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22:0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薛法根
  智慧的语文教育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真正的教育智慧生成在你的语文课堂中,生成在你的语文生活里。
                                          ——题记
基本理念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眸如火如荼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我们不禁扪心自问:语文教育,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些什么?语文教学,究竟缺少了什么?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四个走向”: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
  1、走向智慧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怪在哪儿?怪在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慧,反而越学越不知语文为何物。语文教学有知识、有作业、有训练、有考试,但唯独没有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语文教学有的是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分项考核,但是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再者,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地追求统一的答案,抹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一个个变得不善思维,个性衰微,少年老成,随波逐流。个性的抹杀,就毫无智慧可言。
  由此可见,现代语文教学仅仅有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已经远远不够,只有成为有智慧的教育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关注学生智慧的生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这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允许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自主地评判选择,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总之,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2、走向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不敢越雷池一步。语文教学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再者,语文教学的过程犹如简单的“搬运”: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通过训练搬运到学生的笔下、考卷上。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获得的可能是“屠龙之技”,而非鲜活的生活语言,好看(分数高)而不中用,语文课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怎能不让人感到“灰溜溜”呢?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3、走向综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繁琐、复杂、机械的语言训练项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课文,又弱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语言、形象、情感、思想”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一个教学活动综合多项语言实践,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走向综合,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改变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应突出综合性、自主性、合作精神、探究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宜围绕一个主题,在不同程度上综合听说读写的因素,拓宽学生个性主动积极的探索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助,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综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方式,更是一种思想。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还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思想,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比综合性学习本身更重要。
  4、走向运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既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文运用能力,而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解决生活交际问题的运用能力。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是各种词类、句型、篇章的知识,而没有说明它们可以在哪些语言环境中运用,运用时又具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更少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运用的场景。学生得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缺乏活性的,很难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实现迁移,“高分低能”的现象因而相当普遍,难怪有的学生能背出书信的基本格式,却不会写一封文通句顺、意思明白的家书。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运用能力,特别是运用现代技能处理信息,相互交流的能力。
概念阐释
  什么是组块?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组块”(Cnunking),而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知识单元(相似块),这些“相似块”有各种不同的类别,如语言相似块、情感相似块、形象相似块、思想相似块等,而“组块”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相似块”的存在和“组块”的心理活动。
  语文学习过程是个体心理“相似块”的重组、整合的运动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中感知、理解、体悟、积累、运用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组块”的积极活动。相似论原理表明,个体学习语文过程中,首先从感官接触语言材料,或看、或听,将语言信息(伴随着情感、思想、形象)通过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相应区域,与先前贮存在记忆中的“相似块”发生联系,从而激活“相似块”,形成感知或感觉,进而个体调动这些“相似块”,与所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不断的相似运动、相似匹配、相似重组,达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最终形成或重构出新的“相似块”,实现理解、感悟。这些经整合而创造的“相似块”,不但在后续的学习情境中发挥摄取、重组作用,而且在相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外化为个体的语言信息,或语言、或思想、或形象、或情感,从而实现个体的主动表达、运用。这就是“组块”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学原理。
  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活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和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的内容基于教材,源于生活。教师要从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中挑选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最为相似的部分,并通过自己深入的解读、消化、融通,调制到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水平上,用切合学生已有水平的形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鲜活的形象或鲜明的思想去点醒、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兴趣和语言信息块,从而达到互动和共振。因此,组块教学内容须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潜心研读、用心调制,重组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内容,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组块化”。
  组块教学采用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即学生围绕一个语文学习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组织方式的“组块化”。组块教学突破了线性教学的模式,更具灵活性,时空更为广阔,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学生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必然调动多种感官,激活大脑中的诸多“相似块”,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在多重联系中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其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整体的和谐发展。
  组块教学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运用语文的情境和时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的大量语言信息(相似块),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使其活化。学生在运用中才会认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产生学习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正所谓“以用促学”。如此,以运用为主线,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带动起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良好局面。
基本策略
  1、回归“个性解读”  汉语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都蕴含丰富的内涵,能够精确地表达出细致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一种模糊的准确,极富诗意。因此,学习汉语文宜乎于模糊中求准确,不宜依赖分析,更不能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应该是一种个性的感悟和解读。魏书生先生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请喝茶。”这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中用十种不同的语气来说就有十种不同的含义,何况文质兼美的教材、内涵丰富的教材语言呢?对于同一篇课文,同一个语句,甚至同一个词语,由于学生先天的生理结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也会各不相同。组块教学在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组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火花的“打火石”,真正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课文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如此,每一个学生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
