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一种语言像老农、像布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1 17: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种语言像老农、像布衣
——作文“平实”语言导写训练
朱昌元
有一种语言像布衣、像老农,它的风格是——

写作导言
俗话说“做人要老实,做诗要狡猾。”这里的“诗”可以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狡猾”是形象的说法,它的意思是创作文学作品要巧于构思,富于想像,语言要生动、形象,有回味的余地。与“狡猾”相对的是“老实”,表现在文章的形式和语言上就是“平实”、“朴实”。所谓“平实”,就是“平顺朴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根据事物或事理的本来面貌加以说明和描述。这种文风常常体现在旨在“给人知”的说明文和一些新闻报道中。
平实的语言风格与文体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它还与写作者的个性与文风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叶圣陶先生,做人忠厚勤勉,做文主张“想清楚了再写”,“不写自己所不知道的”,因此,他的文章往往体现出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不仅像《景泰蓝的制作》等说明文如此,就连《游了三个湖》、《苏州园林》等散文也是如此。
名篇赏析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
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1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人难以想像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实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总评】
本文发表在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它一经发表,就引起很大的轰动,美国普利策奖委员会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诚如文中所述,已有一些曾经关进这个地狱——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写过许多回忆录,但是,当作者看到大规模杀人的毒气室、堆得像小山似的受难者的遗物、令人心悸的牢房,以及成千上万被残害者的照片的时候,他的心还是被极度地震撼了,不得不把一种无形的压力形诸笔端。作者对参观过程的描述完全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力图以一种冷静的记录来表现所见所闻,然而,他办不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还是无处不透出一种使人窒息的沉重。这也许是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也许是作者摄取读者心神的高超笔法,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对于感情的流露,即使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资深记者,也并非能应付裕如的,感情有时会不知不觉地爬上他的草稿纸。
向世人再次追述400万无辜者被杀的惨状,是作者在写作这篇报道时的唯一愿望。外冷内热的形式,有时比一味的痛哭流涕、声嘶力竭,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汉字与诗歌的声律
  
先从汉字说起。汉语的字是一个一个的单音节方块字。过去有人说它不好,应当拼音化。现在看来,一个一个的单音节,正可以说是汉语的特点。汉语的字是单音节,但是在汉语的单音节中也有自己特有的变化,就是声调。一个音节可以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变化,在有些方言里,一个字的读音可以多达八个、十个调。平上去入或更多的调,可以归为平仄两个大类。现在的一声、二声,古代都是平,其他上、去、入都是仄。仄声字是低调、抑调,平声字是高调、扬调,平仄实际就是高矮,声调高的叫平,声调矮的叫仄。连起来念,如五言诗句就是“仄仄平平仄”,通俗点说就是“矮矮高高矮”。
汉字是单音节而且有声调高矮的变化,这就影响汉语诗歌语法的构造。我常说汉语的诗歌像是七巧板,又如积木。把汉语的一个字一个字拼起来,就成了诗的句子。积木的背面是有颜色的,摆的时候得照着颜色块的变化来。由单字拼合成诗句,它也有个“颜色”问题,就是声调的变化,汉语诗歌特别重视平仄、高矮,高矮相间,如同颜色的斑斓,这样拼成的诗句才好听,才优美。所以要谈汉语构成,先得说汉字,先得说汉字的声调。高高矮矮、抑抑扬扬的汉语诗歌是有音乐性的,诗句的音乐性正来自单字的音乐性。这是首先要明确与注意的。
注意到汉字有四声,大概是汉魏时期的事。《世说新语》里说王仲宣死了,为他送葬的人因为死者生前喜欢听驴叫,于是大家就大声学驴叫。为什么要学驴叫?我发现,驴有四声。这驴叫énɡ、ěnɡ、ènɡ,正好是平、上、去,它还有一种叫是打响鼻,就像是入声了。王仲宣活着的时候为什么爱听驴叫,大概就是那时候发现了字有四声,驴的叫声也像人说话的声调。后来我还听王力先生讲,陆志韦先生也有这样的说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入声字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字都有一个尾音,如“国”,入声读ɡuk。有人说是后来把那个尾音丢了,所以北方没有入声字。其实不是。北方没有入声字,是读的时候把元音读长了,抻长了一读,就成了ɡuó。这就是“入派三声”的原因。
汉字有声调,于是诗歌有平仄,不过就汉语诗歌的声律而言,单从字的调说还不行。五言诗有“平平仄仄平”等平仄句式,七言诗有“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句式,我们看,五个字或七个字拼成的诗句,一句中多数的字,是两个平声字在一起,两个仄声字在一起,成为一个个的小音节。我在《诗文声律论稿》那一篇文章里,曾经说到过“平仄竿”的问题,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交替进行反复无穷,犹如竹子的节,五言、七言的各种平仄基本句式,都是从这条长竿儿上任意截取出来的。哪本小册子出版后,不少喜欢古体诗的朋友对我说,“平仄长竿”很说明问题,问我从哪里想出的呢?是啊,以前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汉语的诗句要“平平仄仄平”呢?我请教语言专家,请教心理学家,都没有明确答案。有一回我坐火车,那时还是蒸汽机车头,坐在那里反复听着“突突”、“突突”的声音,一前一后,一轻一重。这使我联想到诗的平仄问题,平平、仄仄也是两个一组一组的,一前一后,一轻一重。当时我有一位邻居乔东君先生,是位作曲家。我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说,火车的响声,本无所谓轻重,也不是两两一组,一高一低,这些都是人的耳朵听出来的感觉,是人心理现象。人的喘息不可能一高一低,而是两高两低才缓得过气来。讲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单音字的汉字,反而因容易合乎某些心理规律,形成汉语诗歌的格律,如果是多音节,恐怕就不会是这样。


