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论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1 18:2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论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就是信息”的命题。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决定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方式,将截然不同于工业时代、农业时代。有句玩笑话叫做“家书抵万金,短信只一毛”,就形象地概括了传统社会与信息社会阅读方式的不同。如果我们还把阅读理解成端坐在书桌前的认真研读,那显然是有些不合时宜了。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阅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阅读者的特征之一。
    电子阅读正是满足了这样的社会需求。它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开创了一个新的阅读时代。各类电子杂志、网络小说、网络学院、手机社区、手机博客、手机搜索、移动书城层出不穷,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一部手机几乎可以无限量地容纳各种电子书籍,不用在乎场所和地点,只要有电就可以阅读。时下,在地铁、公交车和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在看电影或玩游戏,而是在有滋有味地阅读各种电子书籍。据调查,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3%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2008年,有4000多万中国移动的客户订阅了手机报。在日本,约有数万个手机小说运营网站,它们通常以连载的方式,每天传送一到两千字左右的小说章节给读者,目前手机小说族已达到200万人以上。除了手机之外,美国亚马逊公司推出的Kindle电子阅读器也是一项变革性的阅读工具。读者可以通过Kindle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购买图书,订阅报纸杂志等。目前亚马逊公司提供逾9万种电子书供用户下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Kindle的销量就达到24万部。
    信息化社会,生活工作的节奏快,新书多,新知识、新需求多,如何把好书、新书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有需要的人,是一个新的课题。网络渠道就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它通过建立一个平台,组织一批人,挑选一批好书,然后把这些书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核心思想观点定期提炼浓缩成“精华本”,设置成“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作品”、“新书精读”、“视频精选”、“每日英语学习”等多个栏目,通过电子网络渠道,包括手机、邮件、互联网门户网站,采取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推送给有需要而又行色匆匆的人们“快读”,让浓缩的思想惠及更多的读者,让浓缩的精华产生更大的价值。当然,对于那些真正的经典名著,还是要通过传统的精读的方式来吸收消化其中的精髓。
    世界正进入多姿多彩的“娱乐经济”时代,轻松休闲的多媒体内容已成为阅读的热点,阅读方式也从过去严肃认真变成娱乐活泼化。比如连一本正经的文字博客也出现了视频博客;又如在日本,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般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文字版,一个是漫画版,学生读者和爱娱乐的读者通过漫画“娱读”就知道政府在干什么。
    除了快读、“娱读”之外,“听读”也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前段时间,在国内极具创新力的“浙商”为了改变“一年人均读书不足两册”的现状,专门成立了“读书会”、“讲书堂”,企业家没时间选书,读书会有推荐,企业家没时间看书,“讲书堂”为企业家讲书,这种新的阅读方式竟也风靡一时。信息技术改变了一切。“随时随地随需”的阅读时代已经从梦想变成现实。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要么你赶上了车,要么被抛在后边。顺应趋势者胜,阅读亦如是。
    互联网在改变人们阅读方式的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交互性,还改变了人们阅读的被动状态,使得“人人都是作者”成为可能,像WIKI百科、社区论坛等都是阅读与创作浑然一体,这也标志着阅读已经从1.0进入了2.0,从单纯的“阅读”变成双向的“阅作”。2005年起,中国移动连续举办了三届“e拇指原创文学大赛”,目前e拇指平台已积累各类原创文学作品120万件。针对社会上“黄段子”、“黑段子”日益泛滥的状况,2005年以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连续举办了五届“红段子”创作大赛,搭建了手机创作平台——“网络文学院”,广泛征集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字、音乐、图片、视频作品,得到社会大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有力推动了手机创作和阅读的发展。在日本,2006年文艺作品销量排行榜前10部作品中有4部属于手机小说,手机小说已在日本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著名尼姑兼作家濑户内寂听在86岁高龄之时创作了其首部手机小说《明天的彩虹》,更是有325万读者上网下载。可以想见,随着手机阅读的进一步普及,将出现“人人是读者”、“人人是作者”的阅读盛景。
    互联网虽然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但并没有改变阅读的内涵与实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着做人要知足、做事不知足、读书知不足的传统。古人认为,读书可以治愚,“凡智愚无他,在读书不读书”。读书不仅具有培养气质、提升情操的作用,还有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水平的作用。虽然中国一直有重读书的优良传统,但目前我国的图书阅读却不尽如人意。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5本。这个数字与犹太人的64本、前苏联的55本的阅读量相比,相距甚远。上面所述的电子阅读的出现为我们实现超越提供了可能。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实施电子图书发展战略,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推动传统图书产业的升级和革新,就一定能够顺利推进全民阅读、不断提升全民的阅读力,做一个没有书香的书香大国。
    当前,信息化浪潮一次比一次更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只有不断深入阅读,体验并适应数字化生存方式,了解新时代的“精神本质”和“生存法则”,培育出一种“世界眼光”和“世界精神”,才能从容、理性、睿智地面对新世界、新生活。新时代读什么书?必须结合世界发展大势和个体的实际需要来制定阅读路线图,从中寻找规律,进行创造性的理解,把别人的知识、经验、观点转化成自己的一种生命体验和价值。

(作者徐龙系广东省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

来源: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55 , Processed in 0.0591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