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书自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3 17:3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书自述
■张卫东
    张卫东 中国书协会员,上海市青年文联理事,上海市青年书协副主席,上海市宝山区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名家网主编。
  1977年开始学书,1985年发表作品,作品入展第六、七、八届全国展,入展全国首届青年展、楹联展、正书展、扇面展共计26次。其中参加国家文化部和中国书协大赛获奖的有: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能品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二等奖、“冼夫人杯”书法大赛三等奖、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书法最高奖、全国第一届册页展二等奖。


  也许我是个天性痴迷写字的人,儿时就梦想能成为一名书法家,不管是钢笔字、粉笔字还是毛笔字,有时一拿起笔就忘了一切。
  1977年夏,我九岁,到外婆家去歇伏(度暑假)。外婆家在山区,盛产毛竹,虽是歇伏的好去处,但炎夏季节,上午十点后的太阳也是够毒的。舅舅怕我在外玩耍晒太阳长痱子,便教我写毛笔字。20世纪70年代,中国书协尚未成立,别说书法活动少,字帖更是稀有之物,因此我天天临写的是舅舅写的范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用的纸也是草纸,抄的是毛主席语录,一个暑假下来,不知重复写了多少遍,竟百练不厌。有时笔毫掉毛,我便小心地用手牵去,间或用牙咬去多余的笔毫,闻到一股墨的幽香。那是一种特别的香味,渐渐地在磨墨的时候,我总爱用鼻子凑近去闻那淡淡的墨香,有时也会不小心鼻子触到墨,弄脏了脸。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磨墨写字时仍然会去闻墨香,已成癖好。
  我从小痴迷写字,或许还和我的居住环境有关。我家居住的老屋,原是晚清时期的私塾,大小房共十间,前后两个天井,门前是青山绿水,院中古木森森。我亲眼所见的大小叶罗汉松、桂花树,直径大约1米,约有四层楼房高,四季常青。因家贫,罗汉松70年代就贱卖给造船厂做船了,桂花树也被大风刮倒而枯死了,为此我难过了好些日子。
  最让我受益的还是院门围墙上的八个大字,上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字约一尺大小,字形饱满似颜体,细微精致处又有褚河南的味道,儿时的我,饱看摩挲,记忆犹深。
  村里有大小两个祠堂,私塾两三家,有绣楼、赌场、跑马场,有进士第、士大夫第,有官人、商人、读书人。几棵古老香树点缀着条形的村落,远远看去,如同中国画里的点苔,应该算得上是个比较有韵味的江南民居。刻在青石上的楹联、墓志很多。有一年,我回乡探亲,堂弟告诉我说,某家人将刻有金字对联的木板做床铺板,正晒在外面呢。我急忙赶过去,眼见一幅魏体楷书,写的是:“有书教子三余读,怀谨持躬百折坚。”魏书对联颇有赵之谦的味道,大书法家赵之谦曾官奉新知府,或许真是官家的唱和之作也未可知。总之,凡是有字的地方总能引起我的兴趣,驻足流连。无名墨迹是我师,少年时,我就是伴着这些墓志和楹联长大的。1987年,我当兵到上海空军政治学院。这一年,学院搞了迎春书画展,我的一幅毛笔字获得了一等奖。我是新兵,获奖消息不胫而走,有两位干休所的老干部打电话到连队要见我这个小兵,再后来其中的一位老干部带我拜见我现在的老师刘小晴先生。刘老师经常告诫我说:“聪明人要下笨工夫,要敢于下到十八层地狱到传统中去摸爬滚打。”于是我牢记师训,开始从魏晋入手,沉浸在历代经典法书中,朝临暮写。
  现在,学习书法既来自天性,也来自爱好;现在,书法既是我的工作和爱好,也是我藉以谋生的手段。这和国外很多艺术工作者一样,因为政府没有多少专门的机构可以让他们安逸地生活。
  几年来,我编书,拍获奖书家创作示范VCD,办网站,搞冲刺国展培训班,办个展,但更多的时间还是搞书法创作。作为一个平民书家,欣逢盛世,可以自由投稿(全国第六届国展以前都是县、市、省推荐)。这个机制的打破,实际上标志着平民书法时代的到来。平民搞书法是最艰辛的,缺乏社会地位和人际的依附,凭的是真功夫,好在评委大多数还是本着艺术人的良知,认可真正的好作品。
  我觉得作品要脱颖而出,首先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否则就算是获奖也是偶然的。只有才情和功力兼备,获奖才能水到渠成。
  少年时代学书是随意性的,表现在只要是自己认为好的拿来就学。这时请教名师尤为重要,老师可以指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子。当然,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经历和学养的增厚,审美的态度会出现变化,但基本的气质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书法家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学养,但不是学历越高书法就越好,书法最终一定是学养和性情的集中体现。实际“性情”显得更为重要,但性情又基本是没办法改变的。圆滑的人、市侩的人、懦弱的人、有学养的人、才华横溢的人、刚正不阿的人,其笔下便自然地将其秉性状态表现出来。
  我现在对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是持否定态度,一个书法家一生都很难创作一两件真心意义上的好作品。人走到四十岁的年龄,学书的目的和目标已清楚了,只是恨自己愚钝不能达到心手相应,愧对古贤!当然,我并不完全迷信古人和时贤,而开始以审视的态度对待之,力主向经典中的经典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譬如学王羲之,要将二王及二王惠及的下几代书家同时关注,何种笔触才能表现既遒媚劲健,又如何表现既有遒媚劲健又具博大气象、潇洒而不失凝重、旷达而不失精微的作品,这是我想得比较多的。至于社会各种流派和书风并存,这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一种过分的鼓吹或“扬己压彼”!艺术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要做无谓的争论,而要抓紧时间,努力实现自己追求的书风。
  再就是书法作品的章法、墨法和用纸。总之一句话:既要合乎古法又要有新意。要合古法就要多留心古人的经典墨法章法。当代人对墨法的研究已胜出古人,但墨的质量却逊古人甚远。但用墨也有一些小窍门,如宿墨,可以用稍老的墨条以清水(不能用开水)浸泡数日自然便成宿墨,用时翻匀即可。若用开水浸泡则胶性破坏,墨也变成碳素。现在市面上也有现成的宿墨。纸张要古雅,不能滥用两种以上颜色,否则易成“花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8:57 , Processed in 0.0580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