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发言稿实录(四)(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4 00:2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主任演讲实录之二十二---拙劣的开端,难道就不是成功的一半?

同学们: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此老师有点疑问,难道拙劣的开端就不是成功的一半?有的同学一听老师说这话,可能就会反对了,比如在在写作文时,如果开头能够写的引人入胜的话,那就是成功的一半啊;而如果开头写的干枯晦涩,不管后来如何精彩,那也很难算得上一篇佳作呀。不可否认,对于操作一件具体而且和前后并无多大关联的事情,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放在这样的孤立的情景中的确很合适。但是,今天老师要说的是,如果是所做的是系统性很强、和前后联系很紧密的事情的话,那么拙劣的开端,也可以转变为成功的一半。我们还是先来看一段名人故事吧。
         有一次,契诃夫遇到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这个青年文学爱好者一看到契诃夫,就苦恼地说道:“我开始写作时,无论如何也写不好,文笔和思想的表达常常相悖,我深为自己的笨拙与自己的处境感到痛苦、彷徨!”契诃夫听后,非但没有给予这位青年文学爱好者一丝的安慰,反而语出惊人地说道:“你都说了些什么呀,开头写的差,这是好事啊!”那个青年文学爱好者听后,大为惊讶,不知该如何是好。契诃夫于是解释到:“当然是好事了,你的明白,如果初拿笔的人一下子就写的顺顺当当,那么他就玩了,因为他不可能再为写作而苦恼、深思和学习了,那么他在写作上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的。”

         契诃夫所讲的道理,其实在我们国家古代就有活生生的例子,那就是《伤仲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也不免落入“泯然众人矣”的悲惨境地,因为主人公在发现自己的天赋之后,并没有再为写作而‘苦恼、深思和学习’了,也就相当于是把进步的大门堵的严严实实了。相反,如果有一个拙劣的开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并让他为之苦恼、为之深思、为之学习,这样终究会慢慢进步,并一步步创造卓越。爱迪生小时候,老师让小朋友们回家做小板凳,爱迪生为此一夜未睡,第二天在课堂上,当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做的手工交给老师时,轮到爱迪生,只见他窃生生地将一个又丑又不平衡,几乎不能坐的小板凳交给老师,顿时引来同学们一阵嘲笑,老师脸上也露出不高兴的神情。这时只见爱迪生含着眼泪,小声地说:“这是我做的第十二个小板凳,他比前十一个都!”同学们听了只后更是一阵大笑。可是这时老师却大声说:“同学们,我们不应该嘲笑爱迪生,我们应该为他这种努力的精神鼓掌。”正是因为没能够把第一个小板凳做的漂亮,这不仅让爱迪生感到苦恼,而且诱使爱迪生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把板凳做的更漂亮。正是这种拙劣的开端慢慢地培养了爱迪生契而不舍、善于学习的品质,无疑这位爱迪生的最终成功奠定了牢靠的情商基础。

          同学们,拙劣的开端,也可以转化成功的一半,甚至是转化为成功的全部。当然,这需要你为拙劣的开端持续苦恼、深思与学习。所以,请在高三第一次质量测评中考的不理想的同学,千万不能再低迷下去,而应主动地把拙劣的开端变成成功的一半,甚至是成功的全部。
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0:28:27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演讲实录之二十三---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为什么要装明白?

同学们:

    这几天,我们班几位科任老师都向我反映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完一道经典例题后,总会问一问大家听懂了没有,可是大家很少有人说自己没听明白,结果面对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习题时,大家依然总是错误百出。诚然,这里有大家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些原因。但我想,更多的还是大家不懂装懂的心理在作祟。面对学习知识,为什么要揣着糊涂装明白呢?这是明显的自欺欺人啊,当然也是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另外,大家不仅会因此而学不到更多的知识,还极有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你们很可笑。

     波兰女演员海伦娜.莫杰斯卡是一位表演大师,她以其真实而富有感情的表演而深受观众的欢迎。但是她发现,虽然很多人崇拜她,但这些人中很少有人能体会她在表演中所要表达的确切情感,甚至有时这些“粉丝”的行为会显得莫名其妙,为此她感觉很苦恼,为了进一步调查到底有多少人真正能赏析她的表演,一次她在一群不懂波兰语的人举行的宴会上,用波兰语朗诵了一段话,当她朗诵完时,观众们个个都热泪盈眶,而事实上,海伦娜.莫杰斯卡只是背诵了波兰文的字母表。