从读音和形状说明汉字的特点。

说明汉字的声调变化。
四声。
平仄。


平仄声的特点。


说明汉字的音节特点和声调变化与汉语诗歌语法的关系。

用“积木”比喻,通俗易懂。







说明发现汉字有四声的时期。“大概”一词不可省。
“学驴叫”例既通俗又诙谐,能说明问题,又吸引眼球。


语言学家陆志韦也有相同说法,说明作者的推测并非毫无根据的臆想。




汉语诗歌的平仄既要从汉字的声调看,还要从心理规律看说明更深入、更全面。



“平仄竿”,通俗。






从蒸汽机车头“突突”、“突突”的声音引出思考,又求教于语言学家,说明作者触类旁通、治学严谨。

【总评】

人们大多知道启功是个大书法家,殊不知,他还是个大学问家,譬如他对古代诗文声律就有许多独到的研究。本文首先说明汉字的特点,这就是单音节和声调变化,然后说到诗歌,揭示汉语诗歌的声律特点。诗歌的平仄问题是个比较抽象比较难说清的问题,然而作者凭着丰富的学识,用很朴素、很平实的语言说清了深奥、抽象的问题,使人很容易理解,可谓举重若轻、化深为浅。对比眼下一些莫测高深云里雾里的理论文章,更显出本文的平实自然,也更显出大师的平易近人。
佳作点评
惠山泥人

