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隔代教育撼动传统乡村治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31 16:0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隔代教育撼动传统乡村治理
作者:黄永辉(华南师大)
来源:作者赐稿

    隔代教育一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也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最早的隔代教育是发端于城市,城市中双职工家庭中因为父母忙于上班,而没有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儿童期或少年期又是最需要照顾的。所以只好把小孩交给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帮助抚养,而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也乐意发挥余热,充实老年生活。这也是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推进或传统的无规律的劳作被有规律的劳动取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一、农村隔代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中国传统社会或者扩大到整个儒教圈国家,都十分重视伦理血缘,“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也一直是被文化所极力宣扬的理想。所以,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某种程度的隔代教育是比较普遍的,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乡土人伦也是依靠这种隔代教育来传承的。江西赣南客家地区就流行这么一句话:“爸爸妈妈疼满子(最小的儿子),爷爷奶奶疼长孙(最大的孙子)”,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其笔记中谈到的“老人十拗”,就有一条是“不亲儿子亲孙子”。我国历史上许多名人都都是在隔代教育中长大的。由此可见,传统乡村中的隔代教育对乡土社会关系,人伦文化,乡规习俗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也就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用里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一书中的话来讲,就是处在棱柱形的社会中,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交织影响,另一方面却又泾渭分明。从传统和民俗的角度来看,当前的乡村社会是一个破败调蔽的社会,各种传统的,连接乡土社会,沟通乡土感情,弘扬乡土文化的纽带破坏殆尽,其实中国社会的转型在乡村社会变迁中尤为明显。虽然这种状况有很多原因引起,但农村的隔代教育盛行却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不过,当前这种农村隔代教育已经不同于传统乡土社会中的隔代教育,传统乡土社会的隔代教育的目的是维护乡土的文化,使乡土社会能够传承;而当前的隔代教育却是破坏乡土文化,打破乡土传统,为工业文明培养廉价劳动力!

二、农村隔代教育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笔者当前正在进行一个农村隔代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并且选取了江西赣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赣南地区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区,下辖18个县(市),与广东、福建、湖南接壤,去长三角和珠三角交通十分便利,有“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之要冲”之说,可以说是中国工业文明影响农业乡土文明的典型。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隔代教育状况十分严重,并且已经对传统乡土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破坏了乡土社会。具体来讲,笔者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颠覆传统代际教育模式,使乡土文化产生紊乱

前面已经论述了,虽然在农业社会中不同程度的隔代教育已经存在,并且对乡土文化的传统和社会的交替也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本文讲的是现代意义上的隔代教育,两者有本质的差别。最大的差别是体现在目的和功能上,传统农村中的隔代教育起着维护乡土风俗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而现代农村中的隔代教育则起到推翻和打破这种风俗和文化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乡村社会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各种新思想不断涌进乡村(或通过电视媒体或通过口头相传),而农村中隔代老人往往在这个浪潮中无所适从。如果固守传统不变,既怕不能与时俱进,遭人笑话;又怕传统思想毒害孙辈,影响发展。所以,大多数隔代老人在教育中往往不敢教授传统美德,有的反而教导反面投机的陋俗,这在农村隔代教育中是很普遍的。另一方面,新的思想尚未在老人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景,他们所得的所谓现代观念都是通过电视或是乡间的口头相传。但在这种转型社会中,好的观念往往得不到传诵,而投机的、腐化的、鄙劣的观念却万人相传,老人为了附庸风雅往往在教育中把一知半解传授给孙辈。这种状况导致传统美德的倒退和现代罪恶的前进,可以说,农村的隔代教育就是在这传统与现代中挣扎和徘徊。

其二,破坏传统人伦,离间血缘情感

这可能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但这种苗头已经出现。传统社会“父母在不远游”的状态只能是历史的图景,农村中早已十室九空,成了老人和小孩固守的家园,工业文明已经把农业文明逼到了狭小的村落,并随时准备冲破边界。。面对现代社会生存的压力,老辈在态度上是支持下一代外出谋生,寻找生活的出路,但是面对艰苦的农业劳作和抚养孙辈的重担,老人在内心还是有想法的,这种想法在隔代教育中得到灌输。很多年轻人外出多年,杳无音讯,逢年过节也不回家,造成老人和小孩的荒漠。许多老人常常对孙辈讲:“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等我走了(死了)之后你就自己去讨饭吧!”孙辈一听这话就哭起来了,从内心中憎恨自己的父母。另外,由于隔代长辈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经常造成隔代冲突,引起隔代怨恨。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例子,一个初中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被开除了,但一直没有对家里讲;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这个学生一直在城里的学校读书,他奶奶对其学习情况也不闻不问。就这样,这个学生被开除了以后一直住在城里,每个月伸手向家里要钱要粮,度过了二三年。在赣南的某县,一个病入膏肓年迈的老人带着带着孙女一起自杀!因为自己的儿子儿媳长年在外,一连几年不回家,这个老人在病危之际,为了在自己死后孙女不会受苦,索性一起到另外一个世界!可以说,当前农村的这种隔代教育不仅破坏了代际之间的血缘情感,而且也容易产生隔代仇恨,传统的伦理道德和血缘亲情在这里遭遇挑战。

其三,隔裂乡邻关系,淡漠邻舍情感

传统社会中的乡村,是一个充满亲情、乡情和族情的地方,乡邻之间的互帮互助,礼仪往来是常见之事,特别是对孤寡都会对其尽力相助,以尽乡邻的绵薄之力。笔者儿时记忆中,同村有位老婆婆,没儿没女,身患重疾,乡邻们让她住在村里祠堂的一间小屋里,每月都有乡邻送柴送粮,直到她百年之后。这种情景时刻浮现在笔者的脑海,每每见到有此种老人,都会起侧隐之心。可以说,传统乡村社会的乡村情感,特别是左邻右舍的感情是非常浓厚的,这种情感维系着整个乡村社会,是乡村精神的支柱。

现代的农村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老人院和幼儿园,传统乡村的人群生态遭到破坏,老人因为辛苦的劳作和小孩的顽皮,常常闭门不出,阻隔了邻舍沟通的渠道。有时因为年轻人在外面产生经济摩擦,从而导致家中两户老人之间产生间隙。另一方面,也由于老年人的年龄和生理特征,导致乡邻交往日益减少,使乡村情感日益淡漠。这种情况使不同家庭的老人与小孩之间缺乏沟通,不能产生感情认同。笔者所在的村去年发生了一宗夜晚入室抢劫案,两三个少年蒙面入室抢劫老人的金银首饰和现金,被抢都达数十家,造成很大的影响。后来经过公安机关调查发现,原来是同村的几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所为!这一案件引起了当地很大范围的讨论,大多数人都迷惑不解,现代社会究竟怎么了?以前村里有行为不良的人也都是在外面作案,现在自家人抢自家人了!当然,同类性质的案件不只是发生在某一个村落或是某一个地域。农村隔代教育对乡村情感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能还要进一步观察。

三、后记
农村社会本来就是关系复杂的社会,特别是处在这一特殊时期,其问题之多,变化之快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农村问题的产生不能从单一向度来看,它也是有它产生的相关情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如张厚安和徐勇在《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中所言:“19世纪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事实证明,农村的治乱兴衰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础和标志。国家的治乱始于农村,农村的治必然会带来国家的兴盛和安宁,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农村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它对乡村治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乡村治理结构和模式对此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还有先待进一步关注。但是,随着农村隔代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它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05 , Processed in 0.0764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