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新找回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8 07:3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新找回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
——改革开放30年书法艺术的反思
■张天弓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值得珍视的,应该是重新找回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
  30年来,国家不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发展思路明确,这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书法艺术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反思这一过程,书法艺术在当代面临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一是在现代社会文化条件下,古老的书法艺术能不能生存。二是书法艺术的“现代性”在哪里。或者说,根植于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土壤里的书法艺术,移栽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土壤里,能不能开花,开什么花。这两个问题无法回避,而且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只是经过了30年的探索、争论、实践,我们解答这两个问题有了更多的现实依据、理由和信心。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文化,30年来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为:一、形成了从中国书协到省市自治区书协及市县书协比较完备的书法家组织系统。这是书法艺术被国家承认为一种专门艺术的最重要的标志。二、以专业书法家、业余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为主体的书法人口数以百万计,并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至此,书法开始成为大众艺术。三、基本确立以展览为主,以报刊出版物、电视、网络为辅的书法作品及其复制品的社会传播方式。四、初步形成书法的学术研究机制与书法学科的基本框架。五、初步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书法教育体系。六、书法艺术成果被纳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文化奖励项目的范围。七、书法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商品,相关的工具材料(如文房四宝)产业的稳定发展。八、民间书法社团的迅速发展。
  从这些方面的成就看,可以说,在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体制与机制已基本成形。数千年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这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体制,当然还需要调整、改革,不断完善,但它为书法艺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初步形成了社会文化体制的格局,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已经适应了现代文化土壤,不存在发展的困境和生存的危机。近20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这里仅略述相关的社会文化条件。
  一、实用书写基本退出社会用字领域。近代以来,引进西方先进机械印刷术,逐渐取代传统的雕版印刷及手写本书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及网络为基础的处理、传输汉字的新技术迅猛发展,如激光照排、数码成像、光储存、电视、传真、手机信息、卫星传送等,使文本的处理、传播更为便捷、准确、高效,基本取代了手工书写。可是在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实用书写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至皇帝的圣旨、朝廷的文告、法令,下至市井的契约、账目、字据、便条,等等,全是实用书法。实用书法的社会功能要比艺术书法重要得多、广泛得多。东汉大文豪、大书法家蔡邕写了一篇咏赞毛笔的《笔赋》,无一句涉及书法艺术,全是赞美文字与实用书法的功能,如“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传六经而辍百氏兮,建皇极而叙彝伦。综人事于昧兮,赞幽冥于神明”。这是一种大文化的文字观、书法观,不同于现代语言学简单的交际工具论。实用书法也有审美,只是从属于社会功用而已。商周钟鼎铭文、楚简汉碑、北碑、南朝墓志、敦煌遗书中的写经,等等,都有不同的审美表现,其佼佼者完全可以与名家书法比肩。没有这样的大文化的文字观和实用书法的浓厚氛围,产生书法艺术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实用书法退出社会用字领域,艺术书法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三次“换笔”,毛笔逐渐成为“奢侈品”。毛笔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书写工具,书法艺术的特性与魅力与毛笔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书法艺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出现了三次“换笔”运动。第一次“换笔”,是20世纪初引进西方机械生产的钢笔(金属尖,自动注墨水)。有意思的是,引进钢笔与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几乎在同时,尽管出乎偶然,但个中机缘值得寻味。“废科举,兴西学”,推行“洋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钢笔是最为便捷的书写工具,所以很快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第二次“换笔”应该说是60年代普遍使用无需灌墨水的圆珠笔。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末,与前两次不一样,不是“笔换笔”,而是“笔换电脑”,彻底的“换笔”。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全民普及电脑,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换电脑”使“爬格子”变成了“敲键盘”,彻底改变了书写方式,这也是前面所述实用书法退出社会用字领域的最直接的动因。不仅如此,“换电脑”还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就书法而言,没有书写经验,就不知道“笔顺”;没有毛笔书写经验,就不知道“笔势”、“笔意”,无法欣赏书法艺术,正是基于“换电脑”对于书法艺术生存条件改变,90年初出现了书法前途“悲观论”。有趣的是,近20年来电脑的逐渐普及,并没有出现毛笔使用者的剧减,反而是在增多,当然毛笔基本上是用在文化消费,成了“奢侈品”。