凡是到过无锡的人都知道,在锡惠公园旁边有一条名闻遐迩的惠山街,这便是著名的惠山泥人的产地。游罢风景秀丽的锡惠公园,来到惠山街上选购几个惠山泥人,是很有兴味的一件事。
惠山泥人自明代初期发展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它是一代代泥塑艺人长期创作实践的艺术结晶。据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的记叙,最初,惠山脚下的惠山寺中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当地的农民就用细腻洁净的惠山泥土,捏成了各种各样的小佛像和小动物卖给香客。渐渐地做的人越来越多,制作惠山泥人便成了当地农民的副业。到了清代,惠山彩塑已十分有名。光绪年间,当地官府还从惠山定制了一套精致的“八仙”,作为给慈禧太后做寿的贺礼呢!
惠山泥人中,那些形态逼真、造型生动的米老鼠,会摇头的七品芝麻官,洁白的小兔子等等,是儿童们的宠物。而既供观赏,又能贮存零钱的泥塑储蓄罐,如小猫咪、大熊猫、胖小猪等,更赢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至于手捏戏文、神像、戏剧脸谱这一类,那是艺人们在戏曲的熏陶和启发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在惠山泥人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普遍受人喜爱的是“大阿福”。“大阿福”取材于沙孩儿收服小青狮的无锡民间传说。“大阿福”胖墩墩笑眯眯的,头上束起两个乌黑的发髻,身穿大红肚兜,盘腿而坐,怀里抱着收服的小青狮。这个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人。去年,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中女主角伊佐拉的扮演者露塞里亚来访,高兴地捧回了一个“大阿福”,还说要把这个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特色的泥人介绍给巴西人民哩。
如今,惠山泥人艺术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不仅在惠山脚下办起了规模较大的泥人厂,还成立了无锡泥人研究所。无锡人民正努力把这门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指导老师:徐忠宪)
【总评】
文章开头承题而来,先点明“惠山泥人”的产地,为后面的介绍作一铺垫。接着回顾泥人创作的历史,依照时间顺序,有引用,有举例,但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再接下来,描述泥人形象,有儿童们的宠物,有动物形状的储蓄罐,还有手捏戏文、神像和戏剧脸谱等等。在这众多的形象当中,最受人喜爱的是“大阿福”形象。因为“大阿福”形象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略加描写,并举《女奴》中女主角伊佐拉的扮演者露塞里亚为例,说明人们包括外国友人的喜爱程度。最后对惠山泥人艺术的发扬光大作了展望。
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一种民间艺术,是一种生活化的带有泥土气的东西,因此,作者所用的语言也是与此相应的,简练、朴素、平实,寥寥数百字,就让读者对惠山泥人艺术的历史和特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西店牡蛎
顾长江
牡蛎土名蛎黄,是一种形如章鱼,大如指头的贝类动物。牡蛎的身体分两部分,上部有点像张开的圆折扇,下部则圆鼓鼓的,像个小气球;肉呈乳白色,壳呈灰褐色。它的成熟期为三年,收获期是每年冬至前后。
浙东沿海地区,大都出产这种以吃浮游生物和有机物碎屑为生的贝类动物。然而,地处象山港尾的宁海西店乡所产的牡蛎,尤以个大、肉脆、味美闻名遐迩。
西店乡牡蛎为什么比其他地方产的量多质高呢?这是与西店乡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养蛎历史分不开的。西店地处象山港尾,港湾前有座“双山”(又名石孔山)阻隔了大港来的风浪,使西店港风平浪静,宜于牡蛎苗安身。另外,港湾上游有凫溪水长年累月的注入,它带来了两岸村落排放出来的大量有机物碎屑,到港湾处沉积,形成了丰厚肥沃的海涂;加上夏季长时间的日照,致使有机物腐蚀分解,为牡蛎提供充足的食物。再次,东南沿海一带秋季多台风阵雨,大量的雨水和凫溪水与港湾咸水相交融,形成了牡蛎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还有西店沿海多礁石,历年来,渔民们又抛放了许多石头群,使大量的牡蛎苗有栖身之所。所有这些,形成了西店牡蛎个大肉脆、量多质高的特点。
牡蛎肉质柔软,营养丰富。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它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少,容易被吸收消化,很适宜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老年人和儿童食用。牡蛎因此被人们誉为“动物牛奶”。西店人十分讲究牡蛎的吃法。其中一种独特的“传统吃法”值得介绍:先把带有蛎壳的牡蛎连同所附的碎石一起丢进火堂,煨上八、九分钟后取出。在撬开牡蛎壳盖,就可看到那微黄的冒着热气的蛎肉。闻到诱人的清香。然后用一根针挑起蛎肉品尝,鲜美无比,风味独特。西店人还有种“家常吃法”,就是把生蛎肉挑出洗净,沥去水,然后用酱油、姜末、醋、花椒、糖等做佐料,拿生蛎肉蘸着吃。这时的蛎肉脆、香、辣、鲜、甜,味味俱全。
当然,西店人还会用蛎肉炒蛋,用蛎肉做成“蛎肉紫菜汤”、“蛎肉鲜丝羹”等佳肴。牡蛎不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的肉可提炼一种高级调味品——“蚝油”;它的壳可入药,也能烧成蛎灰,制成很好的建筑材料。
牡蛎全身是宝,难怪西店渔民早在几百年前就开始养殖。清朝光绪年间所修的《宁海县志》中有“牡蛎附着而生,块螺相连如蜂房,壳可化灰以涂墙”等记载。但西店牡蛎养殖业的真正兴起,是在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渔民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广泛地采用了“桥石养蛎”法:把一排排水泥条竖在海涂上。这样不仅增加了牡蛎苗的附着面积,而且为向深水区发展养蛎提供了经验。据西店乡政府统计,目前西店蛎田海涂面积已达八千余亩,产量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成了全省最大的牡蛎养殖基地。如今,西店渔民已开始试养大号太平洋牡蛎,并取得可喜的成功。可以预见,西店牡蛎养殖业一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介绍牡蛎的别名、属类、身形特点、颜色和成熟期。


