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画异同与书画互补 文/王岳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5 15:3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画异同与书画互补
书法与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书法是书“道”,绘画是写“志”,二者除了艺术工具(纸、笔、墨、砚)相同之外,在线条的节奏、笔墨的运行、意境的创造和生命意识的投注方面有着相通相近之处。
在书画关系上,历代论者不乏“书画同源”、“书画同体”、“书画用笔同法”之说。然而,对这些说法需要具体加以分析,才能真正发现书画的异同及精神互通性。
(一)书(文字)画相异
在中国书论画论中,主张书画相通者为数不少。有些论者认为,画与书法同体,是由书法演化而来的。同时,也有书生于画之说。
如果说,在起源上中国书画具有同体相通之意,那么,我以为,书(文字)画同源同体,或书出于画,或画出于书大多为似是而非之说,值得认真清理。上古诗文舞是“同体”不分的,而书与画则不同体。就历史事实而言,尽管书画最早都有象形特点,但画比书产生要早。绘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当时的彩陶有人物和抽象画,而文字大概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象形文字的特殊性在于,一旦创造了某个字形之后,就成了相对固定的记事符号。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经不是以象形为其主要特征。而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远远在汉字成为成熟文字之后的。可以说,随着象形文字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逐渐地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人们也提高了对于线自身表现力的认识,并逐渐发展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学术界这样一种看法:象形是文字产生之初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却经历了三次抽象化而成为抽象的符号:即大小篆的出现,是在甲骨文、金文的象形性上第一次抽象化变革;秦汉间隶书和后来楷书的出现,是第二次抽象化;汉末草书的出现,是第三次抽象化和符号化。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是汉字抽象化逐步完成的过程,是汉字逐步以至彻底摆脱形象羁绊的过程。汉字的象形因素越少,书法艺术就越趋成熟,其表现力就越强。可以认为,书(文字)与画相分,是发生在人类创造了表意文字以后,这时图画才得以与文字分道扬镳:“文字”成为实实在在的概念“符号”,逐步褪去图画的外衣;图画摆脱了文字硬加在身上的桎梏,也逐渐向名实相符的"绘画"(艺术)进化。这一转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在殷商时代的铜器上发现。
(二)书(书法)画相通
如果不是在起源意义上说书(文字)与画的相通,而是在书(书法)与画皆为心画,书画用笔上具有共同规律性上说书画同源,那么,我是同意的。因为这种说法,不仅可以揭示书画审美特征相通相连之处,而且可以看清“文人画”的抒情写意和草书的表现心性的特点。
书画皆为内在灵性的呈现,是生命才情的写照。书为心画,画亦是心画,书与画本质都是写心。可以说,真正绘画之境,不在形而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其意略其迹。线的笔墨都是一画的集合,线条的运行,神在灵府而不在感官耳目,灵在其心而不在规格法度。因而书与画是灵性风神的表现,而不是孜孜以求的工细形似。
正因为看到这一点,不少书家画家都自觉地从艺术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上探求书与画的共同规律。张彦远最早提出“书画用笔同法”说,其后,论书法与绘画用笔及其意趣相通者不计其数。
书画家也同样认为书法与绘画相通,各种书体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如龙跳虎跃、戏海游天等境界,更是书画相通的。书画笔墨技巧相通,取境造韵相类,以画寄托情怀,以书抒情写意,意所未说,笔为之开,逸笔草草,得其意趣。书画在这一层面上的相通相本,实在是窥到书与画审美的内在规律性的。
