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莲县历史文化村镇之于里镇
于里镇是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中心镇,位于五莲县城西部23公里处,镇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万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206国道纵贯南北,334省道横穿东西,东南距日照市 60 公里,东距青岛市180 公里,南距临沂110公里,北距潍坊120公里。
该镇1943前属莒县第四辖区,1945年解放,时属莒北县管帅区。1949年划归五莲,仍为管帅区辖。1958年1月撤区并乡,建立于里沟乡,同年9月建立于里人民政府,是年12月,因交通不便,公社机关从于里沟迁至东辛店子。1984年4月改为于里乡。2001年1月乡镇撤并,于里镇、管帅镇合并为现于里镇。
于里镇历史上曾有小窑管氏“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 的佳话流传至今,因此而闻名远近。据《管氏祖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管凤阳从今双山后村迁迎吉山北立村,取名迎吉村。后因立窑烧瓮,改名小窑(今属五莲县于里镇)。清光绪年间,管姓科举发迹,曾改称管家窑。解放后恢复村名小窑。是全镇第二大村。
据《莒县志》载,管氏迁来小窑后,勤俭持家,精心耕作,逐渐成为富裕大户,到传至管镇、管钿兄弟二人时更是力图发奋。为求取功名,以优厚的待遇
(图为管氏祠堂)请得名师,教授子女。管镇子廷献、廷鹗发奋读书,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廷鹗先中进士,1883(清光绪九年)廷献中进士第三(探花)。后廷献弟廷纲、其子象颐、侄象晋又先后中进士。“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成为五莲一直流传至今的佳话。小窑因此而闻名远近。
小窑管氏一门,兄弟子侄五人皆进士及第,又同居朝廷要职,管廷献和管廷鹗官位二品,管象颐官至三品,管廷纲和管象晋亦到四品,诚谓鲜也。小窑管氏五位一生积德行美政绩显赫,已载入《国史馆》、《山东统志》、《重修莒志》、《五莲县志》和小窑村志,以及《城阳管氏族谱》。《红楼梦》中曾言,小窑管氏虽“才自清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道光、咸丰之后,清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管氏五子空怀报国之志,也无力回天了。
该镇后裴家峪村中现有古槐一株,树围粗4.8米,遮阴面积168平方米。孙家沟村西北有古树一株,当地称“把脉树”,树龄已有600多年。赵家窑村内有古槐一株,高10米,杆围2.3米,遮荫面积132平方米。
该镇管帅村 位于于里镇北10公里处,管帅这一地名由来已久,此地古时隶属莒国。相传在春秋时期即有此名。春秋时期,齐襄公死后,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周庄公五十三年,(即公元前654年),齐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在北杏(今属诸城市)会盟,起兵伐公子纠,让管仲挂帅,今管帅正北面的小山上即为点将台,管帅由此而得名。管帅西边的库山,即为当时的兵械库,管帅南面的北营、南营即为当时的两大兵营。管帅北距诸城九十里,南离莒县九十里,西到沂水九十里,这里为南北通衢,交通便利,店铺多,所以人们又称管帅为“管帅店”、“三九店”。村北有莒北县抗日烈士纪念碑。1939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曾在此设有据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