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写作与思维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本文对当代“有效性语文教学”的四种类型进行述评,其目的是质疑那种仅仅依依赖建构主义、多元智力、人本主义的教学论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方向,从而追求一种注意依赖有效性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来产生高效性语文教学效度的“新认知主义”教学观。笔者看来,建构主义、多元智力、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一种后结构主义、后现代的教育哲学,这是一种极端主义的教学观,应该回到一种中道的“后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关键词:有效语文教学;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生成主义;新认知之主义
一、“有效教学论”和“有效性语文教学”理念产生的来龙去脉
“有效语文教学理念”、“有效教学论”的概念和理论是从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CNKI系统检索得知,从1994年开始(也许还要早,因该系统的村路的最早实践为1994年开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文章的标题中有“语文教学”+“有效”的题名、主题词。例如,李秀艳《多课型多教法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培训1994/02),林纪华《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江苏教育,1996.10)。道2008年3月,至今有147篇这样的文章,这些文章探索的都是怎样克服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使语文教学产生明显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做法、策略的经验。
在此语文教学方法经验的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成了“语文教学有效性”或“有效性语文教学”理论性概念,因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概念表述的是一种语文教学的特性、特征、本质、规律方的东西,史一理论的上升阶段的概念。这一理论探索的苗头最早产生于1997年,例如,胡小林《着重基础,强调实用,灵活施教——针对职高生实际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职教通讯1997/08)。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普及,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所以一直到六年后,这一概念才逐步产生共鸣。例如葛桂荣《对聋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3/11)、黎泽文《内容·结构·情境——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根支柱》(教育导刊,2004/05)、宋平沙《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评论,2005/01)、洪雅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之问诊与矫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等等。从CNKI系统的期刊论文检索得知,从1997年开始至今有38篇这样的研究文章。但研究内容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更加系统化、模型化而已,因为这都是理论概括提高了学层次的标志。
从CNKI系统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检索得知,从2005年开始,关于“语文有效教学”为标题关键词有5篇,分别是西南师范大学谷岚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度的研究》(2005)、山东师范大学王治国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2006)、华东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分析》(2006)、华中师范大学徐敢良的《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研究》(2007)、东北师范大学姜雪杰的《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2007)。
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到了2002年丁晓良在《语文有效教学摭谈》(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 04期)、《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基础教育》2002年8期)两文中首次提出了“‘有效教学’理念”的概念和理论。就像“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概念那样,在论文的标题上来看,并未引起人们的热烈响应,5年后才偶尔被人运用,例如徐培林《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9)、李晓娟《谈有效的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30期)就是如此。但是,这种“有效教学”的“理念”被广大语文教师与研究者用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两年后,高慎英,刘良华先生才提出了“有效教学论”的概念和理论(《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两年后万明华先生出版了《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至此,“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理论体系才算形成。
二、近年来“有效性语文教学”研究述评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效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途径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教学的途径探索,一是“有效教学”的概念确立,首先是前者。
关于有效性语文教学的途径探索,主要有四种途径、策略:1)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而产生“有效”的语文教学的效果:2)运用传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来产生语文教学的效果;3)运用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产生语文教学的效果;4)运用新的科学的语文知识产生语文教学的效果。以下分别介绍与讨论。
1、陈旧方法论:运用传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来产生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探索中,主要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方法的探索,而这些有效途径实际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1996年,胡晓林针对高职生的实际,最先提出“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索时,他所采取的三大策略的后两种策略是:二、强调教学方法的实用;三、教学方法灵活施教。而他所谓教学方法锝是用性就是“良好学习规范习惯的养成和多讲多练”,而所谓教学法方法的灵活性还是“专业上因材施教、个人商因人施教、方法灵活变通、寓教于乐。” [1]这些“有效性”教学方法显然是很陈旧的很传统的方法。10年后,这一现象并未改变。例如曾华春就认为,语文教学质要做到“真实、朴实、扎实”就可以产生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了。[2]黄厚江认为,要使语文教学产生有效性必须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一、训练意图要明确;第二,意图要清楚;第三、强度要适当;第四、方式要适当;第五、训练语文本关系。[3]哈尼克孜·买买提力、阿丽达认为这样五种措施十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一、任课老师应加强认识;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四、培养学生好的读书习惯;五、教好“写作”课。[4]缪晓芬、刘仁增则认为,有效性语文教学应该首先从目标的有效确立开始。他们认为,这种目标主要两个方面。第一,强调语文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单一性、明确性,他们认为,在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不应贪多,这样会杂乱,最后上市语文教学的清晰目标,因而他们采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策略,以实现“目标的有效确立”;第二,目标的有效确立不能虚化,怎一个“虚”字了得,应该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去。[5]胡芳则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形象化、情景化、感性化,因此,他主张语文教学的方法,主要从这样几种形态入手:一、表演法;二、评价法;三、情境设置法;四、演讲法;五、朗读法。[6]这样的教学方法使人想起了兴趣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因为所有的几种形态的语文教学法都强调兴趣、感性、活动,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教学效果。