     这不是一则笑话,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那些观众们在听完海伦娜.莫杰斯卡背完字母表之后之所以会有“热泪盈眶”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不外乎出于两种心理,一是海伦娜.莫杰斯卡是名家,大家都不加思考地认为她的演讲肯定感情真挚而且富有感染力,所以众人都会因此而感动,进而“热泪盈眶”,这是惯性或定性思维心理;二是很多人都没有听懂,但是看到别人“热泪盈眶”,自己如果不热泪盈眶的话,可能会暴露自己没能听懂名家演讲的事实,出于怕被别人耻笑的心理,于是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老师想,大家揣着糊涂装明白的心理大概也是这两种吧。

     大家不管是出于哪一种心理,都将对学习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比如,如果大家拥有第一种惯性思维心理,就会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深信不疑,这样会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大家在老师讲解后不会再主动去思考这道题是否会有其他更好的解题方法,这样的话大家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就会受阻;二是大家如果对老师的讲授深信不疑的话,就会用尽力气去记忆、去套用,而不会去质疑,这样的话,大家的思考就不会深入,理解的就不会透彻,当然大家的创新意识也将因此而萎缩。如果大家是因为好面子才揣着糊涂装明白的话,那就更不应该了,老师暂且不说听懂了是否就很有面子,单就自己一点也没学到知识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大家的行为很不值得了,因为大家是在学习,如果人人都能一学就明白,那还不人人都考清华北大?!

    不管怎么说,如果大家真还继续揣着糊涂装明白的话,那么大家就真的太不对自己负责了。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做听到海伦娜.莫杰斯卡背诵字母表也热泪盈眶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会被别人持续耻笑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0:29:29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演讲稿实录之二十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难道就能高高在上?

同学们:

              前几天,和一位老师聊天,其间他说了一件事情,让我感触颇深。现在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张三同学最近在全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他也因此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衷心祝贺和真诚表扬。但是,张三同学并没有把这种衷心的祝贺和真诚的表扬化作前进的动力,而是把这些善意的东西变成了他追求高高在上的资本。这不,周一他早读课迟到了,班主任按照班规要求他在教室后面站十五分钟以示惩戒,没想到张三因此摔门而出,回家后还委屈地哭哭啼啼,声称自己都在全省作文竞赛中获奖了,为什么就不能因此而得到班主任的一点点宽容?!

               张三同学的心理是显而易见的,他想用优异的成绩来换取高高在上的特权。同学们,难道做出了些许成绩,就能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无疑这是无理取闹。别说我们做出的是普通的成绩,就是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不要妄想社会能轻易满足我们哪怕是合理的要求,因为任何要求的满足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传统。纵观人类历史,有多少人在取得卓越业绩的同时还遭受着委屈呢!比如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他在1827年发现了“电流的强度等于电压除以电阻”这一重要定律,欧姆本想借助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来申请一个大学教授的职位,结果,他不但没有得到某一个大学的任命,反而由于他的发现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他不得不辞去中学教师的职位,而过上了朝不保夕的艰苦生活。欧姆的成就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苦闷,而不是特权。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是你在取得了这样的伟大成就之后还如此压抑,你能承受的了吗?!如果换成上述张三同学,难免他不跳楼!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无不渴望事业成功,无不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点滴成绩来。但是,我们只能把成绩看成是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而不能一味地把成绩想象为换取特权和优厚待遇的资本,否则我们将会在成绩面前变的郁郁寡欢。所以,如果以后我们做出了骄人的业绩,那么你就勇敢地把成绩当作是自己辛勤栽种出来的白菜,在欣赏它的晶莹剔透和无比鲜嫩的同时,就不要奢望它还可以结出金子来了,或者说它摇身一变变成免死金牌。

                       因为成绩自己可以努力创造,但权利只能由法律赋予!
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0:30:06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演讲稿实录之二十五---面对压轴题,为什么要轻易放弃?

