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的自我坎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07:3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的自我坎陷
郭初阳



大学三年级,去高中实习的时候,讲课文《景泰蓝的制作》,一下子就扯到了庄子的《逍遥游》,滔滔不绝,直至下课还觉得不过瘾;后来成了一名正式教师,教初一,第一册里有一篇《龙宫索宝》,三言两语之后,就联系到了原型理论中“智慧老人”的形象,接着自然就讲起了荣格,开始与弗洛伊德进行比较,又介绍起《金花的秘密》……面红耳赤,声嘶力竭,殊觉痛快,至于下面的学生怎么想,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当时心中所记,只有梁宗岱的“天才教育主义”:“十个学生只要培养出一、二个优秀学生便尽了教学的职责了。”①

刚走出大学校门,便立于中学讲台,每一个新教师都负着一身好武艺,恨不得一下子都亮在孩子们的面前。上起课来,或像演讲,或如布道,或似说法,或作报告……总之是腹中有什么,就讲什么。而学生究竟需要何种知识,希望怎样的语文课堂,渴求怎样的师生关系等等问题,很少出现在新教师的视野之内。幸运的是,这种为课堂的渊博和本人的雄辩而陶醉的景况,并没有维持很久。一段时间以后,几乎是相继看到的三句话,深刻地改变了我的教学观。
一句是爱因斯坦的:“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好奇心,只不过这种好奇心往往很早就衰退了。”②另一句是约翰·杜威的:“教育是一个生活过程,而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而做的一种准备;现代教育的失败,大多数因为忽略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形式这一基本准则。现代教育设想学校是这样一个场所:传递某种信息,学习某些课程并养成某些习惯。人们认为,这些东西的价值主要存在于遥远的未来,儿童应该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必须做其他的事情,现在的一切仅仅是准备工作。结果它们不能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没有真正的教育作用。”③还有一句是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说的:“佛菩萨发动大悲心而需要有谛性的执着,就要从法身处落下来,作一个‘自我坎陷’(self-negation),以顺俗同众,如此才能救渡众生”。④
一位大科学家、一位大教育家和一位大哲学家,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我默默的指点;从此,课堂上摈弃了学术式的、展示式的、考古式的冗长讲演和个人独霸,转变成了学习式的、探究式的、求新式的师生对话和平等渐进。而激发兴趣、关注当下、自我坎陷这三个词语,几乎涵盖了课堂的全部秘密。
那么,究竟如何“自我坎陷”?“坎陷”即下沉,首先是身高上的。幼儿教育中,很强调这一点。上海浦东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第一条准则,就是“我和孩子一样高”,教师常蹲或跪着与孩子对话,从目光的平视进度到心理的平等;家庭教育专家吴纪安也提出类似的观点“改变身高”(《新闻晨报》2001.11.28),总之,平等是有效交流的第一步。学生坐着,仰视高高讲台上的教师,洗耳恭听尚来不及,遑论交流。中学里的改变身高,就得走下讲台,俯下腰,进入学生中间,直接参与他们的讨论;不仅“下沉”,还要“转向”,以期获得与学生完全一致的视野,在同情的了解上,展开教学。所以,发下语文书的当天,就问学生哪些课文想上,哪些不想上,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惊讶:我们有选择课文的权利?肯定的告诉他们“有”之后,万分欣喜,急急地浏览整本书,研究目录,翻阅文本,四人小组讨论,陈述各自的理由——不能不惊佩学生的眼光,他们剔除的几篇,或是陈旧,或是毫无趣味;于是就按照他们的意见来取舍,在一片欢喜赞叹中,拟定这册书的学习篇目,学习他们自己喜爱的课文,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已经渐渐成型了。
坎陷意味着自觉的自我否定,既然不定于一尊,就有了开放的课堂。根据兴趣进行专题性学习,一类是单流式的。比如课前的“每日一诗”——诗歌主题,师生共同协商拟定,可以是某个特定的作家,可以是某一类诗歌体裁,也可以是相同内容涵盖的不同作品。在初一时,较多的选择中国古典诗歌中简短隽永的五七言绝句。一两个学期下来,有了一些积累,则可以随着兴趣与爱好,作出个性化的选择。初二时期,学生对李煜的词很感兴趣,便将李煜的三十余首作品一一背诵鉴赏;另一个学期,用一个主题“雨”贯穿,从中国古典的“雨”,到现当代诗人的“雨”,再到国外诗人的“雨”——从长短句到十四行,从婉约派到意象派,从李商隐到泰戈尔……“雨”一直下,润物无声。“每日一诗”,时间是极少的,印象却是极深的。
一类是汇聚式的。例如,第一课时学习芥川龙之介小说《莽丛中》,二、三课时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第四课时根据收集的资料,与影片的观感,分几个小专题研讨:小说的叙事特点,芥川龙之介的其他作品,电影与小说的同异,黑泽明及“太阳族”的风格等等;而这一周的随笔,就尝试“用多个人物叙述同一事件,以多重视角与意见呈现事件相对客观性”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第五课时讲评作文。又如学习了课文韩愈《马说》后,就“马”的话题,继续深入,学习《列子•八•说符》中的《九方皋相马》、《庄子•外篇•马蹄》、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中的《舞马》,杜甫、李贺等诗人的咏马诗,以及金克木文章《〈论语〉中的马》,除此之外,更让学生自己广泛收集“马”的资料,课堂交流。类似的汇聚式学习,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如雪球似的滚大,而学习过程,也宛如滚雪球一般,充满趣味,使人着迷。
超越是坎陷的前提,坎陷不是无原则地合一,更非以水济水式的泯然众人;而是为了协助更多数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坎陷另一面的特性也就呈现出来了——凌空。当报纸上还在纷纷扰扰地讨论“学生买书为何慌兮兮”,学生是否该使用教学参考书,是否该保留练习后面的参考答案时(《钱江晚报》23版2001.9.7),我们的学生早就知道该如何把参考书的使用最优化,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课外,培养能力。同样的,仅有的一本《同步训练》也是完整的保留了“练习”和“答案”两部分,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怎样来独立完成,自我校对。不仅仅是教学手段,预设的教学目标更是凌空超拔的:除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中的四条原则,⑤还要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懂得审美,热爱生活;养成对现实的批判能力与独立的怀疑精神。

①《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6年7月,第309页
②爱因斯坦《论教育》,大学活页文库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5-6页
③《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211页
④《中国哲学十九讲》P28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⑤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了以下四条原则:一.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二.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三.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四.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性也是一种集体活动。——《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为素质而教——来自国外的启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4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36 , Processed in 0.1107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