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烨:夹缝与压力中的“70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8 23:5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烨:夹缝与压力中的“70后”
2009年04月14日 白烨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青年作家,大致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这时的中国文坛,面临着市场化的兴盛、新媒体的兴起等构成的冲击,而在文学写作领域,在刚刚露头的“70年代人”前面,有前几代作家已经形成的权威地位和广泛影响,而在他们的后面,又有以“80后”为主的青春写手协同市场炒作构成的强势追逼,这使他们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巨大压力。但“70年代人”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他们在夹缝中寻求生机,在压力中默默进取,以自身的努力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了地位,并逐渐显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来。
  在现在的中国当代文坛,“70年代写作”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存在,他们不仅人数众多,群体庞大(经常发表作品并有一定影响的有50多位),而且在艺术追求上以他们的锐气、活力和新意,成为文学创作中名副其实的一支生力军。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属于70年代人的卫慧、棉棉因为《上海宝贝》《糖》等作品,被当时的新闻出版和文化主管部门严厉处理,“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等否定性的批评与批判殃及了整个“70年代人”的写作。因而,整个“70年代写作”在一些评论者的描述中,就被整体地“妖魔化”。我曾经在几年前写过一篇《不要“妖魔化”70年代作家》的文章,在这里,还要为“70年代写作”再鸣不平。吁请批评界不要再以搽脂抹灰的方式给“70年代人”抹黑了,不要再用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把他们轻看了;卫慧、棉棉不能作为“70年代人”的代表和代称,所谓的“身体写作”只是她们的事情;甚至于,她们的写作是否就是“身体写作”?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反思和深入探讨的。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探讨,有关“70年代人”写作的不足等也没有得到切实的研讨,这无疑都是令人遗憾的。
  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70年代作家”出道的背景,以及属于他们自身的也包含了长处与短处的共性与特点。走近他们和理解他们,是评论和批评他们的基本前提。在这里,我愿意谈谈我对“70年代写作”的特点的一些理解,来与大家交流。
  “70年代写作”是一个异常丰繁的创作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卓具个性的,但从他们表现出来的个性中,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相似的地方,从而也有可能对他们的共同性特点作出一些评估。
  第一,是看取生活时带有平民色彩的个人化视角。在“70年代人”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为人民代言”的群体性立场的写作,比较典型的是已去世的陕西作家路遥,他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经常会出现“我们”的提法,表明他写的不只是“我”,而是“我”和“我们”,他是为“我们”代言的。还有一些作家虽然不像路遥那样明显,但都多少带有为“人民”写作、为“我们”代言的因素,只不过更为隐性一些罢了。“70年代写作”因为作者成长于由“群体”向“个体”、由“共性”向“个性”大幅度过渡的80年代,重视个体、突现个性的成长印记就必然带入写作之中,使得他们的作品既成为一个时代个性彰显的记录,同时也使他们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而在他们普遍走向个人化的艺术视角中,那种平民的色彩和市民的意味也相当明显。被他们写入作品的描写对象,常常很难确定其身份,有时是求学者,有时是小文人,有时是都市白领,有时是无业游民。这样一些新的社会角色大量进入作品,使得他们笔下的生活充满了流动性、鲜活性,乃至市民性、民间性。我觉得这种平民色彩的个人化视角,在满含个性体验的同时,给文学带来了时代与社会的新生面,以及他们对这种新生面的新观察、新感知。
  第二,是由清醒与怀疑的多重因素混合而成的冷峻叙事。如果说每一个文学人都是以自己已经形成的“系统”在面对生活和从事写作的话,那么以“50年代人”为主的文学群体大致形成了这样的定势:以浪漫的姿态看待人生,以庄严的姿态对待文学。这种“浪漫”与“庄严”共同作用于写作之后,就常常会去捕捉重大题材,构筑“宏大叙事”;而“70年代写作”与此明显不同,在他们那里,生活不仅是不浪漫的,而且是不规整的,就像刘震云所概括的那样,是捡拾不起来的“一地鸡毛”。他们对于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浪漫”、“理想”这样一些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字眼,是持保留态度的,甚至是表示质疑的,他们更多地相信自己所经验的生活、所产生的疑惑,因而,一般不盲目地歌颂什么,不抽象地畅想什么,只是冷峻异常地描写他们看到的和感到的。因此,他们所描绘的生活现状之无奈,常常真实得让人尴尬;他们所表现的人物心境之无告,常常真切得让人惊异。像丁天、冯唐的“成长”题旨小说,戴来、盛可以的“都市闲人”小说,都在描写别样的生活和别样的人物方面,具有一种如“外科医生”做外科手术一样的冷峻和不露声色。这样的写作,即使从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来看,也当属于严谨、严苛的一派,显然在直面现实的文学表现上更为清醒,也更为冷静。少了“宏大”,但添了“冷峻”,这是“70年代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所在。
  第三,把游戏性的因素带入文学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给文学减负增趣的作用。在我们的纯文学或严肃文学的写作中,可以看到游戏性的文字,但绝少看到游戏性的姿态。此前的作家大体都是如此,只有一个王朔是例外。而在“70年代写作”中,游戏性已成为一个普遍性因素。他们重“意思”,更甚于重“意义”;“好玩”、“有趣”既是他们生活中的口头禅,也是他们写作时的出发点。这种游戏性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时表现为人物与生活的相互戏弄,有时表现为故事与叙事的相互映衬,使得他们的作品因为具有某种反讽性、戏谑性和幽默性,而格外引人入胜和耐人寻味。在这种写作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超越了“庄严”的方式、但依然有效又有力的文学旨趣,它扩展了文学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增进了写作的可能性与多样性。
  “70年代写作”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也有一些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这样庞大的一个写作群体,有很多人既非体制内的职业作家,又非游弋于市场的文学写手,他们中的多数是在不同的社会行业和文化部门就职,而又坚持纯文学的写作,并且稳扎稳打,孜孜以求。应该说,如果不是对文学抱有坚定的信念,不是对写作抱有深挚的热情,这样的写作不仅难以为继,而且难以形成气候。因此,他们是一个认真追求文学、并不讲求名利、相对纯粹的因爱好文学而从事写作的一个群体。我认为,这是他们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这也使他们成为当代文坛最为宝贵的力量之一。因而,我们应该对他们抱以深深的敬意,并寄予极大的期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14 , Processed in 0.0936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