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 深 的 足 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30 08:5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 深 的 足 迹


                          
余映潮 



如果中语界设“评课比赛”,我可以拿到最高的奖项。

因为:2007年10月28日这一天,从上午8时到11时15分,我在约2000人参加的省级教学大赛上不间断地评点了20节课。

我相信,在此之前没有人有这样的纪录。

我相信,以后可能没有人能够打破我的这样一个纪录。

这样的评课,难度值非同寻常。

……

2007年10月26至27日,河南省教研室组织的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在郑州市九中进行,初中共有20节课参赛,教材版本涉及到人教、苏教、语文版、鲁教版、北师大版等五个版本。

参加赛课的课文中有九篇散文、一篇小说、一篇议论文、一篇新闻、四篇说明文、四篇文言文。

这20个课,省教研室孟老师请我一个人评。

26日要听10节课。

27日也要听10节课。

我对孟老师说,谁参加了河南省这样的听课会,经受这样“残酷”的磨炼,谁将来就不害怕听任何会了。

其实我是在对自己说,这样的评课,可能是举步维艰的。

20节课连着听下来,都已经不知道天南地北,还怎样去评课啊。

于是创造特别的听课方法:

我同时用若干张表格纸和两个本子作听课记录:表格纸专门用来进行数据记录,如这节课的导入的时间、提问次数,朗读的时长,学生能够静默思考的时间、用了多少次的影像资料等等。一个本子专门用来记录教学进程,如导入的内容,每个教学步骤的教学内容,等等。另一个本子记录我听课的瞬间感受以及对课的评价和关于优化本课教学的思想火花。

我同时将两种颜色的笔用于听课记录,黑笔用于记录,红笔用于评点。

每一节课,我都将手表调到整点,以利于计算时间。

20节课中,这6种工具陪伴着我:笔记,勾画,评点,计算,归类,随想,没有一点儿懈怠,没有一点儿疏忽;比所有的听课老师都要忙碌,比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要紧张,比所有的大赛评委都要劳累。 

当孟老师课间在主席台上向大家展示我的听课笔记时,全场掌声雷动。

休息的时候,常常有听课老师走到我的面前,说余老师辛苦了。

……

26日的晚上,我工作到零点。

27日的晚上,我工作到次日凌晨两点。再隔六个小时,我的评课就要开始了。

这次的评课,创造了全新的高难度的评说模式。

每节课,都要评说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概述,

2.
每一节课评说一个突出的优点,或者一个明显的弱点,

3.
对每一节课重新设计一个全新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4.
穿插一次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两分钟的微型讲座,

在20个课评说之前,出示统计的数据,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本次大赛的现场课中表现出

来的突出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在20节课评说完毕之后,提出今后阅读教学方面的8个“要大量减少”的建议。

评课中最艺术化的构思,是20个“点”的评说各有角度。这随机生成并展现出来的20个“点”,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示了目前教学的现状。我讲的这20个点,实际上可能就是20篇小论文:教学内容选点不当,教学创意失误,教学层次欣赏,提问不当专题分析,学生课堂活动欣赏,课文分析中的智慧,什么是肢解,通俗手法运用的批评,谈对课文的认识,谈对教材的研读,课文处理欣赏,谈语言品析的角度提炼,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迁移不当,“切分”是一种显现理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教学思路划分中的逻辑问题,堆砌,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要把学生深深地引到课文之中,阅读教学中的“得体”问题。 

评课中最富有挑战性的最费时的工作,就是针对选手的课提出20个全新的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案。在晚间的工作中,我有时会为自己创意的新美而激动不已。如《慈母情深》教学方案“说慈母,品让人回味的情节;说情深,品撼动人心的细节”就是其中的精品。

 评课中最有学术水平的内容,就是20个“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话题。将它们穿插于评课之中,既有份量又有力量,它们将听课老师的视点和思绪引向高远的地方,引向教学艺术的层面。一位参会的朋友在29日、我回汉的第二天就给我发来了邮件:

先生在省优质课大奖赛评课报告中对于20节课总共提出了20种技法点拨,现回忆如下:

⑴连贯(要求);⑵穿插(教学手段);⑶节奏(要求);⑷读写结合(教法);⑸朗读(技能);⑹课文集美(教法);⑺课型(概念术语);⑻教师的示例(教法);⑼教学思路(技法);⑽角度(思维方式);⑾课中小结(教学手法);⑿课堂对话(教学方式);⒀铺垫(教法);⒁精段品读(教法);⒂趣读(技法);⒃切入(思维方式);⒄生成(理念);⒅讲析(教法);⒆主问题(教法);(20)得体
(要求)。