应该看到,这几种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途径是比较陈旧的教学法研究,虽然也是具有一定的有效的,但是,方法并无新意,原因在于,他们对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是比较陈旧的。缪晓芬、刘仁增在文章中就说:“什么是有效教学?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首先, 对教学目标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果的, 也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其次, 从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 它是有效率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地学习活动,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第三, 从主体发展的层面来讲, 它是有效益的。”[4]显然,这种“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教学理念上,在教学论思想、远离观点方面,并无根本的突破。
2、陈旧知识观:运用传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来产生语文教学的效果
正是在上面这样的陈旧的“有效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的选择的认识也还停留的传统语文知识观的理念中。1996年,胡晓林针对高职生的实际,最先提出“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索时,他所采取的三大策略第一个策略就是“着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他所谓知识的基础性竟然还是老掉牙的“八字宪法”——语法、修辞、文体的线上的语文知识和字、词、句、篇这些点上语文知识。[1]稍后,尹波在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究中,认为,首先是“组合目标”,然后是“调整结构”,最后是“强化训练”。在这里,所谓 “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组合.或领悟‘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组合’,是指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各项目之间的有机组合。” 他所谓“调整结构”是指“将课文划分为若干个较大的组块进行教学”以及“教学内容,训练和教师的指导、反馈环节”的调整。所谓“强化训练”是指“学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7]这种语文知识观、教学方法形态与应试教育时代没有任何区别。显然建立在构成主义知识背景下“八字宪法”的语文知识观,明明是不能产生多大语文教学效果的[2],但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也能产生语文教学的有效效果。这种有效性的语文教学是令人大大怀疑的。
此外,黎泽文在《内容·结构·情境——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根支柱》一文中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来源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而所谓“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就是指课文的“有效刺激基本点”。[8]但问题在于,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兴趣接受,但并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习兴趣并不能解决教学效果的效度问题,学生对于药产生教学有效性的那些东西往往并不感兴趣。例如作文。
3、科学教学论:运用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产生语文教学的效果
这种有效性语文教学应该目前最正宗、最流行的“有效性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这种“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概念是丁晓良先生提出并倡导的。在《语文有效教学摭谈》[9]和《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10]这两篇文章中,丁晓良先生提出对“有效教学”的“理念”作了如下的描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教学既是艺术,更是科学,它不仅可以对教学过程或结果进行科学的评判,而且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教学的方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增强其效率。”[9]在这种教学目标的追求下,他认为,“语文有效教学”应该坚持以下四种基本策略:一、教学目标准确明确,且具有弹性;二、教学民主,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和开放的心态;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显然,这种教学观念来自于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实践的当代建构主义的教学哲学理念与教学论思想,这是与此前的所有的语文教学有效途径探索的方向完全是不同的,从这时开始“有效语文教学”才获得了它的当代学术身份。于是,后来的“有效语文教学”都是基于这一理路进行的。项香女在《建构高中语文新教材有效教学模式》中认为,“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相应变化。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过程中,‘阅读→体悟→讨论(鉴赏)→拓展→总结’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11]
关于有效性语文教学的研究, 林润生先生写过一篇《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长文进行系统阐述。他认为要从七个方面入手:一、主体参与有效化;二、教学目标具体化;三、教学内容问题化;四、教学过程实践化;五、教学指导方法化;六、教学评价多元化;七、教学语言文学化。[12]其中最重要是“教学过程实践化”和“教学指导方法化”,前者即“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也应是语文实践”。后者则首先指的是对“陈述性知识”的“熟读成诵”,思维能力是关键。然后是指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指导阅读教学: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领悟重点词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思维能力是关键。”,最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12] 显然,强调阅读感悟、强调实践、强调参与、强调问题、强调策略等,这都是建构主义教育哲学和课程论的真传。2004年以后,这类有效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很多。[3]
但是,大都没有离开丁晓良先生对“有效教学”的“理念”的定义范围。
最近几年,有效性教学或有效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对“有效教学论”和“有效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形成。前者的标志是高慎英、刘良华先生著《有效教学论》2004年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者的标志是万明华先生著《有效的语文教学》2006年在江西高校出版社问世。
高慎英、刘良华说:“什么是‘有效教学’?……在更宽泛意义上……,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13]那么,“有效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呢?从两位先生的论述来看,在知识论上是“参与者知识观”或“建构主义知识观”;在学法上向往“发现学习”、“自学辅导教学”、“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尤其是“体验学习”、“隐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偏爱和向往。在学生能力上是尊重“多元智能”所提出的“另类人才”观;在教学行为中,关注教师如何有效地备课、讲授、提问、激励等日常教学行为。[13]此外,李燕在《有效教学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认为,“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结合有效教学的相关理念,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一、注重体验、对话感知;二、有效引领,师生双赢;三、知识内化,提升能力;四、模糊界限,综合提高。”[14]
