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校园文学三十年 给教育插上文学的翅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5 11:2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校园文学三十年 给教育插上文学的翅膀
  美的追求·攀缘
  透视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1919年“五四”时期以来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中,不难看出,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成为新文学的摇篮。改革开放30年,校园文学为中国文坛不断增添新鲜的血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为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成为中国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学社团:校园文学兴起的标志
  十年“文化大革命”封闭了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师生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孰料想,一旦把枷锁打开,人们对自由的艺术的渴望就显得异常强烈。而直接起到引领作用的是那些长期受压抑而热爱文学的教师,有的一边自己创作,一边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有的干脆把那份追求文学的梦境和热情托付给了学生。于是,他们带领学生大胆地办起了文学社,指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在文学社团自办的报刊发表,或推荐给正式报刊,或组织参加正规的作文大赛,把握着社团,使之能够健康地发展。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他们敞开了走向成功的大门,但高考升学的路很快变成了羊肠小道。许多中学生开始从高考的紧张、焦躁中,以极大的好奇、兴趣与敏感,悄悄地写起了诗文。于是,文学社团的建立适应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有了写作训练的平台和心灵飞扬的空间。
  文学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独特的诱惑力,使每一位趋向浪漫的少男少女对她情有独钟,而一旦爱上她,即使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办报办刊,开垦试笔的园地,从班级黑板报、手抄小报到校级油印报刊,发展到激光照排、跨地区跨省的内部交流报刊,栏目丰富多彩,印刷十分讲究,甚至可与国家公开发行的报刊相媲美。
  从1984年开始,校园文学社团大量涌现。全国的语文报刊及有关少儿文学刊物,为文学社团的发展推波助澜。他们抓住这一新生事物,开辟专栏,介绍各地的校园文学社团,发表学生的作品,从而扩大了校园文学社团的知名度,促使社团大量涌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所属的《中学生》杂志从1984年开始开辟“文学社团芳名荟萃”专栏,分批分期刊出各地2000余个学校文学社名录,后来还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文学社团手册》一书。1984年10月创刊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开辟了“校园文艺”专栏,专题介绍校园文学社团。《语文报》在1984年举办文学活动时全国仅有百余家文学社团,而到1985年举办“春笋奖”征文时就有1500个文学社参加了。1986年创办的《中学生文学》月刊成为校园文学社团的重要阵地。其他如《作文》、《作文通讯》等全国所有的中学生、少儿报刊都几乎聚焦到了校园文学社团。1989年《中国校园文学》在北京创刊,使校园文学社团走向了发展的高潮。
  从1984年至1989年是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爆发期,也可称为校园文学的“青春期”。这些文学社团都是自发组织创办起来的,有的开展了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有的至今仍活跃于校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校园文化的窗口和语文教学的有力帮手。
  校园文学社团的发展,得到了许多老作家、诗人及教育专家的热情支持与关注,如冰心、臧克家、韩作黎、刘绍棠、刘国正、谢冕、陈建功、贾平凹、余秋雨、毛志成、吴思敬、曹文轩、陈金明、叶延滨、林莽等,或讲课、或题词、或担任顾问、或推荐作品,他们闪闪生辉的大名走进了校园文学社团的报刊上,走进了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可以说,无论是著名老作家,还是发展中的中青年作家,都与校园文学社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这些社团受到文学精神的深刻影响。

  随着校园文学社团的兴旺发达,一些青少年学生及热心的教师,再不满足于将文学活动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逐步走向跨地区、省乃至全国性的交流。较早的如1983年上海部分学校联合成立的“上海中学生文学社团联谊会”,主要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以学生为主开展活动,1985年该会会长、华东师大一附中学生叶青又创办了“上海中学生诗友会”,后改名为“上海中学生实验诗社”,编辑活页诗选和探索诗选等。1985年语文报社举办全国第三届中学生文学主题语文夏令营时,以胡耀松(湖南湘乡一中红杏文学社)、程金阶(湖北汉川师范烛光文学社)等为主发起了“中南地区中学生文学社团联合会”,为中学生文学社团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同时,湖南隆回二中未满16岁的高一学生马潇潇带头,联合安徽的几位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发起成立了“中学生诗歌学会”,并创办《青少年诗报》(臧克家题写报头),成为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产生了较大影响。1986年刚刚中学毕业的黑龙江校园诗人姜红伟创办了《中学生校园诗报》,率先打出了“中学生校园诗”的创作旗号。这一南一北两个学生组织,使学生文学社团走向了横向联合。在此期间,首都北京的中学生办起了“首都中学生诗社”、北京海淀区“小作家协会”、“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期,在天津新蕾出版社的支持下,由全国各地部分骨干文学社团指导教师发起成立了全国中学生文联,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文学社团活动达到了高潮。
