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是否和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7 10:4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是否和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 
■王呈伟

  盯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我在想中国是否很需要这个奖项,这的确是一个文化大国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诺贝尔奖不过是一场裹胁着资本运作的文学竞猜游戏”来显示自己拿不到奖项的清高,也不必因无缘获得一个世界奖项就看扁自己。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以强劲的态势引发世界瞩目,凭借各项经济指标屡屡对世人的眼球造成冲击的时候,文学是不应该处在一个沉寂的角落而悄然无声。
  相比于文坛的寂寞,民族文化正以高调的态势向海外迈进。民族音乐的旋律曾多次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接着又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刮起中国旋风,让世人领略了东方音乐的神韵;而中法文化年的成功举办、中俄青年文化节的交流都为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打通了传播的渠道;当各国争相举办孔子学院,掀起又一轮学习汉语的热潮时,相信中西文化的交流正向纵深领域延伸。
  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滚滚“韩流”,国产影视并不寂寞,电影人睁眼看世界的目光和向世界大奖不断冲刺的努力显示出电影人的执著和思考,虽说还不能捧得奥斯卡金像奖,但渗入浓浓的中国元素的华语片获奖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非凡影响力。几代电影人在民族特色和世界语境中艰难地跋涉着,虽说一路坎坷,但一直能给人行走在路上的振奋;尤其是青年一代电影人身上所特有的深度思考和个性视角,让人欣喜地看到电影艺术的文化脉络和旺盛生命力。《可可西里》、《三峡好人》、《云水谣》一脉相承地延续着电影人对文化的图景诠释和对人性的立体呈现,延续了电影人在深广的文化背景下表达生存忧患和情感困惑的人文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文学创作者们深刻反思和借鉴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0:44:59 | 只看该作者
当电影人和音乐人在世界舞台上都挤到前排的时刻,我们的文学却一直缺席世界大奖而成为文学工作者们心中永远的痛。这种痛是因为思想的偏移而导致艺术的缺憾,是因为精神家园的游离而导致前途的迷茫,是因为艺术不能固守民族文化之根而导致的灵魂阵痛。当亚洲的周边国家不止一次捧得“诺奖”而归的时候,我们的文坛却“乍暖还寒”,这似乎是和发展中的强国形象不相和谐的音符。  面对中国作家与“诺奖”的世纪情结,曾有外国学者这样鼓励我们:“若有人将鲁迅的《呐喊》或《彷徨》译成外文,相信鲁迅已获奖了;若有人将沈从文的《边城》很好地译成英文或其他外文,沈先生也可能获奖了。”意思是说中国文学不乏好作品,只是翻译水准欠佳。这句话的下文到了后来演变成“巴金与王蒙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消息了!这确实也燃起了世纪之交的国人争取“诺奖”的渴望,感觉自己离奖项的距离在拉近;可今天的局面让我们有些着急了。
  有些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现状开始大放厥词也着实让我们惶恐不安,一是我们确实缺乏足够的审视自身的勇气,二是我们的思维似乎和“诺奖”正渐行渐远。伴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语言差距的缩小,当别人朝我们的文坛看过来的时候究竟看到些什么---在解读历史人物身上表现出的随意和任性?文学不靠文字的张力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只能变成影像的附庸去吸引观众的眼球吗?作品完成之后没有反响,就靠电影制作来嫁接;更有甚者,一些作品竟是在电影引发轰动之后顺势把剧本改编成了书籍,这种文学创作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真的不能只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层面上来评价作品了。倘使我们有唐诗的高度,有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文采精华,不拿“诺奖”我们也有足够的民族底气;倘使我们有宋词的广度,即使在饮水处也有人歌唱柳永词,与“诺奖”失之交臂我们也可大气地付之一哂;倘使我们有曹雪芹这样的作家的视角和笔力,即便一生清贫也清高,纵使不得“诺奖”也会让后人高山仰止。笔者担心的是时下的作家可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0:45:49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必须按照它自身运行的规律去发展和完善,它首要解决自身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这个领域里有很多事等着文艺工作者们去做,而且迫在眉睫。就文学系统本身来讲,还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圈内的论资排辈现象还相当严重;而掌握话语权的文学杂志应该抓住机遇焕发新的生机,新时期文学崛起时大型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收获》、《当代》、《十月》和《花城》)须有清源注入,还应发挥新的引领作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还须弘扬真正的文艺批评,如果潜规则多了,文艺圈就烂了。应该让那些诠释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作品早一点脱颖而出,让人世间的悲悯被激活,良知被唤醒,信念升华为时代风貌。  另外人们受网络思路的影响太重,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速度是上去了,可思维的深度比以前是变浅了,居然堂而皇之地衍生出“浅阅读”一说,而且有人还专门宣扬“浅阅读”的优势,一味地随俗罢了。其实只有深度阅读才会生成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思想元素,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解构人类社会乱象的智慧,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超越于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风华!若只用“浅阅读”生成的作品到纯文学的殿堂里去亮相角逐,估计未交锋就已“失了东风一半”。再加上娱乐风气盛行的误导,作品偏失了人性的剖析,这样的作品岂不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温总理站在民族的高度上对大学师生们的殷殷期待:“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我们民族才有希望。”这里“仰望星空”的人就应该是那些肩负历史使命,关注民族的发展未来,并用一生不懈地追寻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就目前的文学现状来讲,期待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失为一种仰望星空的智慧和勇气。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20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51 , Processed in 0.0733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