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说公开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3 10:2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说公开课
                        李海林
一、  公开课:
  作为语文教育研究的方式之一,关于公开课我们要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
  1.公开课的本质规定
  什么叫公开课,公开课就是上课吗?现在有许多关于公开课的非议:像我们平时就是这样上课的吗?不是的,所以就说它是作秀,作课。其实这个批评并没有道理,我们当然要反对在公开课上作秀,但理由并不是它不像平时的课。公开课就是公开课,就是与平时上课不同的课,它的不同在哪里呢?公开课有自己特殊的本质,我把它概括为:公开课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学理论不是有文学评论一说吗?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基本原理、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干什么的,研究作家、作品,教学评论就是研究教师和课堂教学,所以教学评论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式,这就是公开课和平时上课的不同。以教学评论来指导我们如何搞好公开课,是否能找到一个新的起点角度,如果我的关于教学评论的概念如果能够成立,我们就有了对公开课的四个基本规定:
  ----公开课的目的不是评人,而是评课。
  误区:用公开课评价教师的唯一或最重要的途径。评人而不是评课,评人是人事局的事而不是教研室的事。
  评课的重点不在上课的人而在课本身。虽然听课是考察一个教师和教育教学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重要形式,但评课不是评人。
  用公开课来评人是片面的。公开课的功能不适于评人。偶然性很大的。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单凭一堂或若干堂公开课是十分片面的。评价一位教师是否好老师应该全面评价:知识结构,整体素质、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经历、平时上课,加公开课。
  只用公开课评人是不公正的,否定了公开课作为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式的本质规定。
      ---公开课不以成败论英雄,公开课应该允许失败。为什么我们上公开课有点紧张,正因为有点紧张,就去做秀,为什么,因为不允许失败,如果我这堂课是探索、是展示某种理论,就应该允许我失败,我平时不是这样上的,这不过是一堂公开课。成功的公开课应该是好的公开课,但失败的公开课不见得就没有教学评论的价值。不一定。
  因为失败的公开课可以为评论提供很好的素材。好的公开课应该是充分体现了某种教学理念的课。好的公开课与好的课不是一回事。公开课是一种研究。公开课的好坏在研究价值的大小。失败的实验也可能是好的实验。
  ----公开课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与平时的上课相比,公开课包含了很大的理论成份。有鲜明的理论追求。我这堂课之所以成为公开课,就是因为我这堂课在教学整体设计方面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平时上课,有大量的课没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只是过渡性的、准备性的、甚至不过是总结性的,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核心的课,这些可不是不重要,也不一好上,但这种课没有体现集中典范的理论追求,这样的课一般不适宜作公开课,因为它不能鲜明地体现你的理论追求,你的语文理想。没有一定理论指导的课肯定不是好的公开课。
  ----公开课的探索性和展示性的。它应该比平时上课更为典型,更具有前瞻性。
  公开课就是用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对某种理论作一个前瞻性的探索、典型化的展示。
  理论性就有探索,有探索就有失败。公开课不但要看做得怎么样,还要看它为什么这样做。看它的指导思想。
  2.公开课的类型及特征
  关于公开课,非议比较多,甚至有人提议取消公开课。我觉得:公开课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有三句话可以说:
  公开课是一种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公开课是一种锤炼。我们平时上课哪有这样
  精益求精,这样深入研究,进行构梳。
  公开课是一种展示和探索教学理念的实践模式。公开课是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实践形式。发布自己的教学理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理论阐释,一种是实践形式。前者是发表论文,后者是公开课。
  公开课是一种最贴近教师的教研活动。可操作性强。具体、直接、方便。
     
   人们对公开课的指责:我们平时上课是这样上的吗?教师要做这么多的准备。有时学生也还做准备。所有的批评集中在准备上,甚至称之为“做秀”。我认为这是不公道的。
  以平时上课的情形为标准来要求公开课是不对的。公开课就是公开课,它之所以是公开课就是因为它与平时的课有些不一样。就在于它是展示性。
  ——这个问题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充分的。任何公开课都是有所准备的。任何公开课都是需要准备的。绝对不准备的公开课是不存在的。
  公开课是实验,是艺术,是探索。实验与平时是一样的吗?艺术与平时是一样的吗?探索和平时是一样的吗?
