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语文”教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13:4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董蓓菲   

      【摘要】“全语文(Whole Language)”教学研究领域宽泛,它包括全语文学校、全语文教师、全语文教学法。英国有“全语文”教学理念下的“国家写作计划(NWP)”;美国有“全语文”教学理念下的“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这种教学法在我国香港被称之为“全语文取向"(Whole Language Approach)。在我国台湾,“全语文(Whole Language)”也译作“全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是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以“全语文(Who1e Language)”理念审视我国大陆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可获得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全语文;整体语言;教学观
      一、“全语文”教学溯源
      1.起源
      全语文教学的缘起可溯及1967年Ken Goodman所发表的一篇有关阅读的文章(“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1989年美国成立了全语文教学年会,每年聚会一次,发表研究报告,交流教学心得。“在美国教育史上,全语文是唯一由教师领导的改革运动。”(Goodman,1991)当今,全语文教学实践研究遍及美国、加拿大、澳洲及新西兰等地。就全球范围而言,该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Ken Goodman,他对全语文运动的形成和推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2.界定
      全语文教学研究有不同的学派,目前对“全语文”都无统一的界定。(1)Watson(1989)认为:全语文是一套互相支援的信念,教学策略和经验,让孩子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学习阅读、写作、说话和聆听。
      (2)Goodman(1986)认为:它既不是教学法,也不是一种措施,它其实是一种信念、态度和哲学。是一种关于学习、教学、语言和课程的哲学。
      (3)Victor Froese(1991)提出:全语文是以儿童为中心和以实际应用的文字为中心(1iterature—based),尽量使儿童在真正的沟通环境中学习。
      (4)台湾学者吴敏而(1994)认为:全语文是一个自然的学习,是一个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以语言教育为中心整合各学科教育。
      (5)台湾学者黄继仁(1997)认为:全语文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哲学,也是一组综合学习和教学、尊重教师与学生信念系统,强调在真实情景的脉络下实施听、说、读、写与整体课程统整的教学,教材以文学作品和真实生活的素材为主,在合作学习之中着重于交互激荡的意义建构历程,进行有功能的、有意义的而且有目的的实质学习,提供学生兼顾知情意的完整学习经验,是一种能够实际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整全教育。
      基于各学派的观点,其对全语文教学的共识可以表达如下:
      ▲语言不应划分成内容和技巧,学习者只有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才能学会语言。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语言学习不应该割裂成部分或片断,语言的每个单项孤立地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在有意义的整体中学习每个单项,这样的学习才有趣味性和自然性,学得较容易。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创新思想,尽量表达不属于他人,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有意义的东西。
      ▲学生的语言错误只不过是学生语言学习不同阶段的真实反映,学生会按自己的进程发展的。教师要容许学生犯错误,要以辅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冒险,大胆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不准确,也不是失败者。
      ▲语言是在互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因此学生之间也可以彼此互相学习。
      二、“全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持
全语文教学对语言、学习、教学和课程作了全新思考。拥有人文及科学领域的学理支持。
      (一)语言学观点
      1.语言中的语音、字、词、短语、句子、段落都是语言的片断,这些片断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是语言。学校里教师割裂地教书写、写作或其他机械的练习,都与孩子在婴儿时期,由口头语言经验所发展出来的,具有写出有功能性和完整性文章的认识是矛盾的。
      2.文章是真实、有意义的,不是为了迁就词汇发展或拼音次序,排列而成的一群文字组合。因为写作和阅读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建构性历程:学生在写作时,必先考虑文中要表达什么,以便读者能推断或者建构作者所要建构的意义;而读者在阅读理解作者文章时,也同样受到自己的文字知识、价值观和经验等的整体影响。
      (二)心理学观点
      1.心理语言学者Goodman研究读者和文本互动的心理过程,使用异读分析(miscue analysis)法深入了解儿童阅读的过程以及儿童认知文字的过程。认为读者不是按照每个字母或逐字阅读,而是选择少量而有用的线索去猜测印刷的文字的意义。
      2.发展心理学派学者经过研究证实:儿童其实是一个内在语文能力丰富的个体,只要课程和教师的引导适当,儿童可以表现出内在的语文能力。他们发现,人的读、写能力在幼儿时期就有相当的发展,只要成人给与机会和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书面语言将会提早出现,而且能和口头语言一样轻松发展并成功。
      (三)教学论观点
      1.学生是各具特色的整体(unique whole)。教学应尊重并接受每个学生的特点及经验。学生必须有机会做自己的选择(choice)、拥有自己的诠释(ownership)、上课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relevance)。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与兴趣取向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2.学习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是一个社会学习过程。
      (四)课程论观点
