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卫星 :我这样教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9 10:4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袁卫星 :我这样教语文
作者:袁卫星    转载,有删节   
前几年,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受到的批评、责难,乃至漫骂是够多的,有人说他是陈年老病,浑身是病;有人说它误尽苍生;有人出来一本书题目叫《沉疴》,又有人出来一本书叫做《救救孩子》,等等。对这场波及全国的大批判、大讨论,我的看法有三条:

一是不仅仅是语文有问题。你说语文“少、慢、差、费”,其他学科就没有“少、慢、差、费”?英语为什么不像语文那样被批判?主要的是懂英语的人,尤其是懂英语的领导少,但我想,这个批判迟早要来,英语老师要做好心理准备。再比如体育,推铅球,从小学教到高中,就是那么几个简单的技术动作:持球、滑步、转体、挺髋、最后用力拨球……高中学生有几个真正掌握的?

二是语文确实存在问题:方法在课内,可是课内效率不高;功夫在课外,然而课外缺乏指导。

这其中,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无论是旧编还是新编,都未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来展示教育内容,甚失师生所望。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

这其中,叙事时代对抒情时代的取代,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热切地呼唤着传统语文教育的变革,然而学生语文的自主性、互动性、网络化、社会化未能及时被提上操作日程。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时空构建、教学构建。

这其中,语文学习由原初的学习走向教育性学习,进而由教育性学习走向自主高效学习的走向尚不十分明晰。拖泥带水、支离破碎、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依然存在。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一种生命化、创新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这其中,“升学率”的绳索给语文教育来了个五花大绑,“标准化”的棍棒将语文教育赶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教师让学生练“武”,但很少让学生练“功”;学校教给学生解题答卷的“招式”,但在滋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底气”这块重视不够。因此,语文教育呼唤能够突现过程评量、个性评量的多元评量体系。

三是语文的问题是应当解决,也是可以解决的。破而不立是不行的,光批判不建设是错误的。从破到立,从批判走向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幸福的过程。

我教语文,可不想把那些优美的文章通过划分划分段落、归纳归纳中心的方式肢解得支离破碎,或者贴标签贴得面目全非。因此,每堂课,我都力图从课本外引入些活水,激起些微澜;每一篇课文,我都努力引导学生们去发现它蕴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等。我曾经借班执教《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课。在进行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之后,我在课前几分钟进行了三个定向:一是师生关系定向(投影演示“语文课堂三提倡”——提倡活跃与创新,提倡自主与质疑,提倡合作与交流),二是感情基调定向(听唱余光中诗,罗大佑作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前两韵),三是教学目标定向(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三级)。课堂上,在一番“鉴别欣赏”之后,教学进入“固本提高”阶段。我用投影演示出《乡愁四韵》前两韵诗句,让学生补写后两韵。我提醒学生,要注意前两韵的写作看法(明喻、通感、反复),并可在课文《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寻找物象(萤火、鹧鹃、月饼、桂花等)。五十多位同学在短短五六分钟内补出一百多韵,大多十分优美,如“给我一支竹枝鸢啊竹枝鸢/云一样的竹枝鸢/白云的抚摸/是乡愁的抚摸/给我一只竹枝鸢啊竹枝鸢”,又如“给我一枝桂花香啊桂花香/心一样的桂花香/四季的芬芳/是乡愁的芬芳/给我一枝桂花香啊桂花香”,几堪与余诗媲美。我让学生和着音乐把自己补的诗唱一唱,高潮顿生!

是的,在我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其根本所在,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而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一要有现代化的观念,不仅教师要有,而且学生也要有;二要有现代化的内容,不能光依赖教材,教材只是例子,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例子;三要有现代化的手段,特别是现代化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
就现代化观念而言,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要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生命活动为本质即要求师生“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体地说,“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最后,要改变现有课堂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以情感意志为动力即要求我们用“教文育人”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智慧的亮点,讲究“披文以入情”,以求得“师─生─文”三者感情上的多边共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金钱和权力的冲击,永恒的话题如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等也越来越受到物质的影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代中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渲泄,需要慰藉,作文是他们的情感通道之一,教师是他们的诉求对象之一,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极其灿烂。据以上述观点,我把作文教学个人定位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进行实践。