同学们:


         在高三第一次单元测试中,很多学生都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面对压轴题时,他们都轻易地选择了放弃。在我监考数学、物理学科考试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同学在做完前面所有的题目后,即使剩余不短的时间,也很少有去思考压轴题的。不可否认,对于数学和物理两大学科的测试卷来说,往往最后一道题目的难度都非常大,即使去做了,可能也是徒劳无功的,与其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集中精力去检查前面的题目有没有解答错误,以期把会做的分全拿到手。

         大家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有自己的很多理由。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就是,压轴题,难道我们真的一点都做不来吗?众所周知,不管是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道题目,还是物理试卷的最后一道题目,都是由几个递进型的小问题构成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这些递进型的小问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解题的思路,而这种解题思路的获得,也就是我们创造奇迹的开端。如果大家连看都不去看一眼的话,那我认为大家就失去了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数学王子高斯的经历就很能说明这么一个问题。

            1796年3月30日,在德国格丁根大学校园里,年仅18岁的高斯吃完晚饭后,照例做导师每天布置给的三道数学题。因为高斯很有数学天赋,他的导师对他寄予了厚望,因此,在高斯完成固定作业之外,他还会多给高斯布置几道较难的题目。一般情况下,高斯会在三个小时内,把所有作业做完。这一天,高斯像往常一样,不到三个小时,就把固定作业做完了。可是,在多布置的题目中,最后一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要求用圆规和一把有刻度的直尺,画出正十七边形。高斯也没有特别在意,只管埋头做题。他拿着圆规和直尺,一边画一边想着各种可能的思路,一直持续到天亮,这道题终于被高斯解开了。高斯拿着作业,来到他导师的办公室,内疚地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最后一道题目,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才解答出来。对不起,我辜负了你对我的期望!”导师接过高斯的作业一看,惊呆了,半天才问道:“这是你昨天晚上做出来的吗?!”“是啊,可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才把这道题目解答出来。”导师让高斯坐下,并取出圆规和直尺,让高斯当面在纸上再画一个正十七边形。高斯很快就花了出来。这时,导师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你解开了
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这道题目,阿基米德没有做出,牛顿也没有解答出来,而你竟然仅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解答出来了!我也正在研究这个题目,昨天给你留题时,不小心把写着这道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布置的作业本里。”很多年后,每当高斯回忆起这件事情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年都没有解开的题目,我或许就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把它解决。”

           由此可见,在做数学、物理试卷题目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有一种大无畏的心态,在心理上就不能被最后一道题目吓倒,要剔除自己心理上的定势思维,不要总认为最后一道题目就是难题。而是要把他看做是一道普通的题目,只不过出卷老师把它放在最后罢了。这样,既然是面对一道普通的题目,在有宽余时间的前提下,那就没有理由不去“会会”它。


          因此,同学们,如果你在考试时还有多余的时间,你不妨去看看最后那一道题,或许看一眼那一个题目就会让你欣喜。另外,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不管面对任何问题,首要的就是要有这种大无畏的心态,只有大无畏,我们的才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0:30:51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演讲实录之二十六---和父母交往,难道就可以随心所欲吗?

同学们:

      同学们,下面是一段老师和你们家长之间的对话,请大家仔细地听一下。
    “老师你好,张三打电话给我说他有点发烧,并且想回家治疗!”
    “刚刚到班里拿材料时,我遇见了张三,不过他还没给我说。”
    “老师,张三是不是真的发烧了?”
    “是不是真的发烧?他不会开这样的玩笑吧?”
    “就算是真的发烧,这样的小病在学校医务室完全可以治疗嘛,应该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回家治疗吧!”
    “的确,校医务室的医生治疗发烧感冒的小病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我有点怀疑,张三是不是想借此机会出来玩电脑打游戏什么的。他时常给我说高三的生活是如何如何地辛苦,如何如何地枯燥乏味,看来他是想逃课啊。”
    “你可能多虑了,张三平时挺诚实的。”
    “老师,你可能还不了解他,有时为了多要一点零花钱,他都会向我们说谎的。所以,老师我想请你办两件事情,一是如果他要请发烧感冒之类病假的,麻烦你先给他测量体温确定一下,如果他要是请事假,你就一律不准,你就说高三学生功课紧,不万不得已,学校不允许请事假!”

