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部电影与一座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0 14:1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部电影与一座城市
[tr][td]      唱戏的人没了,听戏的也就散了。

      最后那袅袅声腔也如老北京城上空清脆鸣叫的鸽哨,悠悠从胡同升起,掠过正阳门大栅栏,急速的穿过午门上空,最后消失在北京灰蓝的天空里 ......

      “磨剪子咧噢, 剃头刀子!”在寒风凛冽的冬季,老北京胡同就会响起如此的吆喝声。而此吆喝声在〈霸王别姬〉里一共出现了2次,都是小豆子在戏团的时候。而另一声叫卖吆喝声“卖冰糖葫芦喂!”则也出现二次,一次是小豆子不堪师傅的严厉教训,而一天门外来了卖风筝的,他师兄小癞子怂恿他跑到街上,买糖葫芦时背景声。而另一次是长大成角儿后,与杨小楼同去戏团时,刚准备进门槛,远处清晰的传来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他震了一下,转过身来,定住。而其中原因就是那次逃跑后,俩人在戏园子看了一出“霸王别姬”被震撼后而又返回戏团,小豆子被气急败坏的师傅打的半死,而小癞子见师傅如此心狠手辣,且也觉得跑不走,可能连命活不了,于是上吊,这才救了他一命。陈蝶衣听声思人也是常理。

      完全可以把〈霸王别姬〉当做旧时北京的最后风韵保存。光是先前说的吆喝声就说不完,生活在老北京的人最能体会那连接四季不断的买卖吆喝声。以前商业并不发达,固定的营业摊点也就那几个地方,当铺,米铺、饭馆、旅馆......而生活的细碎东西则要靠货郎沿街叫,既挣了钱也方便了居民。马三立有一老相声叫“卖布头”,里面就生动活泼的展现了这一生活场景,风趣幽默,意味深长。而有的吆喝声就很有意思,例如卖油炸果子的。这样吆喝:"烧饼油炸鬼"。而有的厨子还顺便搭句顺口溜:"油又香面又白,扔到油锅漂起来,赛过小船的油炸鬼起来"。把自己卖的东西的好处全说出来,形象之极。卖散煤的吆喝比较干脆:"炭来,邀零煤。"而卖萝卜的则有点听起来不着边:“赛犁鳓辣来换!"或者“萝卜赛梨辣来换!“总之,卖吃的,如零食糖果类的,卖用的,如布啊,碗,盆一类的,甚至还有卖花儿的,耍猴儿的,耍狗熊的,真的是"货郎声声入梦来"呀.

      小豆子的妈带他去戏团前,穿过拥挤非凡的街市,街道两旁开铺设店,好不热闹.然后在一空地上挤在人群里看小石头的戏团敲着锣鼓在此卖艺.周围有耍杂耍的,搭棚子说相声的,抖空竹的,五花八门,叫人看的眼花缭乱.其实这就是老北京有名的天桥,以前大清皇帝有几个就喜欢偷偷跑出来逛街,宫里人也多推荐来天桥,有吃的,有看的,有玩的,简直是大型游乐场.而据老北京人回忆,天桥的确切位置在今天坛西路口,永安路东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等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天桥之所以繁荣,还有个大的原因就是附近的庙宇很多,灵佑宫,仁寺宫,天仙庙,真武庙等等大小十三处,含盖僧,道,尼.香火很好,每到菩萨节日或者传统节日简直是人山人海.而在此的精盅庙也是老北京犁园界人士的聚会之所,清代的戏曲艺人行会组织就在这里.其实注意看,陈蝶衣他们的戏团也在一寺庙里.

      毫不遮掩的说,我喜欢电影的前半部,厚重的老北京底蕴,平静的学艺生活,清末民初糜烂溃败的世俗生活都奇异的交织在一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电影里面一共出现了俩次,场景覆盖春夏秋冬,都是戏团的学徒们插着腰站在波烟浩淼的湖水前吟唱道.我把它听成挽歌,对霸王的命运,对剧中人物的命运甚至对京剧的命运,或者又再是老北京的命运的挽歌.