  公开课不是教学检查(如果是,那是片面的)   公开课不是教学达标(如果是,那是弄虚作假)。
  公开课是教学科学的实验,是教学艺术的展示,是教学理念的实践操作,是教学理想的具体追求。
  因此允许准备,也必须准备。一个优秀的教师,哪怕是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也需要准备。
  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准备的程度是不同的,准备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准备的目的也不一样。准备者也不一样。
      对老师的准备加以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对学生的准备加以指责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有的过于苛刻。
  公开课分哪些类型,那些人须做准备?
  ----实验性公开课。实验某种新的理念新的形式的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学生不作任何准备,最接近原真状态。实验是实验其有效性,所以不能准备。
  ----评优性公开课。比赛。重在优。看那个人的理论最先进,他所采用的方法最恰当他使用该方法最成熟。老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学生也要作一点准备,避免偶发性原因。主要是学习材料、学习态度、心理上的准备。不得作教学内容上的准备、答案性的准备、行动方案性的准备。(如果做了,就是弄虚作假)
  ----汇报性公开课。向领导、或向专家汇报一个课题研究的成果,汇报教学管理情况、展示教学水平的公开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学生也要作准备,除了教学工具、学习态度、心理上的准备外,还强调与教师的互动,行动方案上的准备。预先指导学生在行动上与教师的配合。这就正象汇报工作情况要有一个汇报材料一样和统一口径是一样的。
  ----示范性公开课。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设计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的课。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有一点表演性。因为这堂课的目的不是把学生教好,是通过你供他人观摩学习,允许有一点表演性,学生要做学习材料、学习态度、行动方案的准备,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准备。
  ----主题性公开课。倡导某种教学理念的公开课。它的作用类似于时装流行色发布会,是理念化的,不是实用化的。不是供你模仿的,而是供你意会的。因此表演性更强。不但有一点教学内容上的准备,甚至有一点教学答案上的准备也是可以的。
   简单地用做准备来否定公开课,显然不当。
   但所有的课都不可预演和排练。过程绝对不能假。这又是它与表演不同的地方。表演是一种态度,一种手段。不能是本体。公开课的本体必须是真实的。就是老师的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某种状况这一点是不能表演的,是不能虚假的。
   不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上第二遍。这是底线。这就像作实验,材料必须是真的,不能是假的。化学实验,一种什么药物可以让水变黑。那个水必须是水。不能预先就染成黑色。
  3.公开课的评价标准
  (1)评论什么:
一般评课三标准:教态自然,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板书好。太表面化了。
  我认为公开课要评论教学设计(按某种“计”来设立有关项目。计:理念。追求。设立:
  主观选择。项目:哪些项目。基础上的具体内容选择)。
      教学设计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和理论追求。
  ---评课有四个层面:
     第一,是一种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哪儿是起点:指向什么终点。走的一条什么教学路线。
     第二,这种教学设计思路成功与否。
     第三,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什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第四,这种教学思想本身是不是正确的,先进的。
     现在评课往往“好,很好,太好了”:教态自然,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板书好。太表面化了。该如何评论,举例如下:
  创新教育现场研讨会。
  ----一堂物理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先通过讨论理解某个定律,再用实验证明这个定律。然后再举例说明这一定律的运用。然后总结这一定律的运用基本规律。最后作拓展性综合性练习。
  定律----运用。理论----实践。书本----生活。
  ----这种设计思路的关键是理论解释的正确性,运用这条定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在这两点上都达到了要求,都是好的。
  ----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一条演绎的认识路线,是知识教学、接受性学习的经典的思路。基本方法是演绎。
  -----但这种教学思想是陈旧的,至少没有体现会议的主题: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的认知路线是:事实----理论----运用。
