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走进天津小学语文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3 15:4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走进天津小学语文课堂
-

  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
  热心教育楹联创作展才华
  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本市红桥区天穆小学和清源道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增加一个新环节,那就是老师在教授完每篇课文后,会为同学们展示一副“题课文联”,通过对联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这近四百副“题课文联”是由本市77岁的退休教师张树贤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撰写的。
  2001年,时任天津市楹联协会副会长的张树贤就在长治里小学等学校开办了楹联班,在校方支持下,楹联课作为小学生的选修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说起为小学语文课文创作“题课文联”,还要从张树贤的“家教”经历说起。
  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后的张树贤经常在家里辅导小学生做语文作业、写作文,也教授一些楹联创作的基础知识。当时,有着20多年楹联创作经验的张树贤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会为重点课文创作一副对联送给学生,时间一长,他积累了“题课文联”近两百副。这种创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张树贤也在《小学生学习天地》、《智力》等刊物上发表了部分“题课文联”创作。今年年初,为了给曾经工作过的天穆小学编纂校史,张树贤开始翻阅自己保存的资料,看到七八年前的这些“题课文联”,他想,为何不根据新教材进行完整系统的创作呢?张树贤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天穆小学和清源道小学的支持,于是在原有两百多幅对联的基础上,涵盖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八本语文课本的近四百副对联应运而生。
  拓展视野师生家长共受益
  最近,张树贤正准备对天穆小学和清源道小学语文老师进行培训。清源道小学副校长、有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齐桂君是推广“题课文联”的支持者。她认为,内容浅显、凝练的“题课文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家长的课后辅导都大有裨益。对于老师来说,一方面这些对联是对课文内涵、主旨的提炼和加工,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这种灵活教学方式的引入,对教师授课方式也提供了新的借鉴,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对联在巩固、加深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知识面;而通俗易懂的对联,对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也提供了更为简单的方法。
  张树贤对即将开始的新学期充满希望,“题课文联”这种让语文课文与对联相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借此推广楹联创作教育。他希望在清源道小学和天穆小学的尝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把这种教学方式推广到更多的学校。
  题课文联让语文课更生动
  张树贤认为,对联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让人们喜闻乐见,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把对联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或颂扬教材中的先进人物,或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用文中词语撰写成一副副“读后感”式的“题课文联”,在丰富教师授课内容的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家长辅导孩子的语文学习,对小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会有所帮助。
  根据课文的文体不同,“题课文联”的内容侧重点也不同。叙事文突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比如《题月光曲》:
  处境展才华,窗前初奏月光曲
  倾情献兄妹,世代褒扬贝多芬
  再比如《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承诺声洪,挖废墟昼夜没停双手
  救活子命,凭信念身心越冬亲情
  科技说明文突出文章核心内容,比如《题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观地图:美非海岸多呈吻合处
  惊发现:古代环球不断漂移说
  诗词突出韵律感和丰富情感,比如《题小桥流水人家》:
  溪岸、小桥,故乡流美韵
  老屋、杨柳,心底蕴浓情
  在创作这些“题课文联”的过程中,张树贤一遍遍熟读课文,把教学要求的难点、重点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将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以及生字生词通过对联的形式展现出来,浅显、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张树贤会把自己的创作拿给家人和平时经常交流切磋的楹联创作爱好者评判一番。只要是别人读过之后觉得不能够突出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张树贤都会重新改过。
2#
发表于 2010-4-11 09:30:2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视角  人文情怀  专业精神  公益品格

——管季超先生和他创办的《教师之友网》

■文/最近的遥远(北京)


