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记叙文写作”备考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2 14:2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求文学化的表达
                                        ——高考“记叙文写作”备考策略
文章作者:秦堃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2A 


  主旨——石蕴玉而山辉
    记叙文在多样化的表达中利用故事推演呈现情节叙述的文学性美感;或直白或含蓄地吟唱着至真至纯的情感,铸就那些深蕴哲思叩击灵魂的文字,这些,就是文学性叙述带给我们的多元审美体验。
    优秀作品凭借独特的表达和悠远的哲思启人心智,记叙文写作也需要立“居要”之言以“警策”全篇。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记叙文主题表达宽泛,即便是朴素冲淡的文字,其主旨往往仍能显现作者非同凡响的识见之美。作家阿来的散文《大地的语言》中将“高速公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在发展中,乡村用源源不断地输出资源,换来城市的繁荣和自己的落后,文章对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进行理性思考,对人类高歌猛进发展经济制造城乡二元对立提出批判,视角独特,主旨凝重,深远的识见令人赞叹。
    记叙文写作的理趣值得重视,这“居要”之言往往借助哲理表达来实现,用意味深长含有哲理的“警策”之语收束全文更能使文章立意高远。“居要”之言还可以是内蕴悠远发人深省的理性思考,可以是感情浓郁令人唏嘘的朴素文字。比如,同样是写父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情感浓郁含蓄,龙应台则一改她不让须眉的开阔豪气,着眼于“家族情感人生”,在《目送》一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细腻的场景,素淡的文字,暗涌的激流,人生感悟之深刻令人动容。“居要”之言如同沙中之金,历久而愈发光亮。很多作品中的“居要”之言长久镌刻在我们心中,永久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情节——水至清则无鱼
    记叙文的情节结构和小说大致无二,应该努力表现事件的波澜,常见方法为:设置悬念、突然转折、暗设巧合、故设误会等。记叙文的人物和情节可以游走在真实和虚构之间,相信一般从事写作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故事,总是按照事情的经过自然发展的,而情节则不同,它是作者精心构思设置而成,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程。情节和故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像故事那样按自然顺序发展,而是恰恰相反,它往往是颠倒了事情的自然发展顺序。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成大致是两种情况:一是真人真事,二是半真半假。从“真人真事”到“半真半假”是一个进化过程,随着阅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虚构的成分渐重。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情节从真实走向虚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全虚构是不存在的,虚构的本质其实是“实构”,应试作文中的“实构”首先是吻合题目要求,它来自身边的人和事,来自阅读形成的积累,来自业已形成的以文学素养为基础的合理想象。有时候,我们再现真人真事却毫无趣味;而那些想象虚构出来的作品倒觉得真实感人,因为加工塑造出来的人物比纯粹再现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目前中国散文创作有一个“生态化”的提法,倡导生活的真实再现。“生态化”创作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还原,舍弃什么选择什么,在根本上有赖于作者的审美趣味。教师对学生在人物和情节方面的指导,应该有意识地“半真半假”,在取舍之间提高学生的识见水平,而不应该一味将所谓“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向学生作口号式的空洞呼吁,或奉为金科玉律呆板执行。明了真与假的辩证关系后方可真正在写作中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展现一种文学化的情节,从而获得打动人心的艺术表现力。
   
表达——乱花渐欲迷人眼
    记叙文的表达美感依赖于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记叙文审美趣味的显现立足于叙述,同时灵活多变地使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叙述的人称使用不能忽视。使用第一人称便于自由抒情,但“我”的活动
范围以外的人和事不能直接叙述,否则容易失去真实感。使用第三人称便于表现广泛的题材,灵活自由。第二人称一般代表读者或者作品中的人物,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般说来,叙述人称要相对稳定,一篇文章的叙述人称前后应一致,但有时为了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可以交叉变换使用,比如:“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绿》)文段中由“她”而“你”再“她”再“你”,变化多端,这些变化符合作者对绿的由疏离而渐亲而挚爱的情感进程,同时配合拟人手法的使用,值得细细体悟玩味。