  步骤:应该是观察和实验----分析与总结----问题与解决。基本方法是归纳。
  李海林评课:这位老师走的是从定律----运用、从理论----实践、从书本----生活。这条路走得好,走得很成熟、很成功(看见该教师脸上笑嘻嘻),这套路子最适合教知识,他的主要学习目的是接受性学习,但作为创新性教学,他应该走的路子恰好相反,应该是通过方法和实践抓住事实,通过分析和总结抓住理论,通过理论把问题解决,他走得恰好相反,因此常规性地看,传统立场的看,好课。从会议主题来看,从现代教学理念来看,也许不能算一堂最好的课(该老师的脸色慢慢地凝结下来)。
  (2)评价标准
  我想了很久,也查了大量资料,不外乎教学难点抓得是否准确、教学容量是否恰当、普通话是否标准、形成性评价是否及时。都对,但不够透彻。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对关系处理得如何为出发点来评一堂课。
  
  a、目标与方法
  目标对不对,方法运用熟练不熟练,完整不完整。最主要的是目标与方法是否统一。举例,教育硕士教学比武,《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体验、感受课文的意境和语言的表现力。
  方法和步骤: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探究、交流与讨论。
  第一:目标是对的。
  第二:方法是不熟练的,不完整的。简单的。
  第三:目标和方法是没有统一的。
   上网查阅资料,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资料的作用是体验和感受吗?资料的作用是提供背景和参考的,对体验和感受是次要的。体验和感受的直接对象是文本。如果你要以体验、感受课文的意境为目标,你一上来就要紧紧抓住文本,把它拥入怀里,这才。
   探究:解决懂不懂,是指向思维的,未知。探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你现在要体验、感受课文的意境和语言的表现力,不是知不知的问题,是有没有体验和感受的问题。是接触没有接触文本,接触以后是不是可以披文入情的问题.你要探究干什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就有一种倾向--伪讨论,动不动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最后演变为辩论,讨论好不好不管,但你为什么需要讨论,你要讨论干什么?讨论是一种教学方式,不是所有的讨论都体现了主体性,伪讨论就恰好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
    交流与讨论:主要是互相启发,认识对照。对于体验和感受来说,感性的心理过程来说,关键不是听别人的,而是自己与文本对象的亲密度。
    体验、感悟文章的意境最好的办法是诵读、想像、揣摩、涵泳。
  
  b、目标与内容
  第一,目标定得对不对。标准:目标体系、教材内容。学生认知规律。
  第二,内容本身是否准确。深度恰当。(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
  第三,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最主要)
  浙江一位老师的案例:<项链>目标:理解小说情节的深刻含义。带领学生讨论3个问题,最关键的问题,讨论了整整25分钟,问题如下:
  “假如项链没有丢,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个学生“创造”了以下情节: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便萌发了复仇的心理,先是雇私人侦探找了丈夫路瓦栽的不是并与之离了婚,然后是充当佛来思节家的第三者,十年之后,小说中她与佛来思节夫人的见面自然是掉了个儿。
  老师评价真有想象力。
  李海林评课:“假如项链没有丢,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这个问题和“理解小说情节的深刻含义”有什么关系?除了我们作为传奇放在小报上读,有点刺激性以外,什么意义都没有。莫泊桑这个小说家,这个世界著名小说家之王,就是为了搞点刺激性的情节给你们,《项链》是以情节的曲折著称呢,还是深刻的人文关怀?他揭示了人的一生中什么最宝贵?是青春。一个女人想戴条项链,去跳跳舞,这有什么不对?一点都没有不对,问题是当你拿戴条项链去跳跳舞、得到别人艳羡的眼光和你一生的青春比,哪个更重要?当然青春更重要。可她偏偏为了这些东西失去自己的青春,读后令人可怜,叹惋,深思。这和你的丢而复得不复得有什么关系?你的目的是理解小说情节的深刻含义,当你却把学生导向对情节传奇色彩的关注,目标和内容脱节。
  例2、《荷花淀》,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群妇女?”问题没错,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领会这篇小说特有的审美风格。孙犁,他写小说的艺术风格是轻柔、愉快、轻松,他不愿意写得紧张,不愿意写得,所以写到女人。可讨论的结果是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连女人也上了战场,可见齐心协力、同仇敌忾、抗战必胜。这是社会历史背景,与我们领会孙犁小说的轻柔、优美的审美风格有什么关系?内容和目标脱节。
  评课就要评得这个人口越张越大,严禁越瞪越大,心里越来越抖,就成功了。
  例3《愚公移山》,目标是领会寓言的表现方法,初步掌握寓言的阅读方法。
  该老师先串讲一遍,然后讨论“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还比如有的学生学了《愚公移山》后批评“愚公”没有经济头脑,没有效率观念,学了《南郭先生》(讽刺小品。不学无术)后赞扬他有“参与意识”,“善于抓时机,有胆识”,而最后“激流勇退,毅然地离开乐队让贤的做法实在令人赞赏” 。目标和内容脱节。无法预约的精彩:
  例4、鹬蚌相争。
  学生提问:夹住你的嘴不放,怎么会说话呢?
