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田文慧:男孩的天性与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 17:5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田文慧   
  男孩的天性与教育
          ——译《男孩的脑子想什么》的几点感悟


  ■田文慧

  男孩子长大之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希望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虽然现在这种标准有些过时,但是男孩子未来肩负的责任并未见减少。这期间,尽管不乏严父(母)、严师、严格的教育制度,但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终究是凤毛麟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或许大家可以从《男孩的脑子想什么》找到科学的依据。

  人们对于女孩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正面的,而提到男孩子,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调皮捣蛋、活泼好动、精力过剩”等形象。如果给女孩子一个洋娃娃,她会宝贝似的抱着它,跟它说话、给它讲故事、哄它睡觉,就像妈妈照顾小宝宝一样。不过如果把这个洋娃娃给了男孩子,估计过不了多久,你能见到的就是洋娃娃被分尸之后的脑袋、胳膊和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用“男女有别”这个词来解释再恰当不过。男女孩之间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他们的大脑构成决定的。比如,书中提到的,男孩大脑中胼胝体的体积、神经连接器的多少、海马状突起的工作方式、额叶的活跃程度等与女孩的都不相同,这导致男孩在完成多项任务、牢记课堂内容、语言学习等方面不如女孩,而在冲动行事、攻击性行为、容易接受到图表及图像和运动物体等方面的刺激比女孩强的主要因素。这就决定了,无论是生活里,还是学习中,男孩的问题看起来总是比女孩子多。

  明白了差异的根源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要“因材施教”了,而且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寓教于乐”。写到这里,想起好友说起自己的两个外甥,一个6岁,一个4岁半。有一天两个小家伙吵着要吃旋转寿司,可是附近的旋转寿司店早就关门了。无论姥姥、姥爷怎么解释,两个小家伙就是不干。聪明的姥姥想出了一个主意。她对两个孩子说:“宝宝,你去把玩具火车组装好;贝贝,你在一边帮哥哥。”于是两个孩子开始在客厅地板上组装乐高玩具火车。等到火车组装完毕之后,姥姥的食材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她把材料拿到客厅,一边做寿司,一边问孩子们食材都叫什么、什么颜色的,甚至让老二背上一首《悯农》。再把做好的寿司放到正在轨道上跑动的火车上,让孩子们抓着吃,然后告诉他们数着自己一共吃了多少个。就这样,孩子们吃了一顿特别的寿司大餐,同时学到了不少东西。

  不过,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更为普遍,那就是孩子看电视。现在的电视节目五花八门,孩子往往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样不仅减少了他们看书、听故事、玩游戏的时间,而且还对其大脑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因为看电视是种“被动、过度机械化的刺激”,更容易造成孩子注意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除此以外,电视中的暴力、危险和色情画面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着实令人担心。因此,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非常必要。在这方面我的一位朋友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朋友的儿子今年5岁,特别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所以每天吵着要看。平时还好,一到周六周日全天都耗在电视前。后来,孩子妈妈想了个办法,把动画片录下来,每天只让看一集,然后给儿子讲里面的故事内容,从天敌、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到食物链、地震、食人鱼,等等。为此,她先把动画看过一遍,然后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下载打印图片、做一些小道具,然后叫上家人一起和儿子扮演其中的角色。这样既让孩子学习了知识、增加了亲子互动,又减少了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看电视时间。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在家里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开始正式进入另外一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学校。周围好几个有男孩的朋友都说孩子上学有点早,现在感觉语文总是跟不上,这其实是因为男孩语言能力的发育要比女孩晚1—1.5年,所以通常让男孩子晚一年上小学的做法更符合其生长发育规律,避免他们由于这方面能力差而产生心理压力。而孩子们在学校的摩擦,比如男女同桌因为课桌的使用吵架,进而在中间划线,这种经历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如果从天性来看,这是因为男孩的空间和运动智能比女孩发达,因此他们需要占用更大的空间摊放自己的物品。另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男孩子之间的斗争。男孩们打完架之后家长和孩子们的反应——家长们怒目相对、剑拔弩张,而男孩们已经亲热地继续一块儿玩了。这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电视中都见过不少。打斗,是男孩子们彼此试探、接触、进而发展友谊的第一步,这是他们特有的方式。

