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节作文课引起对备课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13:4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节作文课引起对备课的反思
浙江武义壶山小学
卢玉梅
一、片段: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走进了课堂。我似乎从学生的问候中体会到他们在国庆放假的这几天里对我的思念。于是,我就说:“从你们的‘老师好’中,我感受到你们在放假这几天里过得非常愉快,过得非常有意义。认为是这样的,使劲地点点头”。于是他们就使劲地把头点个不停。我灵机一动,何不趁热打铁,这节课就来个作文比赛。我马上板演作文要求:
1、题目自拟
2、发生在国庆放假这七天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好,现在你们四人小组先说一说,什么事你觉得有意义。”说好后,我又说:“谁愿意上来站在这儿(指指讲台)说给大家听呢?”有好几个学生跃跃欲试。我就怂恿说:“很好,好多人都想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啦!现在请做好准备,我说一二三,你们就赶紧抢先上来。”我“三”字刚出口,就有一大群的学生上来了。有三个试探了几下,没有上来,于是我就风趣地说:“他们真大方,把好机会留给了别人。这样,就是谦虚吗?”“NO!”我伸出食指在嘴前摆了摆,还摇了摇头。
  十三个学生上讲台来了,我见第三大组上来的学生特多,就说:“第三大组空空如也,表扬第三大组的同学。”掌声响了起来。
  我又把要求简单地说了说,再由他们按上来的先后自由排好队按顺序开始讲了。
  朱涵茜说,她帮妈妈扫地、洗衣服和小伙伴玩跑步比赛。我说,这么多事,哪一件你觉得最有意义。她想了想说,和伙伴玩。我说,那你就具体地说一说怎样和伙伴玩的,好吗?
  汤路于说,到姨家玩。“这样的题目怎么样?”“好,你先说。”“我和爸爸妈妈到姨家采板栗。”“那谁来给她再换个题目呢?”大家纷纷举手,起了个“采板栗”的作文题。“为什么你觉得采板栗有意义呢?”“因为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采板栗时迫不及待地被板栗刺给刺痛了。”

刘啸锋说:“ 我讲的是小猫的功劳。”“他的这个题目好吗?为什么?”有的说,听了后,我就想,小猫有什么功劳呢?有的说,我一听就觉得好象是个童话。师:你很想听这个童话故事了,是吧!


陈月说:“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到外公家玩,和外公去钓鱼。”“这个题目是否可用两个字?”“星期天,你能让人明白这件事发生在国庆这几天假期里吗?你是否可以在时间上有所改动,或者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孙舒畅说:“ 游杭州。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十月四日,妈妈带我去杭州游玩——”师:老气横秋的。她的开头怎样?生:耐人寻味。师:你们一听就很想去杭州玩了。趴下身子,跟她一块儿去杭州玩玩吧!

第一节课就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很快地过去了。第二节课,我和学生再次明确要求。重点强调:时间(在国庆放假的七天里)。重点词:有意义
一件。并且还写上了以下鼓励性的话语:我喜欢听你们说的,但我更喜欢欣赏你们写的。我相信你们都是很棒的!加油(红笔标注)

学生默读了一遍我写在黑板上的鼓励性的话。这时,我发现他们悄悄地打开本子已经非常想动手写了。我内心不禁一颤:谁说咱们的孩子不喜欢作文。其实是我们老师自己不会教作文。

十五分钟后,有一部分学生已写了作文本一页多的文字了。二十五分钟后已有六人写了两页多的文字。下课了,我马上让他们休息一下,可好几个学生都不肯罢手。两个学生(平时学习很差的)来找我问:浅水岸、裁判怎么写?还有一些学生在相互学习。

二、反思:

这种课真让我回味无穷。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是多么可爱。他们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老师的幽默风趣,师生间的那种和谐。这些都是动力啊,是促进写作,上好课的动力啊!”于是,我就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备课要以学生的实际为起点


的确,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老师备课投入得少了。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我们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能搞生硬的牵引,应灵活地发挥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这一功能。