      京剧盛于清末民初,很多名家名角儿都相继盛放于此.听戏的人入迷,而台上的人则为此付出太多.电影里教戏的老师傅道:"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小豆子他母亲带他去投奔戏团,班主嫌弃他是个六指,拒绝说是祖师爷不赏饭吃.他母亲毅然亲自用刀截断,而后在戏团里学艺受的苦有的好象渣滓洞里的酷刑,为练柔软度用砖石来那腿硬塞成一字,更别说什么倒立墙角,马扎,练声一类.还有"寒门顶水"的招儿.经理第一次去小豆子他们戏团挑戏,碰到小豆子见其"有点意思",就让他亮下嗓子.经理道:"男怕夜奔,女怕思凡",里面有一唱段的词儿:"小尼姑年芳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小豆子之前都会把后面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由此没少吃苦头,小石头见经理脸色不对,一把把他拉到椅子上,操起师傅的长烟枪,把铜嘴塞他嘴巴里......起身后悠然念到:“小尼姑年芳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由此,陈蝶衣的心理性别悄然转变,如后来袁四爷见他们演出的“霸王别姬”后,对陈蝶衣叹到:“他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但此情节并无控诉京剧旦角艺术对人性的变形塑造,这都是陈蝶衣的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在剧中重复出现,它只是传达在大的时代与行业背景下小人物的微小命运,如同苟蚁。戏班里的师傅可是顶天的,你犯了错打死你都不犯法。杨小楼与陈蝶衣成名后也要乖乖的趴在板凳上让老师抽屁股,而师傅过世,解散戏班时,陈蝶衣收的徒弟四儿在解放后,陈要用老规矩“寒门顶水”惩罚他,结果他把盆儿一扔就走了,陈蝶衣还着急的叫住他,简直就是俩天地。

      影片后面反映社会政治格局巨变的篇幅看的人辛酸。以前的京剧名角儿谢幕,满堂的女孩子含着热泪扔花扔红包,出门到了任何地方都人人尊敬道:陈老板,简直比今天的明星还大牌。后来国民党兵看戏还用电筒射着,好象舞台唱歌一样,已经毫无尊严,换到八路军来,都不知道唱给谁听?日本鬼子还懂得听到好处拍掌。可惜这就落到艺术是否分国界、道德的争辩了,德国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因为提希特勒拍摄几部电影,因为其艺术魅力的影响,导致德国青年情绪高涨,纷纷响应希特勒的所谓的优等民族的宣传口号,进一部导致德国的全民参战的情绪,至今还被道德谴责中。坦白说,她或许根本就没力量去改变二战,只是自己站错了方向。但对于艺术家来说,有的时候究竟艺术是中性的还是无色彩的,所谓:戏唱给懂的人听。那么,梅兰芳显然给了答案。

      在上世纪初期出现的那么多京剧名家们都逐渐的凋零在文革中,说不尽的荒唐事,道不尽的辛酸泪。章诒和的《往事并未如烟》《伶人往事》,回忆那些繁盛的京剧奇葩开放之时,也写尽落魄与折磨,可惜都被禁了。还有本徐慕云的《梨园外纪》与王元化的《清园谈戏录》倒可以追寻京剧的那些前尘旧梦。

      《霸王别姬》上映于1993年,到现在快15年了,当时的那些拍摄的四合院恐怕早就倒在轰隆的建造声里。王军的《城记〉里有张正阳门地区俯视的照片,拍照时间是1999年,大片的四合院按照元代规划的路线一排排的列着,充满韵律美。恐怕现在墙壁上都划着一个一个醒目的“拆”字。

      正如电影前半部,华贵与没落融合着,有种迟暮的厚重之美,一如那窄的胡同小径,院子里茂密的柿子树,如那街道上起伏的货郎人,耳边有拨榔鼓的声响,缓缓的隐退到历史深处,而后部急促,抑郁与愤怒交织,竟没了先前叙述的从容不迫。这座城市已经屹立了几百年,我们何必这么走的这么快呢?再慢点就好了。

      一阵风,留下千古绝唱。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9:52:0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11:40 , Processed in 0.0935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