介绍浙东沿海地区多产此物以引出重点介绍的对象。概括西店牡蛎个大、肉脆、味美的特点。
承上设问。概括西店乡自然条件的优厚和养蛎历史的悠久。
具体说明西店乡养殖牡蛎的良好的条件:
其一:风平浪静的港湾。

其二:丰厚肥沃的海涂。

其三:丰沛的雨水与咸水相交融。
其四:沿海多礁石。
总括西店牡蛎个大肉脆、量多质高的特点,呼应段首。
介绍牡蛎丰富的营养。


介绍西店牡蛎的吃法。
其一:传统吃法。



其二:家常吃法。
介绍两种吃法均按“制作”工序,顺序清楚,语言精练。

简要介绍牡蛎饭、牡蛎汤、牡蛎羹。此外,牡蛎还可炼油,入药,制成建筑材料。


最后,介绍西店牡蛎养殖的悠久历史,引清光绪年间《宁海县志》的记载为证。
从历史跳跃到现实,介绍当前牡蛎养殖业的发展,结合说明渔民创造的“桥石养蛎”法。

利用数据,说明目前西店乡牡蛎的养殖规模,并对今后的养殖业作了展望。


【总评】
本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扣住“个大、肉脆、味美”的特点,介绍了西店牡蛎独特的养殖条件,独特的吃法和独特的风味,并对养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了简要的描述。这当中,对西店牡蛎独特的养殖条件作了具体的分析,使读者明确了西店牡蛎“个大、肉脆、味美”的真正原因。
全文说明顺序清楚,说明方法恰当,说明语言自然、朴素、平实,不做作,不花哨,该引用的引用,该举例的举例,内容丰富而语言简约,很好地传播了牡蛎这种海产品的科学知识。
【习作升格】
(初稿)
菊花产于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古代人民栽培菊花,开始大多是从它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出发。宋朝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咏菊诗中有“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的描述,神农《本草经》中就早已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论述,古书里对菊的功能还有这样的记载:“苗可以采,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笆之间可以无红袖翠眉,而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这让我想起昨天的情景。突然发觉家中的年历画册又翻过了一页,呈现在我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在一片朦胧的月色中,几朵浓黄娇艳的菊花正悄然开放,像一群幽静的美女。这优美的景色配上了优美的词句,使人更觉得回味无穷:丝丝黄金,似与明月相许,问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绘出一个金黄色的梦。
随着时代的演变,菊花形、色的发展,人们对菊花的爱好,又逐渐转向欣赏它的姿容了。东晋陶渊明的“秋菊有佳色,沾露掇其英”的诗句,就我所见这是把菊花作为观赏植物的最早记载了。园林中,只是一种花卉,就能组织起规模盛大、丰富多彩的展览会,恐怕也只有菊花了。在观赏花卉中,如果要论栽培的历史之久,花色品种之多,区域之广,姿容色彩之美,当推菊花。
现在人们赏菊的主要特点,是欣赏菊花的花色的绚丽多彩。菊花的颜色有白、黄、紫、红、绿、墨等各色,花色以鲜艳、明朗、清晰为贵,黄如金,黑如墨,白似璧玉,绿似翡翠者为珍品。
菊花最入目的还是它的花姿,有的娇小玲珑,有的雍容端庄,有的幽静含情,有的热烈奔放。它们或倚、或语、或倾、或仰、或歌、或俯、或舞、或笑,或似孔雀开屏、或似银河落地……可谓尽妍极致,缤纷异常。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菊花,由于栽培历史悠久,人们在造型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株一花的独本菊或称本菊;有一株数花的多头菊或三本菊、五本菊;有一株成百上千朵以至几千朵的大立菊;也有层次分明如宝塔状的塔菊;还有用菊花扎成的标语、图案和制作的盆景……多种多样的色彩和劲拔的姿态,,各自形成独特的风韵。
明代名儒陆平泉初入史馆时,宰相严嵩大摇大摆走进来了,众人争先恐后上去讨好献媚,陆平泉却退让一旁,他见庭前有菊盛开,就冷冷地说:“诸君从容一些,不要挤坏了陶渊明。”一语双关,突出了菊花的品格与气质,也昭示了他本身的风骨。菊花固然千姿百态,但其风格却是统一的:淡妆素裹、清雅高洁。菊花——把大自然的无限情趣带给人们,把傲霜斗寒的铮铮骨气留在人间,这样美丽高雅的花你喜欢吗?