  与中学校园文学社团相比,大学生文学社团没有那么热闹,却比中学生的成熟多了。他们往往把目光投向文坛,即使办起文学社,也不像中学生那样热衷于活动,而把精力倾注于创作上。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社团,突出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们雄心勃勃,树旗宣言,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自己的“流派”,以“先锋”的锐气“痛击诗坛”,试图写出惊世之作。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1990年《诗歌报》分别举办过诗歌社团大展,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来自大学生自办的诗歌社团。1984年在南京某大学创办了内部交流性的《他们》诗歌杂志,主要作者有韩东、于坚、小君、丁当、吕德安等。同时,重庆大学以大学生尚仲敏为主成立了重庆市大学生联合诗社,并创办《大学生诗报》,会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校园诗人。上海复旦大学诗社为主开办有《大陆》和《海上》杂志,主要作者是孟浪、郁郁、王寅、陆忆敏等。广州暨南大学的大学生们创办了《红土诗抄》,主要作者是黄灿然、杜爱民、陈寅等。1986年3月以王琪博、尚仲敏为主成立了四川省大学生诗人联合会,并主办《中国当代诗歌》,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给大学生诗群融入“第二次浪潮”,成为“第三代诗人”,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上世纪90年代,北大的“五四”文学社,西北师大的“文学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的“十三月”文学社,华东师大的“夏雨诗社”,首都师大的“唳天”文学社,厦门大学的“鼓浪文学社”等相继成立,一批校园作家、诗人陆续出现,代表了大学校园文学的风貌。
  总之,从中学校园到高等院校,文学社团遍布全国城乡校园,其人数之多,活力之旺,势头之猛,几乎占据了文坛的前沿,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这些文学社团,由纷乱到平静,由幼稚到成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对我国教育与文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到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新课标提倡“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这使校园文学活动由个人自发行为逐渐成为学校承认的一种教学方式,为校园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小作家小诗人:校园文学盛开的花冠
  校园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创作者是学生,读者也是学生,即学生“自画青春”,自己写给自己看。在经济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的年龄代沟越来越大,而同龄少年人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交流与表达容易引起共鸣。因此,以往成人文学的话语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阅读兴趣,他们要突破成人作家所写的“儿童文学”的界限。
  校园文学的崛起,是从诗歌开始的。青少年时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富有理想,勇于追求,富于热情,喜欢想象。人们说,诗是属于青少年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没有不喜欢诗的,即使不写诗,诗情诗意也始终牵动着他们年轻的心。因此,当中学生认识文学并舞文弄墨时,他们被诗歌吸引了,诗歌成为生命中的美丽花环。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新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繁荣,特别是当代诗歌的发展像春风一样吹醒了阳光雨露下的孩子,大环境给了他们早日破土的机遇。1980年9月,开放的中国第一次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儿童诗歌比赛”,这次大规模的征文活动一下子激活了校园。据悉,我国各民族少年儿童共有9万多首诗作参赛,湖北小学生刘倩倩(当时9岁)荣获了菲亚利奖,白蕾、周正颍、田晓菲、戴群、韩晓征、刘希红、赵敏等7位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奖。此后,国内许多报刊相继开展了儿童诗的比赛活动,扩大儿童诗版面,推出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小诗人。对这一新现象,出版社及时为他们出版了个人诗集或多人诗选集,中国少儿出版社首先推出了《中国小诗人诗选》(收29位100多首),使那些专吃“儿童文学饭”的作家们大为震惊,使儿童文学的内涵也因此变得宽泛而隽远。
  随着校园文学社团的勃兴,涌现出了一批批小作家、小诗人。他们的作品纯真、质朴、清新,思想与形式上的不成熟性又体现出创造性与新颖美,富于幻想、新奇的冒险精神而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学阵容,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新春的气息与希望。许多报刊纷纷出台,开辟“校园文学”,争相发表他们的作品;各级出版社开始是出版各种校园文学丛书选本,而后来又操作出版个人文学专著,一度成为出版市场的热门,而至今不见消减。
  展示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文学创作成果,主要有《我们这个年龄》、《中学生诗歌选评》、《小作家丛书》、《中国当代少年诗人诗选》、《当代中学生诗选》、《中国小作家作品选》、《少男少女抒情诗选》、《中国当代少年诗人100家》、《当代中华少年诗人大辞典》等。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的有《当代中学生散文选》、“中学生文学创作”丛书、《寻找成熟——九十年代中学生文学社团作品选评》、《中国校园诗100首》、《校园诗星作品选粹》等。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就“中学生文学”方面已出版书籍200余种,除了选集,还有多人合集、个人专集。其中较全面反映中学生文学创作风貌的大型系列丛书有高巍主编的“文学新星系列文学丛书”《中国青春》(四卷),由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刘绍棠作序,比较全面地选收了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青少年作家群。1993年由冰心题名、王世龙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当代中学生诗歌散文选》,上卷诗歌选集《绿太阳》选收了200余位中学生的优秀诗作,下卷散文集《红月亮》选收了140余位中学生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与创作水平,是当代校园文学的一个总汇,也是了解当代校园文学的一个窗口”(见《文艺报》1997年7月24日)。
  1985年诗坛权威《诗刊》特意召开了一次儿童诗座谈会,并且首次邀请了北大附中“你我文学社”的小诗人阎妮到会,对小诗人这一事实进行了肯定和关注。当时刚读小学的阎妮,早就接触了诗歌,并写出了不少新诗,10岁就出版了诗集,14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小的会员。
  北大附中“你我文学社”的何鲤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小诗人,担任过首都中学生诗社第二任社长,1989年曾被推选为全国中学生文联第一任主席。何鲤13岁开始写诗,高中毕业时出版了诗集《生命的逗点》,并免试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