    注意合理使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常用叙述方式。使用时过渡衔接力求自然,注意避免平铺直叙。就高考作文看,在800~1000字的记叙文中,合理使用倒叙或插叙较为可行。
    抒情往往与议论结合使用,这样能升华情感,升格文章的理性深度。抒情宜采用间接方式,借助景物描写、事件叙述、哲理表达进行,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营造出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老王》在平淡叙述中洋溢着浓郁的悲悯情怀;《故乡》中关于“路”的议论蕴涵了理性思考和呼唤。
    记叙文写作中,描写是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须勤加练习,兼顾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不同角度的综合运用。描写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遣词造句的匠心,余光中《飞将军》中有云:“飞将军,人到箭先到。”若换作“飞将军,人未到,箭先到”,飞将军的迅捷神速会逊色很多,这是斟酌文字的功夫。细节描写则更可能成为一篇记叙文中的亮点而获得加分,比如:
    三轮车真是破旧得不成样子,好像再少一个零件就要完全散架一样。“吱吱”声富有节奏地传过来,刺痛着耳膜。一只锈蚀的铃铛被同样锈蚀的铁丝胡乱捆着,斜斜地耷拉在车把上,残喘着最后一口气。三轮车就像一匹不服老的烈马,得了慢性气管炎,走一步咳三声。“吱吱”的叫声飘荡在夕阳下……
    纤毫毕现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着破败的场景,突出了三轮车老旧的特点,将其不堪重负的惨状极其可感地表现出来。集中笔墨打造1~2个恰当的细节将为文章增色良多。
    记叙文写作还可以借鉴一些常见的手法,比如抑扬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谋篇——弱水三千一瓢饮
    古往今来对结构文章方法的总结不计其数,但总体不外乎起、承、转、合四个字。从高考备考的角度看,“大题小作”是一种构思文章的好方法,也是应试记叙文写作的一个技巧。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内涵日益宽泛,力求最大化地减少时间空间限制,对于考生则呈现出“上手容易高分难”的特点。不论是早期的话题作文还是近来风行的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已然成为命题的一个潜在原则。也正因为如此,想要获得高分脱颖而出难度不小。面对诸如“品味时尚”“见证”“熟悉”等作文题,以小角度切入,以具体而微的情节来结构全文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作家的笔下,两岸亲情被具化为“一张小小的邮票”,浓浓的母爱有时就是一杯温热的牛奶,彻悟的生之意义竟是地坛里的几声蝉嘶,坎坷人生的洒脱达观寄意于清塘中的几株荷花:那些优秀作品的宏大主题总是能通过具体细腻的情节构思传达出来。所以,无论是应试的需要,还是行文本身的技术手段,大题都应该小作——抓住一点,写深写透,避免泛泛而谈,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凡人琐事更易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如此叙述,能杜绝故作高深的空话套话和无病呻吟的虚情矫情,远离空泛虚弱苍白,给读者一种真实可感的阅读体验,从而使其获得阅读的真正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应理性对待中学生的文化散文写作。散文写作中通过古典诗文、掌故、逸事增添一些文化含量无可厚非,但仅仅积累一些文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文化散文需要深厚的精神底蕴。
    训练——竹杖芒鞋轻胜马
    对于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高三学生,模拟考试精确切割着时间,此时可能已经不允许再进行大规模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了。怎样轻装上阵从容应对呢?“仿写——重写”可能是一条较为有效的捷径,具体操作方法为:从模仿一篇优秀范文开始,随后进行数次改写,每次改写前,教师提出1~2个改进目标,可以是立意(求深远)、情节(求波澜)、细节(求入微)、手法(求有效)、文辞(求亮丽)等等,最后将数次改写的文章一字排开,浏览思考,总结收获。
    这种方法首先是立足于读,是对优秀文章的最大化借鉴,又不囿于范文,训练的仍然是写作的基本能力;教师的有效指导直奔训练目标,训练效果实现最大化;目标经由教师分解实施,针对性更强;最后由学生自己将数次改写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展现进步的过程,效果直观可见。通过数次改写,学生可以将一篇文章的有效关节打通,一次一篇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从同文模仿开始,至异文独构而终。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2150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09 , Processed in 0.0772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