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与方法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30 07:4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与方法探索
俞  强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其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能给师生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较其它方式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坚定不移的渗透。它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它着眼于发展,可以把握随机性的学习内容,所以,语文作业形式只是一个运动状态的短暂瞬间,学生研究学习教材,实际上是学生本人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创造自主学习空间,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语文教学结构序列上,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构建   自主学习   实践性  二期课改 问题设计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即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注重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它将为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活泼、有序的探究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质疑,自主创新、乐于创新。
2、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发现。能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独立的探究、衡量、比较、鉴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独特的见解,不惟书,不惟上,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
3.一次性探究和阶段性探究、延续性探究相结合。
4、面向全体学生和关照个别差异相结合。给予每一个学生探究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探究的权利与任务。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师生、生生要学会倾听、合作与交流。探究性的阅读需要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分享、赞赏与互助。
6、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师生关系应开放.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互换,做好学生语文学习的顾问、引导者、参与者,甚至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中的兄长、朋友或学生中的一员。

三、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普通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贯彻“二期课改”的理念,以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在教师精心创设情境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注重过程体验相 统一的过程化、情境化的教学。主要特点是以发展 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发展语文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结构序列上,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和总结有机结合,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
1、创设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环境
(1)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要让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 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环境的创设,一是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智能得到发展。二是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 “最佳发展角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三是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中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 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
2、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
(1)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语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在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说时,我就以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画面和主题曲《我心永恒》,导入新课。以多媒体画面来创设学生受感染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来思考和认识生命的意义。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为完成上述课题,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请教语文指导老师一起做家庭社会调查、或通过网上查询等途径去获得大量翔实的资料,经归纳整理,形成初步结论,为下一步总结提高奠定基础。
(3)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这些课题的内容,而且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篇小论文。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探索
1、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的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开放性、研究性阅读的步骤:第一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思考边做笔记,达到理解。第四复述,即回忆书中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五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二日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2、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对阅读有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阅读以集中思维为主,写作以发散思维为主。
3、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这样的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3)、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4、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
阅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不通过学生研究就把现成的结论或定理告诉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进行研究,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己阅读,不依赖老师讲授,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1)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它能把思考导向深入,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思考处于活跃状态。(2)培养学生精读、略读文章的能力和自己钻研的习惯。(3)它使学生边读边写,把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可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五、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验后的反思
目前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研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学生研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话,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5、在研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流于形式,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6、在研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多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的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落实。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理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


参考书目:
1.《语文研究性学习综述》(《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年第2期)         
2.《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程红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四期)
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4.《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
5.《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孙春成著 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6.《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孙春成著 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7.《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主编 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8.《钱梦龙与导读艺术》(钱梦龙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9.《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于漪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2:29 , Processed in 0.2095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