  天津的田晓菲,她8岁写诗,10岁获得世界儿童诗赛国内奖,15岁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免试录取,此时已在《诗刊》、《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不少诗作,并在新蕾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快乐的小星》、《绿叶上的小诗》两本诗集,成为天津作家协会最小的会员。大学期间又接连出版了《爱之歌》等诗文集,她的《露》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9年她刚18岁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赴美留学深造,1991年进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北京的任寰,1973年生于长春,因身染怪病,其父母遵医嘱把她带回河北老家容城,进行异地治疗。病魔奇迹般地被赶走,她也奇迹般地在中国·南斯拉夫儿童诗赛中获奖,并且出版了《十岁女孩任寰诗文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产生了很大影响。接着又出版了《六一的风》(1986年)、《未来乐曲》(1988年)、《我心中的爱——任寰抒情诗选》(1990年),其中诗集《六一的风》获1982—1988年少年儿童文学读物优秀作品奖,17岁时到北京八中读书,18岁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学时代就发表诗作600余首,是高产的小诗人。
  随着这批“小诗人”的问世、生长,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典型,使文学更快地进入了校园。于是,教师和学生们一道创办的文学社越来越多。诗歌成为少男少女们心中的神,以其强大的诱惑力把他们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课本中拉出来。这时候,他们的诗歌已从早期奶味十足的“儿童诗”迅速迈入一个“年轻而老练”的新阶段,他们不再习惯用童雅的语言、撒娇的语气描绘天真的梦幻,而是以一个“准青年”“准大人”的形象,将语言和思想积极从“儿童诗”跨入了中学生“校园诗”。
  一批批走进中学校门,又一批批脱颖而出,他们的诗作从“内部”交流到大报大刊公开发表,或获奖,或选入全国性的选集,有的被翻译介绍,蜚声海内外,有的出版了诗集文集,过早地被吸收到各级作家协会,成为最年轻的会员。再如广西的黄咏梅,10岁开始发表诗作,14岁出版诗集《少女的憧憬》,17岁出版诗集《寻找青鸟》,18岁成为广西作协最小的会员。19岁的刘梦琳,曾出版了6部诗集和童话集,和任寰同时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景旭峰,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诗作300多首,中短篇小说30万字,20余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出版诗集《风景中抵达》,被扬州师范学院免试录取,并加入江苏省作协。
  青少年在诗歌的练习中学会了表达,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也开始写散文、小说等各类文体的作品。上海中学生卢新华,1983年在《文学报》上发表了小小说《柳眉儿落了》,首次以中学生文学形式触及到教育敏感的“早恋”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展开热烈地讨论。北京的韩晓征后来主攻小说,其中篇《夏天的素描》被论者称之为“难得的描写青少年心灵与性格的文学精品”。1986年第7期《中国》发表了17岁的眉毛创作的长篇小说《女高中生》,反响强烈,被有关报刊转载,一时间中学生们争相传阅。邱华栋,这位引起关注的当代青年作家,中学时即写长篇,早已出版了小说集《别了,十七岁》等。
  1996年10月《深圳特区报》连载了16岁深圳女中学生郁秀创作的反映特区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几天之内便赢得了广大读者。随后,《特区文学》选载,这使该杂志一时十分抢手。同时,深圳海天出版社印行出版,畅销全国,到1997年3月第4次印刷已达10万册,开创了校园文学图书畅销的最高纪录。它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六届评选中荣获优秀图书奖。《花季·雨季》为中学生写中学生的小说揭开新的一页,标志着中学生文学走向成熟和校园文学发展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此后,校园内不断产生出“小作家”、“小诗人”或“校园作家”、“校园诗人”,且年龄日趋低龄化,从中学生到小学生,作品数量日趋增多,文学表达手段越来越新,被称为文坛“少年军团”现象。如,18岁的上海高中生韩寒出版《三重门》一举成名,被称为引导了一场“80后”写作风暴的领军人物,后来又连续出版《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等;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张悦然,其作《陶之陨》、《黑猫不睡》等作品在《萌芽》杂志发表后,在青少年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并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转载,以后出版有《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等。2002年毕业于四川自贡九中的郭敬明,考入上海大学后,出版长篇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未至》,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等。1981年出生于湖南隆回的李傻傻(原名蒲荔子),被称为“少年沈从文”,《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打作者,出版有《红X》、《被当作鬼的人》、《李傻傻三年》等。北京人春树,1983年生,2004年2月成为美国《TIME》封面人物,出版有《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长安街少年和玩火》、《2条命》、《激情万丈》等。浙江人金瑞锋,1983年生,就读于四川某大学,被称为“80后鲁迅”,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被绑在树上的男孩》和散文杂文集《梦的传说》等。这几位是当前比较具有实力的“校园作家”,目前仍十分活跃,备受青少年推崇。
  这些少年作家的才气与成功真是激动人心。随着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出版业的日益发达,少年创作“新人辈出”,尽管对青少年的出书热以及创作现象褒贬不一,但毕竟繁荣了校园文学,激发了青少年热爱文学的兴趣,这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同时,少年作家创作的特点和1998年之前相比,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们深受网络语言、走红作家创作语言、日趋增多的外来词的影响,大胆模仿、借鉴、吸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校园文学理论研究:给教育插上文学翅膀