先生总结的二十种技法,涵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属于教学要求的有连贯、得体、节奏;属于概念术语的有课型、教学思路、生成;属于教学方式的有课堂对话;属于思维方式的有角度、切入;属于教学技能的有朗读、趣读;属于教学手段的有穿插、课中小结;其余七种均属于教学方法。

先生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从不同层面对我们进行引领。其中,教学要求是先生首次提出的,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规范语文教学将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

评课最后提出的8个方面“要大量减少”的建议,高度抽象而又非常具体,可以说,这是此次教学大赛的思想结晶,这种提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

1.
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文字手段的运用;

2.
大量减少用华丽的语言进行外观包装的现象(如“我的课文我来读、我的才华我展示”之类);

3.
大量减少缓入早出的课(如用10多分钟迁移拓展);

4.
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碎问碎答;

5.
大量减少阅读教学中通俗手法的运用(如鼓掌、唱歌、听音乐等);

6.
大量减少教学目标中的“口号”(如此节课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7.
大量减少完全脱离实际的所谓“读写结合”指导(如当导演之类);

8.
大量减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量(如唠唠叨叨、讲话不止)。

……

在我的195分钟的评课之中,掌声时起。

孟老师的大会总结只有几句话,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样的评课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是划时代的。

我不认为我的评课内容这样重要,但我认为,我是真心在做这件事,我在用我的全部力量在做这件事,为了那些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个会场的老师们,为了那些期待着自己的弟子们有更大进步的教研员同行;为了感谢他们热情的信任的目光和充满暖意的问候,当然,也是为了我对自己的磨练,为了我的工作创意的实现。

  有一位教师写来了这样的短信:
  知道您评课一直很受欢迎,想不到是这样来评课!
您是铁打钢铸的吗?
河南一位教研员同仁给我发来的邮件写道:


 两天听20节课,每节课40分钟,在3个多小时中不休息评了20节课,并且创造了新的评课模式,每节课都有教学流程概述、指出优点或者不足、提出新的设计方案、指点一种教学技法。在短时间内,听课数量之大,评课数量之多,评课水平之高,令人敬佩,假如不是亲临现场,我是不敢轻易相信这件事情的,简直像是天方夜谭!在中国语文教育界,只有先生才敢这样想,这样做,而且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是一次多么辉煌的创举!多么了不起的创造!

  2007年10月28日,在郑州,在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一天,在我的教研史上,又一次为自己留下了深深足迹。

我将很难忘记这个奇妙而又让我倍尝艰苦的上午。

……

写完上面这些内容,是10月30日上午9点50分。

 10点钟上网,打开的邮箱,看到河南省教研室孟老师9点41分转发给我的邮件。这是一位听课老师写的关于我的片断:

             秋叶纷纷

秋晨,因为昨夜小雨的莅临,路面微显湿润。我们一行六人早早的起床、退房之后,匆匆赶往九中,想坐个好位置,因为今天上午是专家评课。

走在那条落叶纷飞的老街,同行的李老师忽然说:“那不是余老师和孟老师吗?”只见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挎着电脑正和孟老师并肩迎面走来。和自己仰慕的专家走个对面,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真是荣幸啊。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生出欣喜、钦慕、敬重的神情。就在这时,余老师满面笑容的冲着我们说:“小朋友们好!”我们忙不迭的回应道:“你们好!”那一刻,我内心的激动不亚于中学生见到自己崇拜的明星。哦,他看出我们是远道而来求经的老师,他称我们年轻老师为“小朋友”,话语中充满了多少关心、喜爱、期望之情啊。

我们为这意外的邂逅啧啧感叹不已,都说回去以后有东西跟同事们炫耀了:“专家余映潮老师主动跟我打招呼了!”

那天上午,余老师对二十节赛课分别作了点评,并提出了自己创造的新的课堂教学建议方案。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全场座无虚席,个个屏息凝视,奋笔疾书,惟恐漏下老师口中每一个金字。孟素琴老师说,余老师为了整理听课笔记,准备今天的讲座,昨夜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报告结束,在会场一浪又一浪的掌声中,我又想起在那条秋叶纷纷的老街,那个挎着电脑步履匆匆的身影和他满面和蔼的笑容……

秋叶纷纷,思绪纷纷。或许,越是杰出,越能平易近人;越是站得高,越不摆架子,越能把温和的目光投向每一个仰视他的人。

……

读了这情意深长的文字,我感动得眼泪都快要出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14 , Processed in 0.0960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