(二)备课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广泛性
1、阅读教学中要备知识备形象

新课标对我们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而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提到“对话”,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央电视台的《聊天》、《实话实说》,倪萍的亲切笑容、崔永元的连珠妙语首先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这种氛围。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旁征博引虽有可能被人讥笑为“东一榔头西一棒”,但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知识其实是教师丰厚底蕴的表现,是备知识深入挖掘的结果。要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
既然我们教师是知识型主持人,那么备课就存在“备形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要设计与课堂内容相符的个人形象。教师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中自然流露出的儒雅风度、对真善美的诗意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他人的友善,都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长期耳儒目染,定会受益无穷。因课、因时而异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也是备课时应考虑的内容。教师应将经过锤炼的口语用于课堂,使课堂语言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精练生动风趣。还要备口语交际技巧,因人而异采用独具匠心、不落俗套的提问方式和谈话技巧。面对各路精英,能成功“诱导”专业人士把很专业的话说得深入浅出,令普通观众大为满意;也能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出涉及对方背景或专业的话题,使被访者对他们刮目相看,视为知音,侃侃而谈。这是一切语文学习者应追求的境界,也是语文教师备课时应该努力的方向;这些“内功”要天天备,月月备,年年备,这也是教师成为风格教师的基础。
2、作文备课中的教学资源的开发
作文备课中的教学资源又该如何开发呢?新课标要求写作知识的教学“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那么教师在作文备课中究竟备什么?我觉得教师的首要责任是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有表达的自信心。”。教师要很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写作资源,或集中展示,或引导观察。
首先,教师应该为作文指导课备可预备性资源。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去采访下岗工人,也可以让生活的强者走进课堂,使学生直接感知生活的艰辛和奋斗的快乐,引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诱发他们的创作愿望,这是作文备课中对可预备性资源的开发。
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即时性写作资源。当我们碰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乃至“情感火花”时,就可以“借机生文”。这些资源其实都直接来自生活,教师备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情感演绎点,以生活为原版,用生活的原色原调、原汁原味来点化、滋润自己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产生表达的愿望。这两节作文课,我就面对这一道人文风景线,随机应变,使之鲜花盛开,让人开怀。
再者,教师作文备课要活用阅读教学资源。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其实,触发他们情感火花和动情点的资源、方式不单纯是原生态的生活本身。电影、电视、广播、布告、广告等既是阅读教学的资源,也是写作教学的资源,它可以诱发我们对生活的关注,其本身也可以成为我们分析、评价的对象。《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因其“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它切近生活的平民意识。原汁原味生活形态的提炼,以及匠心独运、极具表现力的镜头语言,都是极为鲜活的作文指导材料。教师可精选这类节目中经典性的镜头,制成录像作切中肯綮的分析,这些音像材料完全可以成为成熟的教学产品。所以,对作文资源的开掘应当是全方位的。
(三)开放的语言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不同于作文应试。不仅作文的内容是开放的,作文的要求是开放的,作文的时间也可以是开放的,我们没有必要在训练时就限定时间。我们甚至可以尝试作文过程的开放,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通过有组织或自发的交流,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催生,共同提高。一篇作文大家边写边讨论边切磋,“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当然,写作本身是十分个性化的,我所提出的相互启发不是要达到千人一面,而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优点展示出来。教师备课的功夫就在于他能不能为学生“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

开放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在开放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才能真正建立起稳固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愈是封闭的环境愈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把过去备课中只关注具体课文的肢解和知识填塞转变为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出路。

但是,我有个担心,就是新课标下的这种备课与现行对教师备课的评价标准不相适应。现在评估备课实际就是对教案的“量化”评估,存在过于烦琐的规范化。标准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手脚,这也向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新问题。但备课形式和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要及早制订出开放多元的评估标准,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需求;同时,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开放、合作、发散的备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逐步催生出不断完善的有足够适应新课标要求的评估规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4:38 , Processed in 1.2617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