  校园文学是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中所涌现出的一种文学现象, 密切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是进行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枢纽,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必然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研究它,不仅仅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研究它的性质特点、创作方法,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更重要的是要从教育教学艺术方面去整合、探索,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如何将校园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之中。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凭借艺术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娱乐、审美感染着人;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诉诸心灵的,是人的情感需要。青少年时期富于幻想、天真烂漫、好奇好动、渴望求知等成长的心理特点,最容易喜欢文学。在文学阅读中认识事物、体验世界、追求美好;在写作中,为了自我表达、宣泄自我而完善了自我,使心灵得到升华——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体验、想象、分析、比较、概括等智力技能,需要语言的储备与表达,在语言的探寻中得到了精神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进而提升了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实践证明,校园文学创作、创办文学社团及校报校刊编印活动,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校园文学创作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高效学习的“语文大课堂”,构思生动的富有文学色彩的教学策略,特别是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发挥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为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教育是文学播种的肥沃土壤。应该说,这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是当前新课改形势下最合适的语文教学方式。
  随着校园文学的发展,许多勇于探索的文学社团指导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探讨校园文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结、整合校园文学资源,研究一条适应新课标课改的语文教学之路,2002年12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批准的“十五”国家级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批准号为O1BZXO52)立项了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这在我国校园文学发展史中首次以国家课题的形式从学校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研究。课题组特聘并成立教育专家与著名作家牵手的学术顾问组,组织了100多个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有一定成效的学校共同交流探讨,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提出了“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模式,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王世龙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及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为建立科学的校园文学及其教育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但是,与校园文学的发展相比,这次的课题研究理论还很不足。许多学校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办社办刊的层面上,诸多论述还只是总结性的,不成系统。这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校园文学创作及其学术研究还缺乏应有的空间。
  可喜的是,2006年12月,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审批准,由彭小明、王世龙等大学、中学骨干力量组成的“校园文学研究”团队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立项了(批准号为:FHB060353)。把“校园文学”作为全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尚属首次,这说明校园文学已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课题研究以全新的视野和理论高度,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为指导,总结、整合、优化、提升校园文学教学活动业已取得成功经验,探讨其教育规律,开辟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新途径。此科研项目主要涉及校园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学与人的发展研究等四大领域。
  还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中语会为推动校园文学社团的发展,多年来举办了12次全国性的文学社交流研讨会,做了大量的工作。2008年4月中语会将原“中学生文学社专题组”改组为“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专题组”,决定由章景曙、王世龙、罗权负责,并于11月在浙江海宁隆重召开了第十三届年会。会议确定了新的研究目标,将以更加规范的课题研究工作帮助文学社团深入开展教学活动,为新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早在1912年,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的《对教育方针之意见》就把文学教育确立为教育方针之一:“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然而当今的学校教育,作为“文学教育”基础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长期以来仍成为孩子们日益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与新课程改革,为校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环境。愿校园文学跟上时代的脉搏,为校园师生不断注入活力,在“园丁”和莘莘学子的辛勤而快乐的耕耘中,开出更灿烂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来源:中国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54 , Processed in 0.1036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