  三、知识分子阶层整体上疏离书法艺术。中国古代的“士”或“士大夫”,被现代知识分子阶层所代替,这是一个复杂的热门话题,暂不具体讨论。一般说来,我们的“知识分子”是指受过一定的专门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典型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精英,除了在他的专业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外,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化价值的关怀。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可是,知识分子阶层,整体上是与书法艺术越来越疏远。在中国古代则不然,知识分子是书法艺术的直接参与者,是书法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主体,所以传统的书法艺术的主流是士人的书法,高雅的书法。古代知识分子典型,以“道”为自任,特别注重伦理道德,通过内化的道德力量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书艺只是知识分子“修齐治平”之后的一种“余事”,是“游于艺”中的一“艺”。名士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基本上是在“游”的状态下产生的,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技”与“道”的统一。所以,古代书法名家都是业余的,他的主业提升的“余事”,所以“人品高则书品高”,现代知识分子整体上疏离书法艺术,是书法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困境。
  四、专业书法家与“专业水平”的错位。古代名士书法家是业余的,但也需要专业书法家,主要是社会上以“佣书”谋生的职业写手,官府中专门从事文书、抄写工作的下层文吏,以及寺庙里的职业写经手。史籍中偶然出现关于“佣书”者的零星记载,如《北史》提及的“蒋少游”,《梁书·孝行传》提及的“沈崇傣”等,但不详其作品面貌。近代以来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楚帛书、汉简、敦煌遗书及传世的碑刻墓志等,都是专业书法家的手笔,其佼佼者已成为传统书法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这部分经典不详其作者姓名,可谓是“无名氏书法”。专业书法家是以实用书写为业,整体水平是远远比不上名士书法家的,这是封建社会的文化专制使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建设的推进,现已初步形成书法专业工作者队伍,人员不多,主要在事业单位。他们在书法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其中,专业从事书法创作的是少数,这少数专业书法家往往兼及其它书法社会活动中的组织、教育、普及、传播、出版等工作。另一类专业书法家属于自由文化人及书画市场的经营者。估计以后专业书法家队伍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依存于公共文化事业或文化市场与面向书法大众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大的改观。
  从现代社会分工看,专业化发展有四个主要动因,一是效率,二是技术、技能,三是标准、水平,四是创造、创新。书法艺术专业化也会遵循这个逻辑,只是作为艺术文化中的一个门类,作品处于中心地位。也就是说,通过书法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四个动因集中体现在书法作品上,而且在实现过程中,膨胀的艺术市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关于“创作”的“外功”的文化传统,如“诗在功夫外”、“画在功夫外”、“书在功夫外”等,只要我们不拘泥字面的理解,就会发现“外功”的要求是符合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的。书法艺术的“字外功”主要有两项,一是道德修养,二是文化积累。正是这两项“字外功”使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并且保障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品位,用现代的话说,保障了书法作品的“专业水平”。在现代艺术专业化模式中,尤其是在艺术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字内功”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新奇,越来越“专业”,可“字外功”却得不到保障,所以从整体上看专业书法家与“专业水平”出现错位。
  以上主要是从社会文化的变异来看书法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下面再探讨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即书法艺术的“现代性”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书法艺术已有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关于“近代书法”,从来没人提过什么“近代性”,为什么对于新时期书法人们热衷于争议什么“现代性”呢?除了书法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巨变之外,还有一种普遍的思考艺术的逻辑:书法艺术是当代“艺术”世界中的一个成员,与这个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面向社会,面向受众,面向市场,面向国际文化环境。书法艺术如果不是像其他成员一样具有“现代性”,那就是不合格的成员,就应该淘汰出局。在这样的大语境中,书法艺术的文化定位只能在大众艺术与精英文化之间摇摆。把书法艺术看作是大众艺术,长期高高在上的书法传统观念接受不了;而把书法艺术看作是精英文化,当代书法艺术又不具有先锋性、前卫性,不可能引领时代潮流。
  探究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回到书法艺术的原点——书写汉字。汉字字体的演化,依据文字学研究成果,“可以分成两大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前一阶段主要是甲骨文、大篆、小篆,后一阶段主要是隶书、行书、楷书。①楷书在魏晋时期基本定型,到唐代完全成熟,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字体,字体演化基本停止了。现代汉语使用的汉字,仍处于汉代以来的“隶、楷阶段”。这就是说,我们现代使用的字体字形,与古代是同样的字体字形。2002年笔者曾撰文《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现代形态”问题的思考》提出,书法的艺术形态不存在与古代不同的什么“现代形态”,那么“现代性”生根在哪里呢?