1/亚媒体
    《教师之友网》是由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管季超先生个人创办的公益服务学术网站(论坛)。
    栏目设置、存帖、删帖、日常管理,一切均由他个人说了算,既不用“请示领导”,又不开“行政会”,想到了一个网建的好点子,更不用周周转转“研究研究”,纯然的“个体户”的状态,不具备任何“官方”色彩,当然也就不可能使用任何的“公用资源”。
    但毕竟网站合法备案、上线已整整两年、注册会员已达千余,遍布全国各省市,页面访问流量已数十万之多、存帖量更是相当可观。理论上讲,凡是知晓该网网址或无意间搜寻到该网所存资料懂中文的网民均能看到,也就是说,该网确实又是“公众化”的,成为一个既能实现资讯传播又能满足坛友精神诉求的“亚媒体”。
    说她是“媒体”,因其具有“共公媒体”的一切特征;前置一个“亚”字,则是因其并非官办,总显得没有官办的那么让人觉得“正规”。颇类似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私营企业,一面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一面又遭受些冷眼与冷遇。
    凡做一事,必却功利,舍得下力去认真做好,并不断地给自己确定更严更高的标尺,这是管先生的老“毛病”,也是他的可敬可爱之处。
    据说,管先生在创站第三天,即在本单位工作例会上向单位领导和同事作汇报,请求指导,欢迎共建共享;在创站不到一周时,还主动跑到区委宣传部去,交送网址,请求“在政治上严格审查监督”;又在两年时间里,四五次调整栏目设置,参看的网管相关资料厚可盈尺,耗费在该网建设上的时间有一千多小时。
    一个普通教研员劳神费力贴钱办一个公益服务网站,已属“睡倒不烧爬起来烧”(孝感方言)的肯定费力而且肯定不讨好的“多此一举”,又小题大做请求“政治上监督、业务上指导”云云,是否有些……,啊?!
    不过,从该网站两年的发展来看,管先生这样想和这样做确有道理,也很必要。
    作为管先生的老友,我当初曾极力劝止他做这样一件“广存有益资讯惠泽同行可积阴德,费力劳神贴钱必损阳寿”的“蠢事”,但现在,我的态度转为关注和道义上的声援,并且坚信,管季超先生和他的《教师之友网》正在不着痕迹地影响着一地教育的文化生态。
一位社会学家曾说过,整部人类史其实就是一部媒体发展史。
    《教师之友网》是一个悄悄增强其学术影响力的“亚媒体”,绝对“私有”又百分百的开放和“公有”;绝对“自主”又始终严格“自律”和主动寻求“被管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前行身姿。
    阿甘和许三多都以他们的某些行动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我相信这一类人中,现在可以补上一个名字:管季超。

2/定向服务
    管季超先生在原县级孝感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东门中学工作,业务老本行是“教语文”,而且教得挺不错。
    所以,他目前在区教研室的工作分工是“小语教研员”。
    但基层教研室人手少,他同时兼任了12年“音乐、美术教研员”的工作,这几年又兴致勃勃地兼起了“幼教教研员”。
    八十年代在初中一线工作时,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差不多每天都要不断切换“语文教师”/“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校团委书记”/“湖北大学中文系函授学生”/“侍奉卧床病父的儿子”这样几种角色,成天忙,但也尝到了作为一线教师工作的种种甘苦,因此他能深切地感受一线教师所有的苦与乐。
    他创办《教师之友网》公益服务网站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一线教师朋友们提供零费用的业务服务,助益本职工作。”
    所以,《教师之友网》最初的栏目设计非常单纯,除去“教研信息”子栏,主体部分三大块:“语文教育”、“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完全对应于在单位的工作分工,度身定作,不蔓不枝。
    管季超先生称之为“定向服务”。

3/人文情怀
    管季超先生一直在友朋圈子里宣传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观点:
    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然后再是教师,最后才是某个学科的教师。
    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教育工作者,主要职责是文化传承。
    过于单纯(单调)的“教育”,不是一种好的教育。
    因此,在网站两年的运行过程中,管季超先生不断为其增添看似疏离于教研业务工作,其实时时想的是滋养教研业务工作的思想、文化、艺术类栏目。
    《教师之友网》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栏目“生态”,使其在同类个人网站中独标高格,别具风韵。看起来,管先生似乎并不在意曲高必然和寡,倒很自信终能酒香飘出深巷。

4/网管艺术家
    《教师之友网》创站之时,管季超先生仅仅只会开机关机或到网站翻动网页,即或是网站已经运行了整整两年,他自称,还只会单指全拼击键,有许多并不复杂的电脑操作,他仍然不会。
    在电脑使用的“技术层面”,他大概仍然算刚入门。好在远远近近有一些朋友一直在帮他完成一些技术层面的操作。
    但在网站建设的思路上,他始终有所思考;在栏目设置上,更是费尽心思,颇有创见。选帖之精严,审慎,存帖之眼光独具,删帖之严苛频密,即或与人气很旺的官办大站相比较,也可称“各有千秋”,有得一拼。
    管季超先生曾对我说,凡做文化类的工作,仅仅“专业”二字尚不足够。既然在管网,就应该始终去思考,发掘网站的无限可能,无论是转帖(类同于纸媒的“文摘”杂志)还是上传原创文字,都要对所存帖子持严肃心态,对网站质量持严苛的标准,超越技术上的“熟手”层面,达至网管操作的高峰体验。
    落笔写下“网管艺术家”这个关键词,不是指他会用某些软件或实施某种纯技术的应用性操作,而是称许其用心之专,运思之深。