在这里他明确揭示了“有效教学论”的教育哲学基础是建构主义,其他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是为之服务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出,
丁晓良先生的《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和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应该是上述几种“有效语文教学”的理念、精神,这种理念精神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多元智力论基础的教学法转化和概括。这种语文有效教学或有效教学并不关注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只关注怎样教,即使坚持坚持情境创设,写作学习、讨论对话,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有效教学论”或“语文有效教学理念”实质上就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论”或“建构主义语文教学理念”而已。这里的问题在于,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并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教学内容十分不利于产生教学校无论怎样运用建构主义建学观念和方法,椰是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的。例如,不论你怎样运用建构注意教学方法去进行语法教学,最后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与能力的。这就是说,在不改变语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仅仅依赖运用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理论的方法,也是不能使语文教学产生真正的有效性的。
4)深层程序化语文知识:运用新的科学的语文知识产生语文教学的效果。
与上述仅仅依赖于建构不易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语文教学不同,另一种“有效性语文教学”不仅运用建构主义、多元智力论的改革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论,而且十分注意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化,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使课程与教学二者都达到优化,从而产生语文教学的效果,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先生进行语文“有效教学”改革中就是如此。在教学中,创造了“表现性”追问法、阅后设题写作法、文本假设比较法三种途径进行教学。在这里,他的“表现性”追问法的关键是阐释、探索语言的表现符号与表现内容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特定的表现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的结构与节奏才能实现,语言表达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又如,他的“阅后设题写作法”八阅读可变成写作课,这是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学生通过写作训练来提高语言运用的有效性,在我看来,这里的有效性就不仅仅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方法单独完成的,教学内容的深度性、科学性就是实现与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15] 又如,范岚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中,“把起点放在‘ 读’上,着眼点放在‘思’上,重点放在学生‘ 练’上”,[15]显得同样精彩。她的精彩之处在于不仅仅强调建构主义的“读”和“练”上,而且把教学内容的着眼点放在“思”上,而且颇有深度和操作性,正是她这种对“思”的情有独钟,产生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这方面,她注重两点:一是在“广度上开拓”,二是在“深度上的开拓”。为了实现在“广度上开拓”上开拓的有效性,他注意运用相似思维、类比思维的操作模型进行训练,将语文课文的内容拓展到更加广阔社会现象和其它文本的互文性上面,实现了事业开拓的有效性。为了实现在“深度上的开拓”的有效性,他创造了“说理性”和“ 质疑性”两种提问方式。“说理性”提问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 原因何在?”的问题,推动学生思维运动起来,实现了认识的深度拓展的有效性。“质疑性”提问的典型提问模式就是:“除此而外,还有哪些?” “……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么会怎样?”[16]这类问题的重点是启发学生往深层次探究,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岚冰这里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运用思维模型训练,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 朱瑛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中,除了运用强调阅读文本、创设问题背景、实行有效对话、唤起体验等有效的建构主义教学指导以外,还主张在把握有效性教学内容上面,“既要关注言语内容, 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他认为,“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而目前的许多阅读课,多以‘得意’为主, 往往是‘得意’而忘‘言’。”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效率?他认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表达了什么, 更要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是怎样表达的; 不仅要有‘读’的训练,更要有‘写’的思维。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 品味、推敲言语形式的妙处, 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 努力实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而不能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内容与形式’看成是两种教学模式,它们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动态关系,互为载体,相互渗透。”[17]
关于“有效教学”研究,教育学界与语文教学研究界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前者更加关注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问题,后者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语文内容的有效性问题。例如,华东师大中文系方智范先生的理念灸是如此。例如他在他的学生万明华德《有效的语文教学》作序时就这样认为:“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本,实现人文关怀,同时又要关注文本。这里讲的文本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是一篇篇课文,讲到文本的时候,文本的两个层面都要关注,即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两个层面,通过文本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又依托文本而展现。我们讲文本,还是按人本来讲,语文素养也不是与精神世界割裂开来的,课标在讲到语文素养的时候,也包括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关注文本,要把握几个关键点。一个关键点,是关注思维。……关注文本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从文本里面讲出来。”总之,“语文之本,一个是人本,一个是文本,把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将人本与文本统一起来,将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与语文素养的丰富发展统一起来,就回到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课程定性说的那句话,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8] 方智范先生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对语文特性,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本”与“文本”。