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不可零距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5 16:2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不可零距离
来源:现代教育报   
   不知何时起,“零”开始吃香走俏。提倡者的动机无疑是好的。     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学生的距离越近,感情越深厚,产生的教效果就越好,这早已被事实证明。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近到多少合适?是不是“零距离”为最好?却是大大的疑问。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阅览室里,只有一个读者,心理学家进去,故意坐在他旁边。多次实验表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他们或者很快换到远一点的地方坐,或者很警觉地问:“你想干什么?”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使自己感到自由、放松的空间。这个实验让我想起一则寓言:     一个瓦罐和一个铜罐在河里浮着,顺流而下。铜罐对瓦罐说:“挨着我,我身强力壮,可以照顾你。”瓦罐回答说:“谢谢你的好意,那恰好是我不愿干的事。如果你离我远点儿,我会平平安安地漂下去。如果我撞了你,就会被碰碎的。”     这无疑说明,保持合理的距离是必要的。很多时候,教师的教育行为即便是出于爱和善意,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一点心灵空间,不要擅自闯入学生的精神领地。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你很敬仰、佩服的人,由于来往频繁、相从过密,你不知不觉地就会改变原有的看法和情感,当对方的缺点日益暴露,敬佩甚至会变为失望甚至讨厌。这就是期望值过高,神秘光环被打破而产生的后果,实际上是心理距离没有把握好所致。     教师在学生中应该保留一定的神秘感,留一份悬念。一旦没了这种神秘感,教师变成透明体,学生对教师一览无余,就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崇敬心理,进而影响教育效果。这就是所谓“光环效应”的丧失。美学上有“距离产生美”之说,文学上有“朦胧美”之言,都能充分证明“零距离”在师生相处中的不合适。     (江苏省泗洪县董沟小学胡彩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3 02:18 , Processed in 0.1012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