      1.课程的目标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学生的成长,并不能要求达到绝对一致的标准。因此,教师应认识并接纳学生的个别差异。学校语文课程计划,旨在延伸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效能、知识,以及对世界的了解,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2.语言与语文课程统整。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参与教师特别安排的听、说、读、写综合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言。
      三、全语文教学观
      (一)Goodman的观点
      1.Goodman(1986)提出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
第一,使用或运用语言的形式(function before form)。如人类并不是先学如何控制每一个音(即语文的形式),才开始讲话,像婴儿便是用语文来表达他的需要而开口讲话,从运用语文(function)中学习语文。
第二,语言学习是由整体认知开始,而后才认识语文的各个部分(whole to part)。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语文分成“听、说、读、写”四个部分,但实质上,语言是一个包含四个部分在内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婴儿的语言表达并非始于学单字,然后把单字组合成句子。虽然婴儿只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但是他却传达一个整体的意念。
      2.Goodman反对语文学习的所谓“次序性”(必须先学会阅读,然后才能通过阅读学习其他知识)。他指出:语文的认知学习是运用个人全方位语文知识及策略,而这些知识及策略是没有特定的阶段。因此语文学习不可以分阶段、等级。学生就是在语文学习各项事务的时候,同时学会了听说读写,以及语言本身的形式结构,这三件事是同时发生的。学习阅读和学科知识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不存在先后轻重之分。
      3.Goodman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教学范畴也有一个整体。
      (1)语言中的音、字、词、短语、段落犹如一张木制的桌子中的原子和分子,我们研究桌子中碳、氢和其他元素及成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木材的认识,但是,用碳、氢等元素是造不出桌子来的。同样,幼儿在家中学习语言,也不是从零碎的片断开始的,而是从听懂父母用完整的句子传递完整的意思开始,然后为了表达自身的需要和一定的目的,慢慢学着开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证明,幼儿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学习,从来就是相当成功的。
      (2)语文教学的范畴应从语文课堂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整体。
      (二)Harste等人的观点
      1.Harste等人(1984)提出,每次语言的使用都包括语意(semantics),语法(syntax)和形音(graphophonemics)。所以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的使用包括了第四个系统——实用性(pragmatics)。实用性的含义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the social rules of language use in specific context)”,实用性是语文认知的过程与基础。语言文字的学习并不是认知语意和语法,而是包括语意,语法与应用三大要素。
      2.Harste等人历时7年研究(1984)发现,3—6岁的学前儿童凭借环境中的文字互动而认知、学习语文。他们的结论是: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开始于解读环境中的印刷文字。如食品包装袋上的文字,道路上的文字路标,商店广告等。
      (三)VictorFroese的观点
      1.全语文教学要尽量使儿童在真正的沟通环境中学习:实际应用的文字就是各种文字资料,包括故事和咨讯的资料;真正的沟通就是有真实的听众或对象。
      2.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
      ▲语言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发展,它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了沟通。
      ▲语言学习和教学要尊重学习者的兴趣和个性,因此是个别化的。
      ▲语言学习活动就是在世界上作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在初始阶段,语言不应分项来学。语言应完整地、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而不是孤立的学某些部分或项目。
      (四)Bullock的观点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语文课上的训练,而是渗透在学校生活的任何一个范畴。凭借不同的科目,让学生在真正的需要和特定的情境中,发展广泛的语文能力。如,写作和艺术相结合,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在欣赏音乐中的感受,以弥补学生美术技巧的不足。
      (五)Weaver的观点
Weaver(1990)提出,全语文教学是把学习落实于儿童的整个生活中(Whole life of the child)。教材必须取自生活中的各种书籍、报章、杂志及环境中的语文。教室环境应布置成这些读物和文字的环境(1iterate environment)。
      (六)其他学者的观点
      1.全语文理论的构建必须由观察、分析语文学习者教学情形而来。不是闭门造车钻研理论而来的。全语文学习理论的研究是“质”的研究:探究整个过程而非重视结果,并且把语文放在情境中研究。质的研究通常是检验整体而不是部分;叙述现象而不是量化的引述;引用教师的语言而非实验者的语言。
      2.教师的责任是设计一个认知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其中而自然地学习语言。
      3.全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伙伴学习(peer tutoring)。
      四、“全语文”教学研究实例
      (一)英国国家写作计划(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1.实施背景
      英国母语教学一贯注重语法和组词,写作教学更是重表达的形式、轻表达的内容;重写作的准确性、轻文章的意义。学生以为学习写作是为了填表或长大后有用。因此,母语写作教学始终不令人满意。为此,英国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简称SCDC)在1985—1988年间推行国家写作计划(NWP)。旨在教学生语法和组词的同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创意和发展意念。当时有24个地方团体,约2000名教师参与了整个计划的活动。鉴于良好的效果,英国政府将1988—1989年定为计划的实施年(implementation year),鼓励其他母语教师加入、推广此项计划。
      2.实施要则
      该项计划的实施总监Jeremy Jafter指出:实施这份计划不仅要唤醒写作教学的热情,还应引发对写作教学的认真思考。当然,学生的错字一定要改,准确的语法很重要。但是,仅以这些标准评价学生的作文,就好比给写作教学套上了紧箍咒。
      整个计划实施的主要精神是:
      ▲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意愿作文。
