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朗校歌:穿越历史 传唱百年上海交大艺教中心 胡企平 | |
对学校而言,校歌不只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号,更是一种灵魂,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一首积极向上、简洁明快、紧扣时代脉搏的校歌,对于加深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和凝聚师生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上海交通大学110多年的校史发展中,校歌创作从无到有,而交大校歌的内涵,则通过一代代青年学子的唱颂之声,全都化作了那个时代师生们的教学拼搏和科研创新的实际行动,并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上海交通大学由盛宣怀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徐家汇,初名南洋公学。嗣后,曾数易其名,1921年始正式定名为交通大学,是—所“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在一百多年的建校史中,上海交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所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先后产生了包括《警醒歌》在内的五首校歌。
第1首:《警醒歌》
作于1897年,张焕纶词,张惕铭、姚立人、沈心工曲
南洋公学成立之初,旨在培养通晓西学的政治人才,下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及特班和政治班等。到了1903年,南洋公学改称上海商务学堂,1906年起又改为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7年,校方制定了“勤、俭、敬、信”的校训,渐以工科为主,设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船政科和驾驶班等。
早在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总教习张焕纶先生以“明义理,识时务,体用兼备”为宗旨,撰写了四个章节的师范院院歌歌词,名曰《警醒歌》,并由师范院学生张惕铭、姚立人和沈心工共同谱写了曲调。该曲抒发了师生们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师生们的民族自尊心,特别是该歌歌词内容中的“毋谓藐藐童,桃李成荫眼一瞬,自觉觉人、不任将谁任?醒、醒、醒。警、警、警,水东流、日西轫,朱颜弹指成霜鬓,策驽马、追八骏,九逵之衢苦不迅……,醒、醒、醒……”等,时以箫管和之,庄严豪迈,激励着我国近代高校第一所师范学院的师范生立志报效祖国,将来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兴盛而奋斗。
第2首:《南洋大学校歌》
作于1912年,沈心工词,朱织云曲
辛亥革命后,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易名为南洋大学、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由国学大师唐文治任校长。当时,由沈心工作词、朱织云作曲的《南洋大学校歌》于1912年应运而生,此曲是自1896年南洋公学创办以来的第一首校歌,也是我国现见最早的近代高校校歌之一。沈先生在歌词中写道:
长江南,大洋西,中外交通地。巍巍乎我校舍,浩浩乎我校基。
念昔贤创始之心,溯既往绵延史,愿我师生无偏无倚,爱敬如兄弟,
光明灿烂如电花,自强不息如轮机。增进我南洋黄蓝校旗之光辉。
在歌词创作中,沈先生引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孝行览》中“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故事中所载的“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以为据,改作“巍巍乎我校舍,浩浩乎我校基”,来赞美地处由三百年前徐光启开辟的中西文化汇合中心地徐家汇的南洋大学,歌辞秀美。
该校歌在节奏样式上,属于短音接长音的抑扬格。歌曲的旋律特征以小跳与级进相结合为主,在音乐高点处引入六度大跳以烘托词意。全曲音乐语汇朴实,结束在完满终止。属于主副歌形式(第1至第8小节为主歌,余下的17小节是副歌)。由于该校歌集学校的地理位置、校训“勤、俭、敬、信”的内涵,即学校工科形象的标志性和继往开来精神的象征性于一曲,在当时颇受南洋大学师生们的欢迎。
第3首:《交通大学校歌》(一)
作于1921年,系基督教《信徒精兵歌》的佚名填词歌曲
1921年,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大学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铁路管理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叶恭绰任校长。此间,由合并后的交通大学校歌编制委员会决定,把1909年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校歌(此校歌选用欧洲基督教传统歌曲“信徒精兵歌”旋律,谱例略)中的第—句歌词“珠光灿,青龙飞”,修改成“五色备如虹霓”后,作为《交通大学校歌》(一)发布,这也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我国国旗早已从清朝的黄龙旗,改换成“五族共和”的五色旗的缘故。歌词如下:
五色备如虹霓,美哉我国徽,醒狮起搏大地,壮哉我校旗。
愿我师生全体,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
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光辉我国徽,便是光辉我校旗。
该校歌的曲调仍选用欧洲基督教传统歌曲“信徒精兵歌”,属主副歌形式(第1至第16小节为主歌,余下的8小节是副歌),系佚名填词歌曲。
第4首:《交通大学校歌》(二)
作于1938年,佚名词,萧友梅曲
