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的“冰山原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00:4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的“冰山原则”[z]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 即强调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犹如裸露在水面上的轮廓清晰、晶莹透明的冰山一样,鲜明突出,生动逼真,给读者造成一种意境,唤起他的想象力去开发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使他在强烈的感受中对现实生活作出自己的结论。
文学创作如此,语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原则。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个“冰山模型”,知识、技能是显性的,犹如“冰山一角”,而情感、价值观等是隐性的,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教学中,我们应该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 “主问题”拉动语言材料,通过“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部的世界,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这样从“语言层”走向“内蕴层”,从“有限”眺望“无限”,以“确定性”带出“不确定性”,强调了学生的感性、感觉、感悟,有利于创造性地建构文本的意义,也有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最大特点是隐喻性、模糊性和多解性。正是因为作品是隐匿于海底的,这种不能精确把握的模糊性才使一篇篇文章有了反复咀嚼回味的余地,语文教学才有可能具有巨大的张力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寻找“冰山一角”需要有诗人的灵感和哲人的睿智。教师首先就善于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空白就是一切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意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作者在创作中,经常给学生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操作上,我们可以按照“发现空白 ——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程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具体教学设计时,可从形诸文字的东西入手,如文章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标题、文眼、警句、重点段、过渡段,所记述的事物的特点、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精彩部分,以及教材的突出特点等地方入手,提出问题,带动整篇文章的讲解,通过“冰山一角”探究“整座冰山”。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样的林冲” “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两个专题,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意向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如对林冲的认识,学生答出谦虚、武功高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临危不乱、讲义气、“深藏不露”等,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林冲形象出来了。成功的语文课,必须留有疑问,留有余地,让学生始终有“对话”的欲望。
其次,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课堂中时时闪烁着学生的独特感悟,出现一个个鲜活的教学细节。有些“细节”很有价值,它是一种显性的教学行为,一种情境,一种资源,如果及时捕捉、有效发掘,就可以利用这种“生成性资源”,点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化探究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情绪,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在有限的时空里拓开无限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整座冰山”呼之欲出。如某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诗中的花是什么花?”其余学生也在下面议论,于是教师让学生探寻这个问题,当学生说到水仙花、桂花等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诗境“压枝低”、“花满蹊”、“留连戏蝶”等予以判断,根据诗句来展开想象,不仅理解了诗意,还“还原”了诗的画面。在读懂字句意思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质疑,一个学生提出“诗中说花不仅多,而且美,作者为什么还要‘独自寻’呢?只要一出门,不就看到了这些花了吗?”教师抓住这个问题介绍作者杜甫是在“安史之乱”后在成都写的,当时成都一片荒凉,到处是战争的创伤,作者心情十分苦闷,需要找到一种安慰,所以独自出门赏花。抓住两个“细节”,使教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这样诗的整个意境就出来了。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文本和生活之间的“链接点”。语文课堂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场所,语文教材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内容。我们必须树立“大阅读”和“超文本”理念,凭借教材这个范例,依托课堂这个平台,从“冰山一角”归向生活的海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等。
著名作家朱苏进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案头应该“永远有一本读一半的书,另一半用你的猜想去完成它”。是啊,语文教师的课堂设计,也应该让学生用思索去添补另一半无限的空间,让学生的思想的旗帜在向未知方向的旅程中高高飘扬,成为主体活动时空里的风景,成为思维的放风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2:24 , Processed in 0.1496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