**********************************************************
    也许,还可以再列出10个左右的关键词。
    但,不必了!
    您如果看完了我的这篇网评文,引发了您看一看《教师之友网》的兴趣,您不妨花掉一分钟,用实名注册登陆,进去看看。
    我的评价肯定会有感情色彩,好在您只要看了,会作出公允评判。
    我相信您会认同我的至少大半的评价,还一定会有您的新角度的发现。
    《教师之友网》为所有乐于使用她的人们提供了获取有益资讯的平台,又为乐于参与该网共建分享的人们提供了交流、讲述的坦途,在这种持续的获取、交流、讲述之中,其气度、品格,已经为您为他为我们的“精神生活”、“职业生活”悄无声息地加了分。
    假如管季超先生生活的地方有更好的文化语境,有具识见的官方人士助其打通网站资源建设与网站推广应用之间的任督二脉,谁能怀疑《教师之友网》成不了网上的“孝感城市地标”之一呢?
    作为管先生的朋友,我信!坚信!
    您呢?



2010.3.1
时客京中

本主题由 教师之友网 于 4 天前 16:22 提升
3#
发表于 2010-4-11 09:30:54 | 只看该作者
本文转自[中国硬笔书法在线]论坛[管季超工作室]。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9:32:21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9:39:05 | 只看该作者
对联走进语文课堂来源:今晚报   2009-08-23    华夏未来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 热心教育 楹联创作展才华
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本市红桥区天穆小学和清源道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增加一个新环节,那就是老师在教授完每篇课文后,会为同学们展示一副“题课文联”,通过对联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这近四百副“题课文联”是由本市77岁的退休教师张树贤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撰写的。
2001年,时任天津市楹联协会副会长的张树贤就在长治里小学等学校开办了楹联班,在校方支持下,楹联课作为小学生的选修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说起为小学语文课文创作“题课文联”,还要从张树贤的“家教”经历说起。
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后的张树贤经常在家里辅导小学生做语文作业、写作文,也教授一些楹联创作的基础知识。当时,有着20多年楹联创作经验的张树贤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会为重点课文创作一副对联送给学生,时间一长,他积累了“题课文联”近两百副。这种创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张树贤也在《小学生学习天地》、《智力》等刊物上发表了部分“题课文联”创作。今年年初,为了给曾经工作过的天穆小学编纂校史,张树贤开始翻阅自己保存的资料,看到七八年前的这些“题课文联”,他想,为何不根据新教材进行完整系统的创作呢?张树贤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天穆小学和清源道小学的支持,于是在原有两百多幅对联的基础上,涵盖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八本语文课本的近四百副对联应运而生。拓展视野 师生家长共受益
最近,张树贤正准备对天穆小学和清源道小学语文老师进行培训。清源道小学副校长、有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齐桂君是推广“题课文联”的支持者。她认为,内容浅显、凝练的“题课文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家长的课后辅导都大有裨益。对于老师来说,一方面这些对联是对课文内涵、主旨的提炼和加工,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这种灵活教学方式的引入,对教师授课方式也提供了新的借鉴,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对联在巩固、加深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知识面;而通俗易懂的对联,对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也提供了更为简单的方法。
张树贤对即将开始的新学期充满希望,“题课文联”这种让语文课文与对联相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借此推广楹联创作教育。他希望在清源道小学和天穆小学的尝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把这种教学方式推广到更多的学校。题课文联 让语文课更生动
张树贤认为,对联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让人们喜闻乐见,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把对联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或颂扬教材中的先进人物,或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用文中词语撰写成一副副“读后感”式的“题课文联”,在丰富教师授课内容的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家长辅导孩子的语文学习,对小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会有所帮助。
根据课文的文体不同,“题课文联”的内容侧重点也不同。叙事文突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比如《题月光曲》:
处境展才华,窗前初奏月光曲
倾情献兄妹,世代褒扬贝多芬
再比如《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承诺声洪,挖废墟昼夜没停双手
救活子命,凭信念身心越冬亲情
科技说明文突出文章核心内容,比如《题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观地图:美非海岸多呈吻合处
惊发现:古代环球不断漂移说
诗词突出韵律感和丰富情感,比如《题小桥 流水 人家》:
溪岸、小桥,故乡流美韵
老屋、杨柳,心底蕴浓情
在创作这些“题课文联”的过程中,张树贤一遍遍熟读课文,把教学要求的难点、重点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将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以及生字生词通过对联的形式展现出来,浅显、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张树贤会把自己的创作拿给家人和平时经常交流切磋的楹联创作爱好者评判一番。只要是别人读过之后觉得不能够突出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张树贤都会重新改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07:23 , Processed in 0.0711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