国立交通大学到了30年代,已下设有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及中文系、外文系等,形成“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学管理”的办学特色。
从1937年起,国立交通大学隶属教育部。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曾专门就“校歌”事向部属院校发出训令称:“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为六艺之一。现在各级学校教授音乐,教材虽未尽趋一致,但自编校歌,以代表各该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兹为考察起见,各学校应将所编校歌,呈送本部,以备查核。仍未编制校歌的学校,必须抓紧编制,并限期呈报。”
在这个训令下达后,国立交通大学遂成立了校歌编制委员会,放弃了词曲已不合时宜的原交大校歌(一),聘请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创始人萧友梅博士为新校歌谱曲,以便能在南京教育部所规定的时限内上报;而萧友梅则在百忙之中欣然应允,并在许多应征的交大新校歌歌词中选定了如下一首并为之谱曲。
交大校歌(二)歌词如下: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源泉,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萧友梅先生所作曲的国立交大新校歌(二)洋溢着传统的德奥音乐艺术风格,这和他八年留德攻读音乐学博士学位不无关系。此曲在节奏样式上,属于短音接长音的抑扬格(√一),词曲结构安排巧妙,音乐始终连绵向前,充满动力性,和声语言处理如同和声学教科书般工整严谨,混声四部合唱特别地富有意境和韵味。
然而,在国难当头之时,国立交大新校歌(二)曲调虽隽永,但在校内传唱的几率很低,影响也很小。除了校方能按时上报南京教育部外,新校歌未能发挥予前所估计的作用。事实上,学校在抗战期间,部分系科内迁,1940年在重庆建立分校,1942年起称交通大学,改隶交通部。
在教育启蒙与救亡抗敌的“双重变奏”中,救亡兴国是燃眉之急,交大师生们在当时无不采用抗日群众歌曲和新的填词歌曲作为团结抗战的武器。
抗战胜利后,交通大学在徐家汇复校。至1949年,共设有理、工、铁道管理等三个学院、16个系、1个专修科和1个电讯研究所。1952年院系调整,确定为多科性综合工业大学。1956年,以上大部分学院及系、科专业迁往西安。1959年,上海部分独立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独立为西安交通大学。
而自1938年7月聘请萧友梅博士为国立交通大学校歌(二)谱曲,一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上海交通大学未制作新的校歌。
第5首:《上海交通大学校歌》
作于1982年,王于之词,瞿维曲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刻,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管理改革,其重要成果之一,当是1982年诞生的《上海交通大学校歌》。
相聚在东海之滨,汲取知识的甘泉。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磋共涉艰险。
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
同学们,同学们!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
宏图在胸,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
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
同学们,同学们!饮水思源,饮水思源。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校训、校歌编制委员会在原校党委书记邓旭初提议创制上海交通大学校歌,并在校刊征集到的七十多首歌词来稿的基础上,请诗人王于之执笔写成校歌歌词,又请了上海交响乐团的专职作曲家瞿维教授作曲。
上海交大校歌歌词体现了学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其内容包括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艰苦创业和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以及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光荣感。它概括了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成为联合全校师生的感情纽带。
瞿维教授为了表达上海交大同学们的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精神,采用抑扬格(√一)的节奏样式,以及颂歌与进行曲相结合的音乐风格,全曲也属主副歌形式:第l小节至第9小节是主歌,第10小节至第19小节为副歌。特别是“同学们,同学们!”一句,激昂奋发,与国歌曲作者聂耳所作的《毕业歌》(电影《桃李劫》主题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上述三首交大历史上的校歌相比较而言,上海交大校歌在结构布局上更为合理清晰;但是,由于校歌歌词创作上的非工整性,使得作曲家在篇幅不大的交大校歌的旋律变化上,级进与跳进音型更显多样,而在乐句安排上,不得不两次使用4/4与2/4的节拍转换,这可能会给没有经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交大师生在唱(奏)上增加难度(尤其是在齐唱时)。
前国家副主席,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王震在1983年4月29日视察上海交大的当晚,特地作了批示,他表示了对校歌的赞赏,并号召全校同学“练习唱熟,用歌声奋勉学生学习”。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1、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校歌文献》2、马军编纂、余甲方刊订的《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