先说明菊花的栽培历史。

《本草经》比苏辙的诗句出现更早,两者顺序宜调换。“苏轼的弟弟”辞费,可删。

“篱笆之间”出现“红袖翠眉”,殊为不伦。
尽管有过渡,仍显得生硬。且语言过于漂亮、浮华。这就好像一位朴实的老农突然穿上了锦绣华服,颇不谐调。

从“金黄色的梦”到本段,仍感跳跃。
“东晋陶渊明的”的“的”宜改成“有”。
本段后面两句条理不清。




“赏菊的主要特点”有歧义。



“入目”宜改为“引人注目”。
“倚”、“语”等八个动词应重新排列,使起两两相对。

说明菊花的造型。本段开头一句起概括作用,但似乎文气不畅,宜后移,摆在描述菊花各种造型之后。




引入名儒陆平泉的趣事,形象地突出菊花的品格和气质。“献媚”比“讨好”更甚,删“讨好”。

“昭示”、“固然”不确。

结尾突出“情趣”和“骨气”。
以问句收尾,以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总评】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傲霜斗寒、富有风骨的菊花,因此,说明的语言宜精练、平实,能传达出它的外形特点和内在风骨即可。但是,本文在说明过程中,除了思路、文气等方面的毛病之外,语言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就是有的地方语句不顺,有的描述过于华丽,和说明的对象不相称。
也许有人看不起“平实说明”这四个字,其实要做到并非易事,一则要对说明对象非常熟悉,二则语言要有深厚的功底。这一点,看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也许能得到某些领悟。有人说,绚烂容易,平实不易,此言得之。
(修改稿)
突然发觉家中的年历画册又翻过了一页,呈现在我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在一片朦胧的月色中,几朵金黄的菊花正悄然开放。这优美的景色配上了优美的词句,使人更觉得回味无穷:丝丝黄金,似与明月相许,绘出一个金黄色的梦。
菊花原产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古代人民栽培菊花,开始大多是从它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出发。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论述,宋朝苏辙的咏菊诗中有“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的描述,古书里对菊的功能还有这样的记载:“苗可以采,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笆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随着时代的演变,菊花形、色的发展,人们对菊花的爱好,又逐渐转向欣赏它的姿容了。东晋陶渊明有“秋菊有佳色,沾露掇其英”的诗句,就我所见这是把菊花作为观赏植物的最早记载了。在观赏花卉中,如果要论栽培的历史之久,区域之广,花色品种之多,姿容色彩之美,当推菊花。园林中,只是一种花卉,就能组织起规模盛大、丰富多彩的展览会,恐怕也只有菊花了。
现在人们赏菊的主要特点,是欣赏菊花的花色的绚丽多彩。菊花的颜色有白、黄、紫、红、绿、墨等各色,花色以鲜艳、明朗、清晰为贵,黄如金,黑如墨,白似璧玉,绿似翡翠者为珍品。
菊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花姿,有的娇小玲珑,有的雍容端庄,有的幽静含情,有的热烈奔放。它们或倚,或倾,或仰,或俯,或歌,或舞,或语,或笑,或似孔雀开屏,或似银河落地……可谓尽态极妍,缤纷异常。
由于栽培历史悠久,人们在菊花的造型艺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株一花的独本菊或称本菊;有一株数花的多头菊或三本菊、五本菊;有一株成百上千朵甚至几千朵的大立菊;也有层次分明如宝塔状的塔菊;还有用菊花扎成的标语、图案和制作的盆景……多种多样的色彩和劲拔的姿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各自形成独特的风韵。
菊花虽然千姿百态,但其风格却是统一的:淡妆素裹、清雅高洁。明代名儒陆平泉初入史馆时,宰相严嵩来了,众人争先恐后上去献媚,陆平泉却退让一旁,他见庭前有菊盛开,就冷冷地说:“诸君从容一些,不要挤坏了陶渊明。”一语双关,突出了菊花的品格与气质,也显示了他本身的风骨。菊花——把大自然的无限情趣带给人们,把傲霜斗寒的铮铮骨气留在人间,这样美丽高雅的花你喜欢吗?
【训练题目】
1.选择家乡的一种物产,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加以说明。字数800个左右。
点拨:家乡的物产一定比较丰富,如柑橘、枇杷、石榴,蜂蜜、红糖、酥饼,海螺、牡蛎、黄鱼,茶叶、菊花、向日葵,等等,可以从众多的物产中选择一样。
选定了一种物产,尽管对这种物产已经有所了解,但仍须搜集材料,加以仔细研究,以求透彻地了解,这是写说明文的前提。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让远方不了解这种物产的读者看了你的介绍文章而有所了解,因此语言力求准确、简明、朴实。
2.阅读下列童话《鳄鱼的眼泪》,并搜集有关鳄鱼的材料,用平实的语言,将这篇童话改写成一篇知识短文。
鳄鱼的眼泪

