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公凯:两极互补的美术教育格局正在形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0 13: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潘公凯:两极互补的美术教育格局正在形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亚萌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2008年10月18日,中央美术学院即将迎来90岁华诞。“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央美院建成世界上最优秀的几所美院之一。”30年间,从艺术系学生,转变为国内知名美术学院院长,更多的时候被称为“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潘公凯如此表示。30年间,他的艺术思想也和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紧密相连。   拓展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学术平台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到了必须高速发展的阶段,否则就会拖整个国家发展的后腿。跟上急剧变化的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迎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历史性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1996年出任中国美院院长的潘公凯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有着70年历史的中国美院(原浙江美院)以崭新的面貌站在中国美术教育的最前沿。他的解决之道是在启动完成南山路小区整体改造工程的同时,将原有的工艺美术系分为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与陶瓷、染织与服装、环境艺术4个系,并创办综合绘画工作室。     注重设计领域的教学和学科建设这一办学思路,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潘公凯在美国高校做的调查:美国的艺术院校中,设计类学科和纯艺术学科的比例为9:1。“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一些全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语言的兴起,开始取代架上艺术的地位,大踏步发展与此相关的如设计、建筑类学科,通过频繁的交流,引进国外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计,就能将以前比较封闭的学术氛围转化为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学术平台,从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文化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转化为新时期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上升。”2001年潘公凯任中央美院院长时承续了这一思路,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丰富拓展了艺术院校师生的国际视野。“2006年到中央美院讲学的外籍教师达280人次,2007年超过300人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国内一批最好的美术学院,都能在国际化的平台上第一时间知晓国际艺术领域的前沿思想和动态,师生走出国门进行考察、参观、学习,也都非常便捷。这也是相比改革开放之初,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术教育方面发生的大发展与大变化。”     注重前沿更要保持传统     在由一端——国际前沿的设计、建筑教学这“一极”入手,和潘公凯一样,国内的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世纪以来,潘公凯注意到,中国美术所处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中,寻求和开拓未来发展的自主空间,已成为中国美术所面临的考验。他认为,中国美术寻找自主性,关键在于其能否参与建构中国现代性的自我认证,即认证“中国道路”的理论合法性和实践合法性。“这一趋势令我在接手以造型类学科成就卓越而著称的中央美院工作时,首先思考纯艺术学科的问题。”     潘公凯说,摆在中央美院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跟着走西方美院的普遍模式——使架上绘画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技巧性训练逐步退出课堂,或者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营养来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的“两极”模式。     潘公凯选择了后者。“传统的造型优势专业——国、油、版、雕等,不宜做过大的改革,要护好它的优势,坚守它的质量要求。同时,我们从原有的以纯美术为主的单学科转化为多学科的综合美术,以造型、设计、人文学科为核心,中央美院从原有的7个系拓展为6个专业分院,逐步形成了造型艺术、设计建筑、艺术人文三大学科群。”“一极”是前沿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一极”是传统架上艺术优势的持续保持,由这两端深入,从中作出多项拓展,中国美术教育在新世纪会生发出多样的面貌。“这一主动选择是更客观层面上的策略选择,是整个中国美术教育在新时期认真面对世纪转型思考后的成果。”     潘公凯坚持强调,这种两极互补、多向并存的美育思想,需要实践来检验。而目前这一过程在美术教育领域的成果如何?“我不想列举数据,这30年高等美术教育的成果大家都感受得到。我只举一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和我们有交流的旧金山美术学院院长马丁十几年后再到中国,看了几所美术学院,非常惊讶。他说,你们的艺术设计领域能随时与世界最尖端的设计思想对话,又能在我们已经‘抛弃’的架上艺术上稳步发展,中国美术教育的变化这么大,发展这么显著,真是太令人感动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53 , Processed in 0.1011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