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纯和传播“东莞文化”的精神内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9 01:4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纯和传播“东莞文化”的精神内核
2010年2月05日 [画魂]

  说到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形象,我们当然离不开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的思考与提纯,以及对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播途径与效应的有效把控。东莞的城市文化的精髓在哪里,我们又倚靠哪一道文化的“软墙体”,去沿路探索与传播下去,这的确亟待我们深度思考。
  东莞的城市人文精神是什么?她应具备怎样的新形象?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就需明白,形象与文化相依相存,不可分割。从历史的角度看,东莞原是农业县,农业是相对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开放度、前瞻性不高,颇为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固有的熟知感。由熟人之间架起一座互帮互助的“友谊墙”。这堵墙固然温暖,却容易在不熟悉、不理解的人与事物之间,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一堵“隔心墙”。
  这堵“隔心墙”在改革开放后有较大改变,特别是随着大量外资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思维的恒久注入,使得东莞成为一座具有浓厚包容情怀的“富矿”。这股温情脉脉的情怀,可以让所有踏进东莞这片热土的友人感到沉醉。这种情怀带给东莞的,不仅是会制造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有她的每一寸土地上,均发散出“制造业名城、机会之地”的人文气息。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接纳、牵手、包容等文化元素,东莞不可能有今天的勃发生机。
  然而,这只是身处东莞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对身处其外者,又不断将好奇、期待、解疑的眼光打量着东莞。对这些四海宾朋来说,这种城市核心文化元素的传播显得有些细碎,未形成集中的传播效应。实际上,城市文化的积淀过程,是一个灵动而博大的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城市赖以存续和发展的“软实力”资本。离开了这种特有的精神内核,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必然停留在奢望的层面;而一旦一座城市形成了一种可视和可感的文化精神,它必将带动着城市的形象趋于鲜明和生动,使其具有持久的识别性,从而给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源泉。
  这种精神理念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凝聚力的核心。创造出城市个性化精神理念,并在理念的推广中寻求群体价值的体现,这既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哲学和文化价值的最高境界,也是城市生机勃勃的表现。而东莞的这种“包容文化”的传播,会引起更多生活和工作在东莞的公民的倾力注视。这正如近日市委书记刘志庚所说的那样,城市形象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东莞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但做得还不够,“东莞发展文化产业不是纸上谈兵,要动真格的。”
  如何动真格来提升我们的城市文化,我们不妨看看有中国第四城之称的成都,这么些年来坚持打造成的“人文成都”的文化传播效应。在城市文化的传播上,成都始终在出“闲适、安静、唯美”这几张牌,结合金沙遗址、青城山——都江堰、古蜀三国、熊猫文化等文化品牌项目,几乎让人不得不被她身上散发出的“文化美感”而陶醉。而每一个到过成都的朋友,都会再一次强烈地印证了这种闲适与滋润。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陆海空”的传播发散出一直的文化气息,让人不得不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律动和亲近感。
  东莞的包容、进取、大度、清爽等,完全可以成为她的文化传播的独有元素。这种一直的、长久的、立体的文化传播,必然会将东莞的城市人文精神的气质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情怀还会反作用于城市,让本土文化更好地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使东莞成为一座更现代、更繁荣、更时尚、更包容、更温暖的更具大家闺秀的美丽大都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47 , Processed in 0.0616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