      ▲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使学习更有意义。
      ▲不只关注学生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意和发展。
      ▲作文是一种作品,应该让更多的读者阅读。
      (二)香港“全语文写作教学计划”
      1.研究背景
      我国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在《中国语文科小学课程纲要》中建议:小学一年级学习写句子;二年级学习写段落;三年级开始进入篇章的写作学习。香港传统的作文教学常规是:按句式写句子一看图写段或连段成篇一按教师的提纲写篇。教师批阅后,学生再誊清作文。这样的教学规范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1994年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锡金博士开始指导一小学研究校本课程“全语文写作教学计划”。在此后的6年里,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教师不断扩充。陆续出版“教师手册”、“教材套”(教学建议、评估表、样例等)、“教学通讯”。该项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改变被动作文的地位。
      2.研究内容
      (1)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篇章写作
      (2)学生的作文得以在班级同学、家长、社团、校际之间传阅
      (3)学生参与作文评阅
      3.主要措施:
      (1)学生不会写的字词,可以用图或符号暂时代替,在教师巡视时问,然后补写在图或符号处;或在教师批阅后补上。
      (2)学生写作完毕,先由同学按量表互评,再由教师重点批改。
      (3)经批改的作文,分批在教室或布告板展示。个别优美的词句抄写在漂亮的彩纸上张贴。
      (4)学生可自选写作体裁。如《夏天》,可写《夏天》的诗歌、《倒霉的夏天》的记事文、《夏天的食物》的说明文、《我喜欢/不喜欢夏天》议论文,以及以夏天为题材的故事、小剧本等等。
      (三)美国整体语言教学法
      美国整体语言教学法把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视为语言本身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把语文教学的范畴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
该教法将阅读过程,看作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印刷文字进行交流的过程。常按以下步骤展开阅读教学:
      1.学生根据题目和文章开头提出假设,猜测内容和情节。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验证假设成立与否,猜测是否准确
      3.深入阅读理解,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设。直到读完整个故事,体会情节的合理性。
      整体语言教学法的阅读教学设计,是以Goodman“自上而下”阅读心理过程为依据的。所以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一般都不用语文教材,而是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趣味性强的正式出版物:小说、散文、旅游指南、百科全书。另外还有招牌、招贴海报、说明书、电话簿、电视节目单等。
总之,整体语言教学法强调: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为了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看案例:
      [案例]美国小学生的第一堂语文课
      开学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柏兹·贝特勒克老师的一年级教室。所有的学生都坐在地毯上。贝特勒克老师取出一本名为《姜饼男人》的巨书。这本巨书放在桌上有30英寸高。超大的文字和彩色的插图,不仅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贝特勒克老师戴上“姜饼男人”的面具,指着插图为全班同学朗读这本书。还不时带领学生表演其中的一些词句,如:跑呀!快跑呀!,你们追不上我!因为我是姜饼男人! 15分钟后他们就以这种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学完了这本巨书。
      刚读完这本书,学校的厨师走进教室,交给贝特勒克老师一张纸条。贝特勒克老师向着全班大声地读起来:“我从你们的书里跳出来跑到了自助餐厅,快来和我见面!姜饼男人。”老师和学生迅速来到自助餐厅,但没有找到姜饼男人。他们向厨师打听,厨师都说没见过。最后,他们在烤箱里发现另一张姜饼男人留下的纸条:我已经去浴室旁边的门卫储藏室了,再见!全班又去门卫室找,还向门卫打听姜饼男人。门卫告诉他们来迟了,姜饼男人已经去卫生室了!于是他们来到卫生室问护士,从护士处他们获悉又迟了一步,姜饼男人已经去辅导主任办公室了。然后他们又去了辅导主任办公室和校长室。最终,校长告诉他们,姜饼男人已经回到他们的教室。当孩子们回到教室时,每个人在自己的课桌上找到了一块饼干——姜饼男人饼干。
学生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贝特勒克老师把故事《姜饼男人》又朗读了一遍。
      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期待着贝特勒克老师为他们朗读下一本书,他们更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朗读和写作故事。
      “在孩子们学习拼音、识字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阅读、写作。”这是全语文教学的观点。美国老师贝特勒克先生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使理论成为现实:让学生参与阅读——表演文中的词句;感受人抽形象——追寻姜饼男人的踪迹。对一年级新生而言,这一堂课让他们认识了学校里的人和部门;向他们介绍了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上,这位美国老师带领他们体验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期待着老师的下一本书籍;激发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动机——期待着独立阅读和写作的那一天。
      五、“全语文”教学的启示
      概览各国写作教学,都存在着这样的困惑:远离生活的作文内容,学生无法感受作文的功用和价值;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学生无法体验写作的成就感。作文只能是学生的“失乐园”。是守护着传统的作文教学,按着惯性前行,还是汲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重新打造作文教学体系,已经不是语文教育界自身的反思,而是社会发展对母语教育的要求。
      “全语文”教学理念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痼疾,探索科学、先进的改革理路,重构作文教学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1:44 , Processed in 0.0598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