我还常常会把作文课上成“说文课”,即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课前五分钟演讲谓之“细水长流”。每星期,还拿出一节课来,“重点突破”。本学期第一周,我在课上给学生摆出一个插了三支花的花瓶,这三支花一支是假的鲜红欲滴的玫瑰;一支是真的已经枯萎的玫瑰;还有一支也是真的,但在茎叶上绕了铁丝的太阳花。我要求学生就眼前这三支花展开联想和想象,随意发言。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就真与假的对立统一展开言论;有的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现象;有的给同学讲起了《最后一片叶子》、《滴血的玫瑰》、《半支玫瑰》等故事;有的还想到,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要给自己献一束鲜花……“说”过之后,我让他们课后形成文字,不是他们又有了一次“二度思考”,取长补短的机会。此外,还制作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爱”》等多媒体课件来为“说文课”播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翅膀.我坚信,学生作文是一架钢琴,当你能动它的琴键时候,总会发生叮咚的声音。只要能深谙乐理,把它弹起来,就一定会奏出和美的旋律!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0:43:44 | 只看该作者
我教语文,还喜欢在学生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中做文章。为使学生课外阅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性,有一个科学的选择性,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性,我曾试着设计了几个“课题”供学生们“研究”,写“研究报告”,一是“上周××报各版综述”;二是“×部文学名著中的艺术形象之比较”;三是“二十世纪××发展回顾与总结”。在指导学生写作上述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我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好课题下达的时机,把握好课题完成的时限,做到“适时”;二是把握好课题研究的阅读量,把握好课题研究的写作量,做到“适量”;三是把握好课题研究的个体适应性,把握好课题研究的特长发挥度,做到“适性”。此外,我还鼓励学生们进行课余文学写作,特别是写诗。我的第一届学生,有4人进大学后当上了学校文学社社长,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单位工作。每一年都有学生在《小作家》、《新华日报》等刊物发表习作,在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1994年,我辅导的学校江南春文学社获“苏州市十佳文学社团”称号。于漪老师在江南春文学社十周年庆典时欣然命笔:“风景这边独好。”我从1998年开始提出并实施《专题式语文学习》课题研究,现将想法和做法芹献给你,希望得到你的指点。

《专题式语文学习》是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前自行探索、自我完善的一个实验操作课题。因此,理论构建很不到位:

1、专题式。指每个专题构成一个学习单元,如《感悟亲情》《善待生命》《神游未来》《重返历史》《亲近大师》《超越自我》。体现层次,体现梯度,浅可浅至热门话题,深可深及文化内核,逐步由感性向理性过渡转移。让散乱的语文学习有个“核”,形成语文学习中的“场效应”。

在选择确定专题的时候,一方面,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着重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纬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纬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落实到语文学习中来;另一方面,从教师能力特长、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着重考虑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有利于师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有利于综合性学习。——有一点必须强调: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2、开放型。指专题内容的构成和排布是开放的,专题学习的组织和实施是开放的;教材是开放的,课堂是开放的;阅读向文本开放,写作向读者开放;口语交际向生活实践开放,综合活动向社会、心灵开放。专题式语文学习不受时间、场所、条件的限制,可因时而易,因地而易,因人而易。

在实施专题式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努力追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纬度三维融合的境界。立足于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对语文课堂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的过程充满创造,并进行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方式的大胆探索。

3、生活态。指专题式语文学习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力求一切都在生活态中进行。

这里的“生活态”有别于“生活”,因为当前中小学生,尤其是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因此,必须创设“情境”,创设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态“情境”来开展语文学习。这个“情境”是老黑格尔所说的“使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真正的自我外线和表现”的“更特殊的前提”。老黑格尔还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美学》)

4、渗透性。指把阅读技巧、写作技巧这些科学化、基础性的东西渗透到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人文教育中去,改“驯养”为“滋养”,做到真正的读写结合、读写互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拓展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终身学习方式。


现以《感悟亲情》专题为例说明如下:

首先是阅读。在阅读这一环节,分成“点读”“欣赏”“链接”“粘贴”四个版块。

“点读”即以金圣叹批《西厢记》的批注式阅读方法,学习四篇紧扣专题的课文。一篇是“示读文”《一碗阳春面》(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由教师给出阅读示范(批注),鼓励学生共鸣、争议;两篇是“引读文”
《母亲啊,您是我最好的导师——记第38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安金鹏》(《读者》刊载的长篇通讯)和《我看见了大海》(最新时文),教师以一个个的问题给出阅读指引,前者侧重表达技巧,后者侧重内容理解,学生批注;最后一篇是“自读文”《母亲啊,在另一个世间,走好》(99届学生“感悟亲情”优秀作文),由学生自主阅读,自加批注。