所谓关注人本就是关注语文内容的精神性和素养性,所谓关注文本,就是一方面是关注思维(形象思维),一方面是关注文本的内部表达形式。虽然,语文思维不仅仅是形象思维的问题,但是,能够通过这样吧文本问题落到实处,确实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有益探讨。这种情形在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的“内容简介”一书表述得更加具体:“本书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现状,着重从认识心理学、语文学习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阐述了有效的语文教学理论,强调遵循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人文性,注重语文实践性,凸显语文审美性,发挥语文功能性。”[19]具体说,万明华追求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是这样的语文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是立足语文之本的教学,是注重修养的教学,是追求本真的的教学,是回归自然状态的的教学,是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人文关怀的教学,是以全人类文化的神韵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学,是体味中华民族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社会的流光溢彩的教学,是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感受文本,和作者的心灵对话的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的教学。[20]总之一句话,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规律性、文本性、缄默性、自然性、人类化、民族化、当代性、感受性、体验化的教学!
应该看到,上面这种既重视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移植、运用、探索,也重视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的有效性把握贯彻训练,使比较科学的真正的全面低有效的语文教学的可贵探索,值得深化发展,大力提倡。
注 释:
[1] 胡晓林.着重基础,强调实用,灵活施教:针对职高生实际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1996/4.
[2] 曾华春.三“实”而立——对有效语文教学的思考.时代教育,2006/S3.
[3] 黄厚江.语文教学的训练观及操作的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12.
[4] 哈尼克孜·买买提力、阿丽达.语文教学有效性新探.文学教育, 2007/02
[5] 缪晓芬、刘仁增.有效教学先从目标的有效确立开始.小学教学参考, 2007/31.
[6]
胡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探究文学教育, 2007/11.
[7]
尹波.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究,宁夏教育, 1998/09.
[8]
黎泽文.内容·结构·情境: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根支柱.教育导刊,2004/05
[9]
丁晓良.语文有效教学摭谈,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04.
[10]
丁晓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基础教育,2002/8.
[11]
项香女.建构高中语文新教材有效教学模式.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06.
[12] 林润生.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四川教育, 2004/Z1.
[13]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4]
李燕《有效教学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语文,2006/04)
[15]
徐江.理性 我思 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 人民教育. 2006/07.
[16]
范岚冰.浅说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刊2006/06.
[17]
朱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辽宁教育2007/09.
[18]
方智范.关注走进心灵的文本——读《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教育, 2007/08.
[19]
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20]
万明华.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西教育, 2007/10.
作者简介:马正平(1950——),四川西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现代写作学、语文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写作学、思维学、中国美学与文论及语文教学论。曾特邀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二册的修订和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定稿的讨论。
[1]
本文系作者应邀参加2008年4月上旬在广州参加“有效性语文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发言的长篇论文:《非构思语文教学观:走向高效的新认知主义——关于建构主义、多元智力论、人文本主义教学理念的质疑》的其一部分。
[2]
美国学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最后发现语法知识的教学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反而会影响学生语文交际能力的提高,见上海教科院张肇丰《西方写作教学主要模式及其元分析研究》一文(《课程教材 教法》1998年2期),所以现在中外语文教学并不重视这些语文知识的教学,国内外语文高考都不考试语法知识,甚至如今的托福、雅思考试也不考语法知识了。
[3]
这些研究可以主要参阅以下文章:魏星.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 05期;慕君; 王羿珍。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微。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 08期;梁媛; 赵晓梅.浅析阅读教学有效生成的制约因素.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 11期;李燕.有效教学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语文2006年 04期;盛宏.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应受到重视.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 09期;胡金凤保证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2006/02;胡锦绣.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模式初探,成才之路,2007年 12期;夏琳;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作文教学研究, 2007年 04期;县晓晴.语文教学中元语言意识的有效性评述,甘肃科技纵横,2007年第4 期;方智范。关注走进心灵的文本——读《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教育,2007年08期;白少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教育科研论坛, 2007/08;钱吕明; 曹伯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语文有效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32期;唐国均.有效语文教学的评判标准和实施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 05期;李晓卉.“有效教学”的误区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7年 Z3期;李光霞.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有效培养. 吉林教育.2007年 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