鸿
离开树林不远,就是大海。一只猴子每天都到海边来玩,因为这里常有许多有趣的事。
一天,他远远看见一条鳄鱼爬上海滩,就赶忙在一块岩石后边躲起来。
原来鳄鱼是来下蛋的。她下了一窝蛋,偷偷地埋在岩石背后的沙里,然后就下海去了。
不久,又来了一只海龟。她也是来下蛋的。她一面把蛋小心地埋在沙里,一面直掉眼泪。
猴子想,海龟一定是为蛋的安全而担心,也许鳄鱼会来偷吃海龟蛋呢!
果然不错,鳄鱼正泡在海水里,露出一个可怕的头,盯着沙滩瞧。——猴子瞧在眼里,心里有了主意。
等海龟一走,猴子就悄悄地把鳄鱼蛋和海龟蛋对调了位子。他干得又快又小心,鳄鱼什么也没有看到。
现在,鳄鱼爬上沙滩,先爬到自己埋蛋的地方,仔细察看了一下,又侧脑袋听了一会,觉得很放心,才又爬到海龟埋蛋的地方,扒开沙,一窝蛋,被她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
猴子趴在岩石上瞧着,心里好笑:鳄鱼大傻瓜,吃了自己下的蛋还不知道。可是奇怪,鳄鱼为什么淌眼泪呢?大滴大滴的,似乎十分伤心,难道她已经明白吃了自己下的蛋吗?不可能。那么,是她吃了海龟蛋,觉得后悔才淌眼泪吗?好像也不是。不过,鳄鱼伤心落泪是事实,肚子饿也是事实。看来她并不太坏,也许是太饥饿的缘故。
猴子想帮帮鳄鱼的忙。他立刻回到树林,去采些野果来送给鳄鱼填肚子。当他回到沙滩时,鳄鱼已经走了,海龟却正趴在沙滩跟前掉眼泪。猴子明白了:海龟一定误以为自己的蛋被鳄鱼吃了,得向他说明白才是。

“海龟大婶,别伤心,我把你的蛋和鳄鱼的蛋调换了,”猴子对海龟说,“鳄鱼吃的是她自己的蛋,她太饥饿了,所以吃完了还伤心地掉眼泪呢!”他将野果子放在沙滩上,“怪可怜的,这些野果子是我采来给她填肚子的。”

海龟一听,忙说:“猴弟弟,快别上当,鳄鱼这强盗可不稀罕你的野果,她倒挺喜欢你的腿呢。你以为她掉眼泪是伤心吗?”
“什么?”猴子说,“那眼泪是假的吗?”
海龟哈哈大笑,她告诉猴子,鳄鱼淌的不是眼泪,而是盐水。她们整天生活在大海里,喝了很多海水,海水里有很多盐分。但她们不觉得口渴,这是因为她们的身体里有盐腺,盐分通过盐腺从眼睛附近的出口排出去,所以看来很像淌眼泪。我们海龟也是这样。
猴子这才明白。
过不了几天,几十只小海龟顶破蛋壳爬出来了,他们跟着海龟妈妈,摇摇摆摆地下海游泳去了。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知识童话故事》)
【点拨】
本文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一只猴子的观察,介绍了有关鳄鱼的眼泪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形象,其中的小动物都已经人格化,会思考,能讲话,有感情。将这样的知识童话改写成平实的知识小品,须脱去童话的外衣,也无须猴子的视角。应该再查阅一些材料,将鳄鱼眼泪产生的机制和过程说明得更具体、清楚一些。查阅材料,可以利用有关图书,也可以利用“百度”之类的网站。
(选自朱昌元主编《作文语言脱口秀》,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2:22 , Processed in 0.0768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