  《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中还列举了男孩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相信家长们读过之后定会有些启发。笔者在此提醒大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他们的老师,我们的言行、采取的方式、制定的制度和标准都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最后,借用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一句作结语: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田文慧,自由撰稿人,《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译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6:04:02 | 只看该作者
校园“男孩危机”:男生被女生全方位超越(图)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在很多学校女生的学习成绩优于男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近日撰文提出一个论点——“男孩危机”,男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学习成绩正在渐渐落后于女生。中小学男生的学习成绩一直落后于女生,中小学的班干部、三好学生也以女生居多。记者近日走访教育界人士发现,“男孩危机”在中小学尤其明显,而在男生通常较有优势的高中,近几年优势也在逐渐丧失。而网络时代、独生子女一代成年,这些都成为加剧“男孩危机”的因素。
  中小学最为突出
  对于“男孩危机”的提法,郑州市一零三中学教师李丽颖表示,“提得相当准”。她说,在小学、初中阶段,明显感觉男生应该表现出的特质被女生压住了,无论在学习成绩、班级活动的参与与组织上,总是女生占主导。在对班级的影响力、对周围同学的影响上,也是女生突出,男生少有特别突出的,“今年中学校长推荐上北大这件事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郑州两所中学推荐的4名学生全是女生”。
  在人们印象中,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及男生、女生生理、心理的发育,高中阶段通常女生领先的优势就会丧失,但郑州市一零一中学政教处主任刘永谦则表示,近几年,高中阶段男生一向占的优势也没那么明显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撰文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在各级教育水平上女生的学业表现都赶上或者超过了男生。
  有关专家指出,更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的学业落后现在已经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男生学业落后的范围是全国性的。这位专家担忧地说,男生学业落后,对个体和社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责任缺失,男孩不再?
  “男孩危机”不止体现在学业上,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弱于女生的趋势。
  1985年开始的全国性儿童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表明,20多年来,中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他们比以前更高了,更重了,但在肺活量、速度和力量以及视力指标上连连下降。校园里的小胖子越来越多,面色苍白、女性气质的青春期小男生甚至成了新一代少男少女的审美取向。这一点,各种大型选秀节目就引起不少人的感叹:现在的男孩子,比女生还秀气。
  许多男孩身陷心理危机,在各种成长热线、咨询机构、网瘾戒除机构中,需要帮助的男孩往往多于女孩。刘永谦说,男生更容易沉溺于各种网络游戏,与人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上要弱于女生。男生当中性格自闭的孩子也要多一些。来自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数据表明: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儿童青少年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
  男孩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容乐观。毋庸讳言,男孩是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在工读学校、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男孩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女孩。2007年,全国工读学校在校生中,男生比例高达86.30%,是女生的六倍多。
  刘永谦认为,男孩优势的渐趋弱化,与传统教育当中对于男孩子责任感的要求在弱化有关。中国传统思想对男性提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赋予男孩的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在当下,这种声音已经鲜有人提。社会、家庭对于男孩赋予的责任、要求都没那么高了。而这种责任的缺失,也是整个独生子女一代在性格养成上的缺陷,只是在男生身上表现得更突出罢了。
  师资结构引致“男孩危机”?
  男孩的学业成就、体质、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所面临的重重危机都与现行教育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记者走访到的多位教师表示,“男孩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师资结构,“尤其初中和小学女教师多,女性的性格特质决定了不利于培养男孩子的勇敢、冒险精神等”。而男孩天性调皮,活泼好动,其聪明也多表现在好动好说,这种性格特点从传统教育理念上,一般会被老师看做影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教学,因此,“在小学阶段,男孩一直被打压着,造成男生不敢表现,不能表现”。
  这种压抑不仅在学业上,也限制了男孩的成长需要。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这些行为倾向都与男孩体内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当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被要求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几个小时的课。这不符合生物学规律。有些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甚至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更不敢组织,社会实践也是少而又少。这使得男孩们擅长的方面——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他们的勃勃生机,在学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承认。学习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应试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不利,但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容易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相关链接
  “男孩危机”国际化
  “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它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
  在英国,近些年的考试结果表明,女生几乎在所有的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现优异。
  在澳大利亚,男孩不仅在读写能力、学校投入和喜欢学校、教育成就等方面与女孩存在差距,而且在出现纪律问题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中,男孩几乎占了绝大多数。
  在美国,男生比女生更早脱离正式的教育制度离开学校,人数比女生多,年龄也比女生小。年轻女性要比年轻男性更愿意上大学,更可能读到毕业,而且更有可能去攻读一个硕士学位,200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性是男性的1.38倍。
  美国的《商业周刊》曾这样断言:“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记者 王珂/文 杜小伟/图)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6:04:4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中国男孩更容易出现“女性化”
中国青年报   

