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森天资聪颖,酷爱绘画,敢于拼搏,意志坚强,几十年对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坚持不懈。先生从儿时起,就同绘画结缘,绘画已伴随他走过了半个世纪。1965年,18岁的黄泽森就参加了东莞阶级教育大型泥塑创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先生有幸在东莞莞城宣传组工作,绘制了大批人物宣传画;1967年至1970年,先生先后从事过展览设计,并创作了连环画《一串谷穗》和油画《虎门海战》、《夜》等题材的人物作品,这时的黄泽森虽年仅23岁,但在东莞乃至广东却已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画家了。这之后他又相继参加了虎门鸦片海战纪念馆群像雕塑创作,并完成了国画《抗洪图》、《沙田秋色》,油画《金色的童年》,连环画《一张预算表》。有人说:黄泽森有绘画天才,因而青年时代就名声大振。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先生青年时代的勤学苦练,才为以后进入人物画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黄泽森能够驾驭传统人物绘画技法的一个方面。 塞纳河畔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接受的教育正规、正统,特别是有幸得到了当今人物画大家杨之光先生的教诲,才使得先生能够正确并娴熟的驾驭人物绘画技法。先生是文化大革命高校复课后于1974年进入美院的。那时的美院教育内容正统,教学方法严苛。他当时进入的是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即今天广州美院的前身),当时的校长是关山月,教授有黎雄才等。系统学的是经过消化了的西式美术教育内容。黄泽森的老师是杨之光,杨之光是徐悲鸿的学生。是杨之光把西式美术教育带到了广州美院的。由于黄泽森的聪明好学和人物画画得好,很得杨之光教授看重,因而课堂上黄是杨的学生,课堂外则是他的得意门生。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杨黄的师生关系仍十分紧密,包括2009年春黄的“感悟水墨”进京展亦是杨之光提出的,“感悟水墨”四字也是出自这位八十多岁高龄的人物画家之手。杨先生对得到了黄泽森这样的门生大爱有加,每当有人提起黄泽森,杨总是喜形于色,赞不绝口。2001年,54岁的黄泽森二度到广州美院高研班进修,聆听老画家杨之光讲授几十年画人物画的实践体会,并同台作画。黄泽森能够得到杨之光先生如此深入的真传、栽培,这就从绘画理论和实践上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全面提高了他对绘画的认识,此正可谓三生有幸,受益匪浅。在中国画传统教育上,由于黄泽森生于东莞又长期生活工作在东莞,而东莞正是“岭南画派”创始人居巢、居廉多年从事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地方,因而黄泽森的青少年时代首先接触和学习的就是“二居”的绘画技法,这可谓是得天独厚。正如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先生所言:“黄泽森学习绘画艺术的两个源头:一是‘传统’,二是‘西方’,他得到的都是正统。”用黄泽森自己的话说就是“走的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