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教《校园里的一处景物》习作教学课感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2 08:4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执教《校园里的一处景物》习作教学课感言
                                               武穴市师范附小        陶小平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此刻的我心情万分激动。非常感谢省教研室给我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锻炼自我,同时创设这么好的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习作教学。
我今天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写校园,本次习作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要按一定顺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结合四年级学生习作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我从以下几方面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一、轻松准备看校园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到校园,一花一草、一砖一石……学生无不熟悉,因此不存在没东西可写的问题,学生们能写,但往往却语句乏味、简简单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观察不到位、不细致。因此我特别重视前写作期的轻松准备这一环节。课前我发放“观察与思考”提纲,带学生走进校园,运用“十字观察法”从不同角度来细致观察,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此及彼,不但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鼻子闻、用心想,并做好记录,甚至还可以来个速写,画一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作文素材,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习收集资料,采集写作素材,力求使学生在动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言之有物。
二、开拓思路话校园
有了细致的观察做基础,指导课的重心就放在打开学生思路上,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说具体、说有序、说深刻。
首先轻松交流说景点,结合学生观察的兴趣点打开话匣子;接着学以致用悟方法,针对学生描述粗糙的状况,我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课文,用经典名篇《桂林山水》中的片段,来感悟生动表达的方法;为学生送上一把细致描述的金钥匙;然后运用方法说具体,当学生只关注了景物的外形时,我引导学生带上心灵的眼睛去感受,把“爱”的情感激发开来。在每个环节,我都不失时机地围绕主题——有序的把景物特点说具体,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通过互动、交流、碰撞,以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集,达到观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又言之有“具”。整堂课努力构建一种浓浓的“美”的氛围。
三、童心妙笔赞校园
我始终认为,对于小学生,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远比让他们了解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技巧来得更重要。没有兴趣就没有悟性,没有悟性就没有灵感。因此对于讲评课,我以激发习作兴趣,培植习作自信为突破口,努力彰显三大特点:1、以生为主。学生作品真正的“第一读者”与“第一评者”均应该是学生自己。尽管学生习作里有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是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真正的心性流淌。即所谓的“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于是,讲评课中我设计了自读自赏、自主推荐环节,尽可能的把作文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评、互评,这才是唤醒学生写作热情的关键。2、以欣赏为主。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教学中,我不仅竭力呵护、真诚对待学生的每一篇习作,我也尽可能的要求学生像对待作品一样欣赏习作。如在讲评时,我努力围绕本次习作重点(有顺序、写具体)展现更多学生的精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看到自己习作的进步。同时教给他们习作修改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要求。学生通过自评自改;有机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即评即改;及同伴互改等方式不断完善习作,提高习作水平。3、凸显本次训练重点。讲评课,不是泛泛而评,它应是指导课的延续。指导的重点,讲评课中应一一落实,重点展示。如“我把校园写美了吗”这一版块中,我引导学生自评自己抓住了什么特点怎样把它写具体了。还如“他把校园写美了吗”这一版块中,他评、互评顺序清不清楚,内容具不具体?该怎样改进。这些都是围绕训练重点而展开,致使教学目标鲜明。
总之,我希望通过两节课的指导能给学生一点启示、一些收获。再次让我说一声感谢,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今天我虽展示的只是两节课,但我们走过的是一段历程,其间有行走中的迷茫,也有碰撞中的豁然,当然还存在许多不足,真诚地希望在座的专家、老师能批评指正。
成长就是不断地经历,我将同作文教学一同快乐地成长。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3:44 , Processed in 0.1200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