的人。”
“疾恶如仇的人。”
“文坛泰斗。”
“文学巨匠。” “语言大师。”

“中国最伟大的战士。”
……
不错,这些回答还比较抽象,还缺少血肉,但是,不可轻视。它比那些对鲁迅“轻薄为文哂未休”的时髦人物的高论真诚得多,有价值得多。它说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在“鲁迅”这个大题目上,并非一无所获,教科书没有完全白编,老师们的劳动没有完全白费。问题在于,这种收获本来应该大一些的,现在距理想境界还差得远。不管社会多么复杂,假恶丑的东西多么多,相对来说,学生总是比较单纯、心灵总是比较纯洁的。在他们的心田里,播种什么,怎样耕耘,大有讲究。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件事:教材编写、高考导向、教师素养。如果我们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取得长足的进步,肥沃的原野上是能培育出茂林嘉卉的。

编鲁迅作品入教材一事尚有美中不足

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读物,对学生心灵影响很大,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有人说课本中鲁迅作品太多了,其实不是“太多”,而是略少。现行人教社版中学语文课本,初中三年收文295篇,其中鲁迅作品9篇,占3%;高中三年收文195篇,其中鲁迅作品7篇,占3.6%。这样一个比例,能说“太多”吗?因为鲁迅之于中国,毕竟有如普希金之于俄国、歌德之于德国、莎士比亚之于英国。
依我之见,让中学生每学期从课本中读到两篇鲁迅作品,六年24篇,比较合适。具体编排上,则课内《语文》课本可以少收一点,课外《语文读本》不妨多收几篇。
还有一种办法:干脆约请热心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专家,编—本专供中学生阅读的《鲁迅读本》,详加注释,辅以鉴赏。选篇要切近青少年的生活和情感,语言文字要深入浅出,写作态度要诚恳亲切。这样一本书,我想,中学师生是会欢迎的。
现在,《语文》教材是进步多了,但还可以编得更好些。即以鲁迅杂文为例,象《论雷峰塔的倒掉》、《战士与苍蝇》、《夏三虫》、《这个与那个》、《扁》、《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上海的儿童》、《捣鬼心传》、《现代史》、《夜颂》、《偶成》、《半夏小集》、《文摊秘诀十条》……这样的篇章,实在都是极富可读性的,可惜编教材的人,除少数几位独具慧眼者,很少有人留意到,大多陈陈相因,你选这几篇,我也选这几篇。
另外,鲁迅的有些作品,如《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拿来主义》……,我以为不妨节选。否则,篇幅偏长,师生双方都会觉得头绪多,不容易弄清,不容易领会文章主旨。
还有,象《忽然想到》、《无花的蔷薇》、《小杂感》、《半夏小集》之类文章,甚至可以《小杂感》为题,择其活泼而易懂者,合成一篇,加注说明,以飨读者,至少也可让学生们知道有这样一种文体。

高考指挥棒的严重误导

高考这根指挥棒对整个中学教学影响之大,是尽人皆知的。可是,从1997年到2OO6年整整十年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论是全国的,还是上海的,与鲁迅和鲁迅作品有关系的题目,除1997年全国卷占1分,上海卷占6分外,其后九年,竟年年都是空白,年年都占零分!
2OO4年,上海《语文学习》杂志选登了全国、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共12份高考语文试卷,与鲁迅及其作品有关的题目,居然11家为零,只有福建省的试卷涉及鲁迅,其题为:“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OO字的作文。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 霍金。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这是极有创意的作文题目,可惜12家中仅此一家。鲁迅的被冷落,到了令人吃惊、令人愤慨的程度。
高考不考,中考自然也不考;高考中考都不考,则高中、初中师生对鲁迅作品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就大受挫伤。当然,也有极少数教师持“尽管你不考,我仍好好教”的态度,但他们是冒风险的。什么风险?“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花费在不考的内容上,结果为我的学生考不过别人的学生增添了—个分量不轻的砝码。”考不过人家又怎么样呢?许多教师朋友向我诉说过那严重的后果:少拿甚至拿不到奖金、晋升职称被推延,这还是第二位的;最可怕的是“声誉”的大受损害,学生、学生家长、同事、班主任、教务处工作人员、校长……向你投来的怀疑、抱怨、责备、鄙夷的目光,可以把你压得抬不起头来,你自己就觉得脸上无光、矮人一截,象犯了罪似的!——如此,则谁敢引导学生好好读鲁迅?!教师不敢好好教,学生自然就不会好好学,鲁迅及其作品的丰富的人文精神、精湛的写作艺术,就从广大中学生面前白白流失了。这是严重的误导。手执高考指挥棒的衮衮诸公,莫非你们想让我们的国家成为“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扪心自问,你们夜里能安眠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07:33 , Processed in 0.0725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