(三)书(书法)画互补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书法绘画是可以互相阐发,互为补充的。书与画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都是通过对天、地、人的感应激发主体情感,再通过点线虚实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境界。只不过绘画是“半抽象”艺术,而书法是纯抽象的类似音乐的艺术。中国绘画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物象的某种程度的摹拟,没有出现完全没有物象造型的纯抽象绘画。尽管在画家那里,“线”和“点”的形式结构同物象的关系愈来愈松弛,人们把注意力更多的倾注于一定的笔墨技法即“线”和“点”的特殊结构上,但是,画家们毕竟又都没有彻底摒弃物象,仍以之作为一个支架,在上面构筑起线和点的艺术形象来,直接抒写某种独特的思想感情。而书法尽管在“现代书法”的创新中,有过“具象”的“书法画”的尝试,但总体上看书法仍然将再现因素减少到最小,而将其从表现客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表现主体即自身感情作为重点。于是书家从笔法、笔力、结构、布白、气势、神韵、意境方面抒发自己感情,而不借助于具体实在的物象模拟。
然而,在书与画的以简约为美和表现境界空间方面,学者们则产生了扬画抑书或扬书抑画的不同倾向。其实,书法与绘画既相通又相异,是相生互补的,没有必要一定去争一高下。二者相通并非相同,所以古人所说的“书者必善画,画者必善书”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抹杀了书与画的区别。事实上,中国绘画是造型的空间艺术,只不过这空间艺术因为笔墨氤氲和点画线条的运行而具有流行大化的气韵和性情独见的精神。而书法尤其是草书则在笔墨点划的飞动流美中,禀有了音乐的律动而成为时间的艺术。这两种艺术属于两种形态,需要两种创造力。这使有的画家工于画而拙于书,同样,大多书家并不善画甚至与画无缘。中国艺术史上书与画同样精善的并不多见。
书画的差异使二者在艺术上寻找“互补”之路。绘画从书法艺术的诸多形式或美中,吸收借鉴其笔墨的简劲和自由飞动,而标举“以书入画”说,即以书法技巧作画。表现在不以物趣而以天趣为高,追求画外远致和笔墨韵味,重“写”不重“画”,赵孟頫首倡融书法于画理之中。其后,明代的徐渭以使气狂舞的笔墨画花卉、鱼虫、瓜果,墨韵横溢,笔法独特,具有“推倒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之境。徐渭这种阔略豪放、奇肆孤狂、独树一帜的画风,与他以草书入画至切攸关。而清代吴昌硕以书法入画,在艺术上别开蹊径。他先学诗文,后因精通金石篆刻,所以长于书法,又因精通书法,而画艺大进。今天看他的画作,都渗透着他的书法功力。他的书法擅石鼓文,苍劲雄浑,以篆书笔法作狂草,又善于用篆书笔法入画,独臻佳境。
以书入画,强调绘画借鉴书法的线条、结体章法的浓淡、疏密、欹正。字要写不要描,画亦如此。书法笔墨和于阴阳,因缘动静,笔到处墨不能随笔以显其神采,谓之有笔无墨,用笔妙而墨不妙,则骨胜于肉,见落笔蹊径而少自然;墨到处笔不能借墨以植其骨干,谓之有墨无笔,即墨妙笔不妙、则肉胜于骨,去斧凿痕而多变态。有笔则精神见,有墨则意态生,笔墨双至而气韵出。而书法的疏密、违和、连断笔技法笔意在绘画中同样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绘画也很善于从古代书论中吸收精华,书法尚气、尚神、尚意、尚态的美学精神对绘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超越形似工摹的画美称为“写”,可见书法标举写意的艺术精神对绘画的渗透。
书画互补,绘画也对书法产生过不容忽略的影响。书家在书写时,以画法的生动气韵为其境,以瑰奇多变的笔法、大气淋漓的墨法、空间奇崛的章法,使书法中见画意,得画趣,留画韵。书画互补,绘画也对书法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书家在书写时,以画法的生动气韵为其境,以瑰奇多变的笔法、大气淋漓的墨法、空间奇崛的章法,使作书尤画,书中见画意,得画趣,留画韵。
总之,绘画与书法是互相影响、互相生发的,在二者之间作或彼或此的褒贬都难以真正对其艺术精神和审美品格加以把握。此不可不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2:32 , Processed in 0.0946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