  2、锻造“语言合金”  语文组块教学通过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形象是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背景,情感是理解运用语言的动力,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归宿。形象、情感、语言本身是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的。而零散、繁琐的语言训练往往将语言与形象、情感割裂开来,削弱了语言的感染力,淡化了语文的韵味,使语文学习索然寡味。而组块教学就是将这种零散的单项的语言训练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以读为主轴的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这种“语言合金”具有很强的活性和聚合功能,犹如一个语言磁场,能摄取新的语言信息,融合新的语言材料,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语文,也便与学生个体生命运动融为一体,能提高他的生活质量,提升他的生命意义。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特殊的时空、境遇,学生可以藉过去留在心里的形象、情感得到一种慰藉、一种动力、一种激励,成为人生的一种资本。语文教学涵泳、浸润的功能,文化传承的功能,帮助人终身发展的功能就得以充分的发挥。
  3、实现“生命对话”  在我看来,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就阅读来说,是学习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一个真正进入“读书境界”的人,实际上是与作者(可以是打破时空界限的友人与大师)进行的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与撞击,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升华。作文,是学习者与他人或自己所作的精神交流,是将自己的思想、认识通过语言来与他人或自己进行的对话。凡作文,都有明确的对象,即对话的生命,如果失去这样一个对话的对象,那便失去了作文的意义,小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此。对话,即生命与生命之间凭借语言进行的一种交流,是一种语言的运用、交际活动。语文组块教学为了实现这种生命的对话,确定了以运用为主线,开展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个体的阅读和作文(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与作者、与他人的精神对话,而绝不替代学生独立的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围绕某个语言话题,组织学生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学习,全班交流,甚至辩论,并引导学生及时地将这种对话记录下来。如此,就实现了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既丰富了对话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话的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实践操作
  一、重组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活动。
  我们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唱好“三步曲”,组编一个个切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之“块”。一是“减”: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通俗易懂,大多数课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方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块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二是“联”: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需要的活生生的内容选编进来,从而在教学中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如学习白居易的《微雨夜行》,围绕“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这句描写微雨的名句,我们选编了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选编朱自清先生《春》中的名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蒙蒙的薄烟。”又选编了《雨》中的一段对阵雨的描写,整合成以“雨”为核心的教学块,在学好原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领悟蒙蒙春雨与绵绵秋雨的不同、白话文与古诗句有别、微雨与暴雨迥异,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打开了生活的大门,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就开阔了,语文教学就有了源头活水,自然就活泼泼的了。
  我们以经过重组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每个教学“块”确立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的目标群。然后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如朗读、体悟、想象、比较、概括、复述等,并整合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围绕四组词语,设计了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1、听写四组词语,要求学生听完一组三个词语之后再默写,不能听一个默一个:(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2、出示四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批。3、联系四组词语,教师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4、根据四组词语,学生练习复述故事,要求用上四组词语。5指名复述故事,组织学生评议。在这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我将多项语言训练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实现了多项教学目标:(1)听写四组词语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所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记忆(一组词语)的能力。(2)运用四组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活动,教给了学生抓重点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听记、复述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将书本上的词语化为自己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真可谓一举多得。(3)通过自批自改自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的综合语言活动看似平实,学生却经历了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既发展了语言,又培养了能力、习惯,受益非浅。
  二、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基本课型
  组块教学以学定教。读、悟、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组块教学的基本方法,其灵魂是联,即联系。联系是一种认识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读、悟、习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与教材语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达到共振,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的过程。因此,组块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读,主要指诵读。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博闻强记、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涵泳领悟是汉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诵读教学应坚持六个字:读读,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评评,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欢,或不满,提高其评判能力、学习初步的鉴赏;背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背一背、记一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过的经典文章熟练背诵,待其年龄渐长、智力渐开后,就能通过吟诵潜思,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融会贯通,产生顿悟,并逐步形成敏锐的语感;诵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其中的词语、句式、某篇布局方法以及修辞等,会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模块”(即组块),一旦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诵读还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做习题)”,把读书的时间和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丰厚文化积淀,是治愈学生语文“营养不良症”的一剂良方。
  2、悟,即体验、感悟。  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悟”是一种省去繁琐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事实证明,这种体悟式的思维方式在把握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象时,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组块教学以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替代单纯的理解分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组块,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育学生的灵性。
  如在教学《登山》一课时,学生对“毅然决然”一词的含义不理解,我没有照搬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列宁、巴果茨基第一次走这段危险的小路时的情景,反复比较、诵读这样两段描写,“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地向前移动。”“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小路时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把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小路时的经过描写下来。没有分析、没有讲解、没有答问,有的只是学生专心地读书、体会、描述、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描述,不但生动形象地理解了“毅然决然”的意义,而且深刻地体会到了列宁不畏艰险、自觉锻炼意志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品味到了“毅然决然”这个词语的运用之妙、含义之丰富,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在课文情境中理解词义的阅读方法。可见,体悟式的教学使语文学习更富情趣和魅力。而引导学生体悟的方法和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精心设计。
  3、习,即习得、运用。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费时费力,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重学轻习,做了太多的课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单项练习,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真正的语言实践,即缺少母语习得。因此,组块教学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环境优势,积极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母语习得,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整合。
  习的基本途径有:
  (1)读中说写。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体经验,创设综合性的说写活动,促使学生借鉴、迁移教材语言及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言语能力。如组织讨论、辩论、即兴描写、角色表演、创造性复述等。《小露珠》(苏教版第六册)一文的第二段话描写了小动物们向小露珠问早的情景,第三段话描写小露珠给花草树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的情景,两段文字生动优美。教学中,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综合的语言运用情景:首先进行情境对话,即老师演小露珠,学生饰各种不同的小动物,师生在平等、和谐、即兴的情境会话中,活化了课文静态的语言,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了小露珠圆润、透明、闪亮的外形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的对话意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然后,引导学生以花草树木的角色,模仿小动物问早的表达方式,写一段感谢小露珠的话。学生在模仿性的写话练习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感悟到了小露珠滋润万物的作用,同时在运用中内化了课文的语言,达到了整体提高的目的。
  (2)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如组织学生编辑班报、课本剧表演,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开展专题性阅读、专题研究等。
  (3)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之后,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寻找存在的问题,坚持写“学后笔记”,既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时加以梳理、整合。
  读、悟、习既是组块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以每种方法为主,形成相应的课型。组块教学的基本课型有:
  (1)诵读感悟型。对于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宜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诵读训练,从中领悟言外之意,体悟言中之情,感悟言语规律,既积累语言材料,又培养语感。
  (2)情境运用弄。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语言交际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掌握语文。
  (3)研读探究型。启发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深入探究,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研究新问题、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主题活动型。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开展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表演、诵读等,让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得到知识、情意、能力间的和谐整体发展。
  三、创造简单课堂,生成言语智慧。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朴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1.创造简单的语文课堂。
  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创造:
  教学目标简明:科学、适切、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并不等于肤浅,简单的课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深度、生活的广度和语言的力度,这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的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2.生成课堂的言语智慧。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1)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2)在解读体验中积淀。言语智慧其实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要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直面文本:
  一是走进文本获得精神的丰富与提升。文化、精神是通过言语这个载体传承与发展的,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丰富内涵,就是把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就能潜移默化地将潜藏于言语——语言中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构建起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犹如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乳汁获得成长一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在母语的怀抱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的过程。因为,母语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家”!走进文本,就是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沐浴在民族文化的光辉中。而这样的言语学习就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成为培植言语智慧的精神土壤。
  二是超越文本获得言语的滋养与积淀。学生在解读文本获得情意熏陶的同时,自然对言语的法则、规律以及言语素材(字词句篇)有了真切的体验,并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文本情意的感悟,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一个人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他所听到、看到的言语是千差万别的,而对纷纷作用于他的言语又会表现出他主观的独特的选择性,因而被他内化的词语、句式必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人,而用它们来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时也会有不同方式的组合。”言语只有真正融化为个性生命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才会适时迸发出来,成为智慧的言语。
  (3)在问题情境中生成。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建基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言语智慧。这种智慧绝不仅仅通过“言语知识-——言语能力”这样一种转化模式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学生无限的、自主的、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的。因为语言只有在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交际中才具有显示的意义和价值,才为使用语言的人所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化的言语活动,学生的言语实践就难以产生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言语形成是先有言语经验,后有言语知识。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试图通过告诉学生言语知识,然后通过情境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科学主义的言语训练模式看似科学合理,实则违背了学生言语能力获得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领悟汉语言的运用艺术。而这种语言的运用艺术、表达智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的典型的言语个案体现出来的,所以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的情境实践。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蕴涵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问题,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
  言语智慧的生成需要适宜的问题情境,更需要学生内在的情感撞击,善良的心地、积极的情感是言语智慧的催化剂,没有激情就没有智慧的激发。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沐浴在言语智慧之中的语文课堂,才是诗意与幸福的!
  四、完善教学评价,提高教师素养。
  组块教学通过教学评价,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主动、自由、充满信心和乐趣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三个鼓励融入课堂:(1)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理解,是最具灵性和创见的。课堂上要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智慧萌芽,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成功、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3)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诵读,肯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倡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形式等。以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常常通过教师间听课、评课的形式来进行研究和评价。许多教师总是凭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评判教师的教学、评判课堂的效益。但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真实感受。实际上,学生才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说服力。为此,我们设计了组块教学每课“六问”,通过对学生的“六问”,既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又促使每个学生的每课一思。这“六问”是:(1)懂了吗?(2)会了吗?(3)喜欢否?即是否喜欢这样上课?(4)发言否?即是否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5)完成否?即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当堂完成规定的练习?(6)进步否?即是否有收获、有长进?
  组块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选编语文教学内容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尤其要精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外古今名著,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如此,才能独具慧眼,精选出适宜学生阅读的精神食粮、语文教材;对教材的剪裁处理才能得心应手,具有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学殿堂。二是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教学机智。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自由的实践机会,同时给教师的教学组织、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必要的切合他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如何处理教学中学生诸多的问题?如何引导所有的学生真正动起来?……这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教育组织能力和教育智慧。可以这么说,组块教学既是培育学生学习智慧的教育,又是培养教师教育智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其本质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4:22 , Processed in 0.1181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