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距离名师有多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5 07: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东莞] 覃克良
1
推荐

我们距离名师有多远
在我们东莞教育界,不乏优秀教师,但是有多少称得上是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呢?东莞经济发达,为何出不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名师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呢?我们不妨好好的研究真正的名师成长的历程,从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大家一定观摩过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也会听过特级教师的一些学术报告,读过一些特级教师写的文章,我们是否这样思考过:普通教师上课与特级教师上课差距在哪里?我们的教师距离名师到底有多远?
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存在教学差距,这是必然的,其中原因当然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教学差距源于教育思想和文化底蕴的不同。
一、名师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请看名师们是怎样说的——

  钱梦龙:为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我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思,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识了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方法和心得,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阅读中去理解、品味。我发现,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了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有时候讲一点自己阅读的“诀窍”,比如对一篇文章从何入手、如何深入,等等……

  李镇西: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把什么作为课堂的起点呢?我认为,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处开始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我现在主张,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和操作。

  余映潮:以文本为语文教学之本,从基础做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要用所谓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不要用所谓的新奇形式上五花八门的表演课。语文阅读教学,扣住文本,以读为手段,运用不同形式促进阅读,就足以把语文阅读做得很好。良方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却四处猎新取奇……

  三位特级教师朴素地诠释了他们的教学行为,不约而同地道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简简单单,真正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教会学生读书。朴素的教学乃高效的教学。“从学生的心灵出发”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中很不容易,这需要教师放下一切包袱,确实具有“心中只有学生”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从事教育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看到,有的老师在精心准备一节课时,翻看所有可查阅的相关教学设计,然后拿来拼凑整合,直到把每个设计的所有精点妙点都搬来用上,才觉得心中踏实,可他并不知道全都是“珍馐”学生也会腻的,再好的妙点一旦堆砌使用,学生也会如坠云雾。

  难道说教学就不用备课吗?绝对不是。课是要备的,而且还要精心去备,决不可马虎,不过看你怎么备、怎么用而已。教案是死的,课堂和学生都是活的。教师绝不可把死的教案奉为至尊,不要生怕把备好的某一点或某两点看来精要的东西忘却。这样机械死板的课是不能把语文课上活的。预设是不可少的,预设越充分课堂就越灵动。预设什么呢?怎么预设呢?我认为预设时对文本的点点滴滴要尽可能钻进去把握,只要你把文本读懂读透,只要你尽可能去揣摩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胸中有“丘壑”,课堂就活了。

  但预设归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好把每一个预设点都教出来的。因为学生是活的,面对不同的学生,课堂的反应点是绝对不同的,有时候相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上的课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又怎么好把每一个预设点的内容一一演绎呢?如果把每一个预设点都当做一成不变的律法,循规蹈矩地实施,那就不对了。课堂是灵动的、自然的,教学凡事都得相机行事,切不可死搬硬套,弄得课堂乏味不已。就如太极拳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把所有的太极套数倒打如流,而是把所有的套数都忘得一干二净,不留一点痕迹,但当还击对手时,却能随机应变,招招应变于无形之中。由此看来,使所有的教学预设烂熟于胸,择时而用、相机而用才是最紧要的。

  教案只是随生而动的动态思路,学生有新的发现或新的观点就是课堂出彩的时候。如果学生的观点离题万里,可以三言两语把它引回来;如果学生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目标联系紧密,又很有价值,适当延长时间,也未尝不可。为什么非得为完成自己的设计而教学?为什么不可以灵活处理教学环节?教学的中心任务难道仅仅是完成教学设计?我认为学生的问题不能回避,必须给以充分关注,这样我们的眼里才有学生。

  二、名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广博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要“博”和“广”。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广收并蓄,同时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使自己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同时,为了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教师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j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再者,教师应有敏锐而深刻的时代感悟,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都应是语文教师关注的。教师要感受各方面的信息,更要悟有所得,这种“得”才是特有的、个性化的,它包括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再有,教师的审美品味,应该是和谐而又高尚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高尚,让学生崇敬而向往。

  文化底蕴需要不断积累。语文教师文化底蕴深厚了,课堂才能处处闪现亮点。比如:你要教学生读,那首先自己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阅读感悟;你要教学生写,那首先自己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那首先自己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能力。大师们课堂上扣人心弦、出神入化的精彩范读,不正是他们长期读书感悟的积淀吗?如果有了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教学功力,你就能游刃于课堂。那么,课就是你,你就是课,人课合一,开口就是语文,语文就成了你。

  此外,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还同个人的敬业精神、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反思能力等有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承认差距是一种胸怀,找出差距是一种境界,缩小差距是一种本领。名师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只要立足自身,沉下心去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就能够逐步缩小与名师的差距。

愿东莞尽快出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10 , Processed in 0.0675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