  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吗?小组讨论。给编辑写信。上网查资料。
  这个问题是语文问题吗?夹住了能不能说话。动物能不能说话。寓言能不能写动物说话。
  为什么要讨论呢?讨论的目的是分清是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分清这个是非吗?
  评课就要把这些荒谬之处指出来。
  c、内容与方法
  第一,内容本身是否准确,深度恰当。
  第二,方法本身熟练不熟练,完整不完整
  第三,内容与方法是否统一(方法是由内容决定的,解决的问题恰好是内容)
  例1、《祝福》教学内容:祥林嫂人物分析。《祝福》是内视小说。写内部世界。描写人物的内部世界。描写思想心理文化状态。不是社会小说。《祝福〉采用倒叙,一上来就把祥林嫂的灵魂摆在读者面前,引导读者直逼祥林嫂的灵魂,小说一上来就采用了第一人称,中间换第三人称,最后回到第一人称,为什么?内视小说,分析祥林嫂这个任务,其实就是分析她的内部世界,更深刻的是分析祥林嫂的思想、心理文化状态
  有一位名师,设计了一堂“祥林嫂案审”。一上课,老师满脸的严肃,煞有介事地说:“昨天晚上,在一个古镇的郊外,公安人员发现一具无名女尸,年龄大约四五十岁,身上未见刀枪痕迹,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及凶手,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家、贺老六家和卫老婆子家进行调查,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就请三个调查组汇报各自调查的案情。”接下来几个学生先后发言,述说祥林嫂不幸的身世,最后共同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下课时老师赞扬这几位同学办案迅速准确,有侦破天才,将来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侦探。
  他使用的方法是案审、法庭调查。案审,解决什么问题?弄清事实,分清责任。可祥林嫂之死是由于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导致她思想崩溃。内心痛苦而死。这与法庭调查是风马牛不相及。
  例2、项脊轩演戏。“有一次到某校听课执教者上的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教学进行到第三段时,老师先找两位女同学站起来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老师还嫌学生表演不到家,就亲自参加表演,结果引来更大的笑声。项脊轩志写深切怀念母亲、妻子,写得很深情,很凄苦。滑稽的表演是对这一内容的破坏。
  例3、孔乙己告状。
  教学内容是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性格的内涵。关键是体验小说的情感基调,由调侃、微讽转向同情。情境想像、心理体验。关于孔乙己该不该打,与小说整体没有关系。
  孔乙己是个可怜的人。被赵四爷打折了腿。孔乙己告状。法官、律师、原告、被告、写状子,写辩护。
  以告状来教学的目的是辩明是非。对于我们理解孔乙己悲具性格的内涵无关。这种设计叫无事生非。
  例4、《人民教育》开庭审判鲁达。
  开庭。法庭陈述。法庭调查和辨论。举证。辩论。最后陈述。休庭。宣布判决结果。事实的认定。和法理的衡量。只看到方法的新异,却不管内容与方法是否合适。
  这三个标准,相当于三个显微镜,相当于三把手术刀,能够看到很多课例的矛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9:12 , Processed in 0.0761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