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澎湃而出的东莞文化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 10: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澎湃而出的东莞文化内力
   来源:南方月刊[/td]
    迈入新世纪,东莞不仅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东莞奇迹”,也开辟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40多年前,陈残云挂职东莞写下了37万字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用文化的笔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东莞水乡的社会新面貌。
    在他的笔下,人们深深地感受到文化在这座城市的巨大力量—尽管一穷二白,但无论是公社礼堂、公共食堂,还是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赛诗场。“大伙白天在大队劳动,晚上就把自己创作的民歌拿出来比赛。”现年67岁的原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莫树材有着同样的感言。
    如今,当年的农业县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工业新锐城市,而潜藏在这座城市中的文化内力也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澎湃而出。
    蓄势待发的“莞文化”
    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源于补己之短、扬己之长。作为新锐城市的代表,东莞一方面变得更加摩登、前卫,不断与国际城市接轨,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则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复兴传统文化瑰宝,打造对外交往的“名片”。
   “说东莞没有文化绝对是一种误解。”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卫国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莞制造”名气太大,一般人对东莞的刻板印象,就是东莞是一个大工厂。而且东莞的文化是典型的“广府”文化,不喜欢张扬,这令外界了解不到或者忽略了东莞的历史与文化。
    稍稍了解一下东莞,我们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浓得化不开: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威远炮台、沙角炮台等鸦片战争遗址……而生于东莞石碣镇的明末名贤、名将袁崇焕,则是东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金庸曾说:“在距离香港不到150公里的地区中,过去300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孙中山先生,另一位则是出生在广东东莞的袁崇焕。”
    不张扬的文化品质容易让人误以为东莞文化匮乏。但人们却并不知道,在东莞能看到延续上千年的传统龙舟赛,特别是在万江、沙田等水乡名镇,龙舟赛称得上是影响力遍及东莞的一场文化狂欢。除了端午赛龙舟外,东莞正竭尽全力地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可园、莞草编织、康王宝诞、麒麟舞……在这个工业高度发达、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背后,折射出文化繁荣的后发力量。
   文化内力的时代迸发
    东莞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发展思路:“把有钱的人请到东莞来办工厂,把没钱的人请到东莞来打工,把有知识的人请到东莞来创业”。过去的东莞已经做好了前面“两件事”,现在东莞正在做第三件事。
   “把有知识的人请到东莞来创业”,言外之意就是:东莞要用文化留人,打造城市的文化氛围。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东莞的文化竞争力排在全国第六位。其实,这个令人咋舌的靠前排名来得并不容易。
    近年来,东莞屡屡推出文化“大动作”:建设文化新城、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创作音乐剧等等,可以发现,东莞正在用多年的经济积累实现文化的快速复兴。
    先富裕起来的东莞在文化建设方面毫不吝啬。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东莞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总投资超过15亿元。目前,东莞市共有村镇文化中心80多个、图书馆(室)400多个、文化广场511个、农家书屋140间,各种文艺团队达1800多个。形成了功能齐备,国内一流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政府斥巨资着重创作《蝶》《莞香》等大型音乐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打造中国第一个“音乐剧之都”。
    5年来,东莞市已推出公益活动近400个,仅这一项带动资金就超过3.2亿元。正如东莞市文广新局的一位负责人所说:“雄厚的经济实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形成了城市的浓厚文化氛围,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东莞的误读,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重塑城市新形象。”
    如今,在东莞这座新锐城市,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假日,贯穿其中的是令人应接不暇的文化活动,出现了文化活动常态化、社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从歌剧院里的交响乐、芭蕾舞到田间地头的秧歌、麒麟舞;从玉兰大剧院、莞城文化报告厅里的“殿堂式”高雅文化,到街头巷尾的民俗表演,处处都折射出东莞的文化积淀,见证着东莞文化的倾情表达。
    在这里,多元文化碰撞、汇聚、交融,适应着市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要,也见证着崭新的文化东莞的崛起。
   “以人为本”的文化观
    文化力量的迸发,需要一个明确的着力点。
    东莞文化不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孤高文化。东莞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把人性化、通俗性的文化普及到所有东莞市民,包括那些被亲切称为“新莞人”的外来务工者。
    正因为此,企业中有了“夫妻房”,有了员工休闲活动中心;社区中、广场上有了各种大众化、通俗性的活动,新莞人、本地人共同参与;而“文化周末”系列讲座则让所有莞人找到了提升文化素质的方便源泉。可以说,东莞文化的构建,是真正把基层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放在首位,真正实现“文化化人”和“人化文化”的结合。
    2005年9月28日,作为东莞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东莞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新馆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规模目前在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位列第一,20多个对外服务窗口,实行365天天天开放。而由北京保利影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的玉兰大剧院,每年上演《猫》等高档次演出100多场,最低票价仅为20元。“政府补贴,限价经营”的方式,让高雅艺术走进了普通市民的生活。
    城市文化便捷的背后是城市文化吸引力的提升。大学毕业后,研究生李伟忠来到了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工作,发现这里借书读书非常便利,可以说是“一卡在手,借遍全城”。东莞日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不少像小李这样的初来者开始扎根于这座城市。
    如今,东莞不仅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东莞奇迹”,也开辟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28 , Processed in 0.0905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