在这四篇文章每一篇文章的前面,设置引语,如:“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过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又是谁和谁?前者是母亲与孩子,后者是孩子与母亲。”用于启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在每一篇文章的后面,我们设置“工具栏”,提供阅读时必要的注释;在“工具栏”的后面,设置“调频咖啡屋”,提供许多和这篇文章有关的链接,形成阅读这篇文章时有用的富景深的背景层。而在现有教材每一页放注释的页脚处,以和文章或有关联的一人一言一著的形式,给学生于扩大阅读的提示。如“旅行只能在瞬息之间使人飘然若醉,幸福家里才有……(安德烈·莫洛亚《雨果传》)”。

这些文章或作品,有的人手一份油印发给学生,有的复印几份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任意取阅的,有的只提供来源或出处,并不定量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或接触多少。

“粘贴”就是要求学生找一篇同样感人的“亲情”文章或誊抄或复印或剪贴上交。上交之前,必须完成“点读”,并写出推荐意见。一切OK以后,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任意取阅。同学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同时,也可“点评”;读过这些文章之后,必须在文后签名。技术统计的结果是:约四分之一学生全读这些文章(五六十篇),四分之一学生读50%以上,四分之一学生读30%以上,四分之一学生读20%左右。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较以往大大增加。


其次是口语交际及相关活动。

1、要求学生向同座介绍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

2、要求走读生回家和父母作一席谈,听听他们对自己有什么期望与叮咛,并作简要记录;要求住校生一月内坚持每周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听听父母有什么关照,并作简要记录。上述练习完成后,要求所有学生发表随感,作课堂口头交流。

再次是写作。

1、片断作文。所有学生临时凭记忆,当堂对父母作第一次肖像描写;回家仔细观察父母,作第二次肖像描写;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第三次肖像描写。所有同学把三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作课堂交流。


2
、整篇作文。以一番演说(勿如说是教师对亲情的理解和省察)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与激情,把学生作文附信寄给学生笔下所写亲人,要求回信,以此作为特殊的批改。作文讲评和学校家长会结合在一起。在家长到校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作文讲评。很朴素的讲评方式:读。学生读自己文章、文段或文句;家长读自己的来信、随感及心声。当掌声响起,眼光闪烁的时候,布置学生完成第二篇作文:《一堂作文讲评课》。


最后是综合性学习。


1
、由学生自由分组,将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又分撰稿组、导演组、摄制组、剪辑组、配音组,以“亲情”为主题,摄制电视散文。题目和内容由各组自定,但有一个题目“公开招标”,那就是:《我的父亲母亲》。该组拍摄之前,仔细观看讨论张艺谋同名电影。各组在撰稿阶段,以中央台“地方文艺”栏目播放的电视散文录像作为学习材料,习得行文特点,在学生原稿基础上小组讨论,修改完成脚本;在导演、摄制阶段,由电教组、艺术组结合学校周末选修课程对相关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走出校门,采景拍摄,并且征用“群众演员”、“专业(此处指文中主人公)演员”;在剪辑、配音阶段,寻求学校电台、电视台、地方电台、电视台的大力支持,字幕由学生自己输录。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每组指定一位“场记”,记下活动全过程。最后集中“展评”,设“金鸡奖”一名,由全班同学并特邀全校语文组、本班任课老师投票选出,奖给最佳“制片组”。

2、利用校园网建立亲情主页。设“荐读区”,由师生共同输录推荐亲情故事、亲情文章;“视读区”,让学生把拍摄完成的电视散文挂上网,同时推荐几部感人至深的亲情电影,附设“评点区”;设“贺卡区”,让学生制作(图片主要从互联网下载,也可扫描自制;祝福语由学生自己分类撰写,此为要点)贺卡(或风景、或影像、或卡通、或动画),星级评比,周周设擂,欣赏使用;设“讨论区”,以“亲情絮语”等为话题,让学生张贴观点,或跟贴表态;设“聊天室”,让学生在课余,乃至在家里以“亲情”为话题即时聊天。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求得学校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0:43 , Processed in 0.0710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