  在完成这篇文章后,笔者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轻松,原来事情的真相竟如此简单!确实,真理往往是简单的。把王羲之的行书作品与今人的行书作品放在一起,把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与今人的楷书作品放在一起,让大家看看有什么区别。肯定有区别,但在字形、字象的形态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区别在哪里呢?怎么理解呢?笔者开始对涉及“现代性”的另一个问题,即审美理想问题的思考。
  古代书法艺术的审美理想是“儒道释”,士人头脑里装的就是这些东西,当然是个性化的。有论者说,士人的思想文化就是“儒道释”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这基本上是正确的。书法是抽象艺术,“儒道释”的具体思想观点并不能在作品中直接表现,作品中表现的只是“儒道释”的审美趋向及趣味。所以,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是抽象的、模糊的,同时又是可理解、可亲近的。即使是现在,一般群众稍微经过学习,就可以欣赏书法,当然深浅会有所不同;而且还会产生参与的冲动,动手的乐趣。这一点,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抽象艺术流派分呈,思想背景复杂,创作主体基本上是艺术精英,在狭小的学术圈、艺术圈中交流,一般大众很难看得懂。而中国书法在汉字文化圈内可以成为大众艺术。
  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理想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书坛关注的是“现代书法”、“流行书风”,进入新世纪以来,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书法创作的精神文化内涵上来。“展厅效应”、“视觉效果”、“制作翻新”,而作品“内涵“缺失,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如何提升精神境界、文化品位?环顾周围的书法创作中坚力量,与古代的士人相比,他们思想观念先进,文化知识丰富,艺术素养全面,生活视野开阔,书写技能比较扎实,最欠缺的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最欠缺的是深入传统文化,更简单的说,是“儒道释”。妨碍深入传统文化的社会原因很多,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艺术文化圈美学主张、艺术观念多元化,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对于什么是书法创作的意义,什么是审美理想,感到困惑、犹疑。这是关系到21世纪书法艺术发展前途的重要问题,书法理论研究不能含糊其词,应该给予明确的解答。笔者以为,“儒道释”应该成为当代书法创作审美理想的核心。
  书法是抽象艺术,所以是“中性”的,无革命、反动、先进、落后之分,只有高下、雅俗、质妍之别。任何思想、主义都不能在作品中直接表现,连人之常情“喜、愁、哀、乐”也不能直接表现,然而可以娱乐休闲,陶冶情操,和谐心灵,提高文化修养,提升精神境界。这是书法艺术的特色与优势。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书法审美理想,完全可以融到现代先进文化的建设中。
关心书法创作“现代性”的论者可能会说,以“儒道释”为审美理想的核心,这是复古守旧,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要创新,要表现当代的精神风貌、社会生活,人的生存困境、心理状况与精神追求。这种说法是“合情合理”的,当下的这一切新现象、新问题都会对书法创作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书法是抽象艺术,这林林总总的新东西是不能在作品中直接表现的。有人会问,为什么“儒道释”的审美理想可以在作品中直接表现?我的理解,这种表现是经过一两千年锤炼出来的。一种封闭的主导思想,一种稳定的字体字形,一种精细的书写技巧,无数文人雅士个性化的反复操作,不断地提炼、调整、简化,使三者融和于作品的字象里,笔墨点画的书写过程之中,从而形成了一批经典作品,代代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同“现”)其心,可谓简易之道。……可能心契,不可言宣。”“心契”的只是合乎这些审美理想的模糊的审美倾向、意味情趣而已。
  那么,能不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呢?不是说没有可能性,而是时间不允许。这是一个加速度发展的时代,瞬息万变,新“表现”没有时间凝固,无法积淀“意味”,无法被接受者理解。笔者在《论书法作品的内容》一文中,把书法作品的“意蕴”比喻为一棵大树,创作是在这棵大树上出新芽、成新枝。如果想在这个“意蕴”的大树之外种一棵新树,则无处生根,因为现代的社会环境太复杂、太丰富、变化太快。
  有一个典型的例证。中国百年近代史,文化形态非常复杂,有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地文化,还有革命文化等。其间,书法创作仍有不凡的成就,最突出的是以复古为创新的“碑学”,影响所及,直至当代,其审美理想的核心仍然是“儒道释”。近代书法史没有不同于古代的“近代性”,当代书法创作哪来的“现代性”呢?
  回顾30年,书法艺术开始成为大众艺术,以后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汉字会长期使用下去,硬笔书写、毛笔书写与普及电脑可以并存。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消灭文盲,人人都可以拿笔写字,也可以都使用电脑,所以人人都是潜在的书法人口。书法艺术下降为大众文化,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从前王公贵族、士大夫把玩的高雅艺术,现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书法成为大众艺术,受大众文化环境的影响,世俗化、商品化、多元化的倾向会增强,崇高、精神、意义会淡化。现在已看到了这种动向,所以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否则,书写汉字不可能成为艺术。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必须深入传统文化,必须以“儒道释”为核心。这种深入传统、追求理想,肯定是个性化的,肯定带有时代的气息。
  一位日本学者说过:“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域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最长使用(3000多年)的文字,是汉字!表现最多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声望提高,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出现了“汉语热”,有人估计,大约有2000万外籍人士。书法艺术会更加频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近几年笔者经常在设想:再过20年,再过50年,或更多的时间,我们实现现代化了,可以平等的与他们交往了。那时,外国朋友说,把你们中国文化的好东西拿给我们看看。如果我们首先拿出书法艺术来,那么,拿什么样的“书法精品”呢?

注释:
  ①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0页。
  ②平冈武夫:《日文本〈中国古代书籍史〉序言》,见钱存训《书于竹帛》附录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18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15 , Processed in 0.2354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