         进入高三以来,老师陆续接到这样的电话,让老师感觉奇怪的是,他们都请求老师不要批准你们的请假,有时你们明明是要请病假,但他们还是屡屡不信,并坚定不移地声称你们是装病。家长和子女之间出现如此的不信任情形,不由得老师要问你们一句:和父母交往,难道就可以随心所欲吗?

          父母是我们的最亲的人,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是我们最容易相处的人,也应该是最理解我们的人。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家长如此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的子女呢?我想这时大家就要在自身找原因了。

           在和你们的父母交往的时候,我常常听到的几个词就是“不听话”“易冲撞”“对着干”,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让你们朝西,你们偏向东。当然,大家的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但是,这并不等于是说我们不听家长的话、容易和父母对着干就是正常的。我们完全可以用简易的方法让父母理解我们。

                比如,我们不要在父母面前为了自己的一时快乐而撒谎,因为一旦我们的谎言被父母识破,就相当于我们有了犯罪的前科,每当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难免家长不怀疑我们所说事情的真实性。比如,当我们和父母的观点出现分歧时,一定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不可否认,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不小的代沟,彼此沟通起来会有不少的障碍,这就更需要我们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否则父母就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了。以前我带的一个学生,他很想买一个吉他,但是在最初的时候,他的父母极力反对,认为那是不务正业,我的这个学生
也是倔脾气,什么也没解释,愤然摔门而出。大家现在就可以想一想,本来买吉他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由于我们没做解释工作,才给父母留下我们“不听话”“易冲撞”“对着干”的坏形象。最后,我们平常应当主动和父母交流,不要总是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去找父母,空闲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说句“注意身体”“辛苦了”“有点想你们了”之类的话,再或者是向父母汇报一下在学校的情况,让父母充分感受到我们的体贴和孝心,这样也可以为我们加分。

              同学们,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即便是这样,我们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也不能随心所欲。
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0:31:22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演讲实录之二十七------做一件事情时,难道只要认真就行了吗?
同学们:
        最近一段时间,有几位科任老师向我反映,我们班有几个学生在做作业时,往往粗心大意,一点也不认真,以致把最简单的习题都解答错了。大家现在已经是高三学生了,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为什么态度还是这么不端正呢?事实上,认真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曾被恩格斯誉为现实主义艺术伟大典范的文学大师,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包含91部小说,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一想,是什么让巴尔扎克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或许,我们从他写作时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巴尔扎克一拿起笔来写作,总像着了魔似的,常常对他要写的任务和情景达到产生幻觉的地步。有一次,一个朋友到巴尔扎克的家去,他走到门前,听见巴尔扎克正在和什么人激烈地争吵:“你这个恶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这个朋友急忙推门进去,看见房子里只有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巴尔扎克在痛骂作品中一个他正在揭露的人物的卑劣行径。还有一次,另一个朋友去看望他,突然,巴尔扎克走到他面前,激动地痛斥到:“你,你,使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的就是你!”他的朋友大吃一惊,原来,巴尔扎克所说的少女是他正在创作的一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同学们,你们看看巴尔扎克,他在做一件事情时是多么地投入,这怎是一个“认真”所能形容的!

           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对是做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一要认真,二要用心,光有认真还不行。
         “认真做事”是对我们做事态度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按照既定的程序、科学的方法、详实的素材进行正确地分析、讨论并试图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尽力保证把事情做对,而不能马马虎虎,因为稍有疏忽,就极有可能致使工作错漏百出。比如,我们在实验室要熄灭酒精灯时,你就不能直接用嘴去吹灭,因为那样容易引起火灾;我们在驾车时不能打瞌睡,而要两只眼睛密切地注视着前方;我们在上课时,不能口、耳、眼都闲着。
           “用心做事”是对我们做事行为的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情时,要善于使自己“钻”到事情中去,把事情和自己融为一体,丝毫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进而不产生与事情无关的行为。比如上述巴尔扎克在创作时,他的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为创作服务。当年陈毅元帅在看书学习的时候吃了墨水,他的行为都是为看书学习服务的;我们在做作业时,就不能想着下一步播放mp4中的哪一首歌曲,因为这样的行为和做作业压根没关系。

        同学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用心就可以做成、做好每一件事,不用心则会一事无成。”让我们在名人名言的引领下,认真、用心地做每一件事情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23:34 , Processed in 0.0716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