     中国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
  你知道吗,中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日本男孩相比,中国男孩变“矮”了:中国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
  你知道吗,男孩比女孩的情绪更脆弱,北京儿童医院7年间19196个病例中,男性患儿占69%,其中6~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
  你知道吗,国家奖学金“阴盛阳衰”,男生学习佼佼者比例呈自由落体式下降,初中和小学的男孩更是早就掉队了,男孩学业全线告急……
  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披露了当下正在发生的,让家长、教师和公众深感震惊的一些事实和数据。本书的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
  然而,面对“拯救男孩”的呼声,也有一些女性主义者提出疑问: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非要把男孩教育得“像个男孩”,把女孩教育得“像个女孩”。有没有必要?
  对此,孙云晓表示,人们应该首先接受性别差异,并正视其带来的影响。
  男孩到了“悬崖边”
  现在,不少学校大多数“差生”都是男孩。广西一所中学曾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班级,班里53名学生全是男生,并被认为是纪律差、不好好学习的“差生”。
  而且,男孩不再像人们印象中那样“皮实”了。一些老师不敢批评男生,因为“回答不出问题时,他们露出极其尴尬的表情,要是再说上两句,看起来马上就要哭了”。
  “有些男孩娇滴滴的,行动扭扭捏捏,比女孩还要胆小怕事,而有些活泼好动、敢冒险、敢质疑的男孩却被看成问题孩子。”在孙云晓看来,男孩“全面溃败”乃至趋向“女性化”的现象,已成为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
  甚至在高校,男生的气场也不够强大。2006年8月,在新生录取工作结束不久,清华大学校内BBS上出现了一个帖子,列出1991年至2006年清华新生中的男女生比例变化。比如1991年,2032名新生中男生1643人,女生389人,男女比例为422.37:100。随着女生比例大幅度上升,到2006年清华3313名新生中,男女比例为194.23:100。
  《拯救男孩》还提供了一系列数据表明:体质上,男孩在视力不良、超重、肥胖发生率方面持续走高,呈现“胖无力”特征,健康持续恶化;心理上,男孩更容易染上各种成瘾行为,出现情绪问题乃至心理疾病。
  “我们发现从幼儿园起,一直到大学,男孩学业成绩全线溃败。男孩还身陷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并且越来越严重。”孙云晓说,现在提出“拯救男孩”都有点晚了,算是“亡羊补牢”。
  更让研究者们着急的是,社会对此茫然不知或熟视无睹。孙云晓说,《拯救男孩》一书是在发出呐喊:“男孩的父母和老师注意了,前面到悬崖边了!”
  中国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不是中国特色。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说,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
  而在孙云晓看来,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使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
  据他分析,应试教育对男孩女孩都不利,但对男孩的伤害更大。首先,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点,“资产”变成了“负债”;而且,应试教育强调动脑而不注重动手能力,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学习,缺乏应有的运动锻炼;接着,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男孩深感挫败;此外,现在学校里大部分教师是女性,教育环境中缺乏男性教师,这种教育方式也对男孩的成长不利。
  孙云晓先后主持过4次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以及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孩子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是最大的,中国的父教缺失现象也是最严重的。
  甚至,中国男孩更容易“女性化”。孙云晓分析,首先从家庭教育来说,父教缺席、母教溺爱是男孩女性化的两大主因;二是流行文化,主要指商业运作所塑造出“男不男女不女”的榜样形象。“性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男孩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在家里缺少爸爸这个男性榜样,在幼儿园和小学,缺少男教师的榜样,在社会上是一些男不男女不女的娱乐明星榜样,这对于性别形成过程中的男孩是有危害作用的。”
  在另一个方面,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不尊重、不鼓励独立,往往“圈养”孩子,导致男孩的开放、开拓意识得不到发展,男孩的阳刚气质得不到培育。
  男人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
  “拯救男孩”的呼吁者也常常与人“辩论”。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袁军曾不认同“拯救男孩”。他认为,一些选秀节目里中性化的男孩优胜,并不意味着会引导所有孩子都喜欢“不男不女”的装束与举止。“没必要见到偶然的中性化得宠就惊慌失措,男孩还没有糟糕到需要拯救的地步。”
  对此,《拯救男孩》的另一位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李文道解释说,选秀节目对成年人没有伤害,但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直接模仿其外在形象,导致审美观、价值观混乱,“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有一些女性主义者直言:中国是个男权社会,男孩根本不需要拯救。孙云晓有一个相交20多年的知名学者朋友,一个有理论素养的女权主义者,正是持这个观点。
  “就整体而言,中国目前依然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但这并不表明男孩成长的危机不存在。”孙云晓说,他和那个朋友几次争论,并不妨碍两人的友谊。“真理越辩越明,我认为《拯救男孩》是有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的理论为依据的。”
  孙云晓笑着说:“我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男人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不负责任的男人多了,女人还会感觉到安全吗?如果不拯救男孩,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缺乏责任感的男人,这对女性来说可能是噩梦的开始,它肯定会危及女性和社会的和谐。”
  性别教育首先要尊重性别差异
  几个男孩在河边玩,其中一个孩子溺水了。其他几个男孩没有呼叫、没有找人,反而平静地各自回家,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事后,当大人问起,他们说自己害怕,怕担责任。
  孙云晓提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说,男孩首先要成为男孩,女孩首先要成为女孩,然后吸收对方性格中的优点。面对灾难时,比如遭遇歹徒袭击,女孩当然也要勇敢,但这时如果男孩懦弱躲在女孩身后,或者丢下女孩自己逃之夭夭,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呢,这也是写《拯救男孩》的原因之一。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对男孩和女孩进行教育时,要有意识地灌输“男人应该更勇敢”,而非“男孩女孩一样勇敢”呢?
  他表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男童子军、女童子军,在日本有男孩节、女孩节,但在中国,人们几乎不考虑性别差异的影响,即使是体育课,许多学校也没有考虑到男女不同的体质特点,男女一起上体育课(后来一些地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北京市从2008年起在初中实行体育分性别上课)。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中国学校以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而这恰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给男孩和女孩选择的自由,并在法律上保障这种自由。例如,根据男孩的生理特点和需求,让男孩有足够的运动,锻炼出强健的体魂,就是尊重性别差异。
  “性别教育,第一位是要尊重自然的、先天的性别差异。”孙云晓说。(记者 白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38 , Processed in 0.0712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