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与“见”——城市色彩研究专家宋建明教授访谈 | | 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2009年第8期 | |
胡沂佳(A+C):有人认为色彩是感性的,表象的,是隶属于个人审美的范畴,您作为国内最早研究色彩的专家,能否先谈一下对于色彩的基本理解。
宋建明(以下简称S):色彩,本是自然现象,就像光线和空气一样,随处可见,可以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但是,色彩与人的意识和社会相关联,它便复杂起来。人们借色彩的特性或者赋予色彩某种特殊的含义来实现各种各样的目的。据说人接受的75%以上的信息都是靠眼睛传递的,这个过程,视觉信息是和中枢神经联动作用的。人的色彩感受,不仅是视觉的,更是大脑的。人是靠习惯和经验生活的。如果不是特别的提醒和告知,色盲的人是不知道自己色盲的。因为他们很习惯生活在黑白世界里的。这不是眼睛决定的,而是大脑决定的。
今天,我们所谓的色彩,从颜色科学的层面都称之“心理色彩”的,因为人感受外部色彩,是根据视觉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需求在调整,人的感官系统是智能的,而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客观地反映的。例如月光下看到的白纸反射率是低于阳光下的煤炭,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月光下的白纸看成煤炭,为什么?就是因为感官的智能性,它可以根据现场的条件进行调解,而不是根据物理参数,生理只是“看”,心理才是“见”。(附分析图:光物 眼 脑 = 心理颜色)
色彩表面上看是个人化的,是纯粹主观的。其实不然。实质上它受制于这个人的年龄、性格、性别、教育、阅历、经验、爱好和与之相关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受社会意识形态、经济与社会色彩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为人毕竟是社会人,就会有规律,有趋同性。作为都市人的你跟久居山区的农民的色彩判断肯定不一样,因为你已经被都市化了。你可能会觉得农民的色彩观显得乡气的,你会带着城市人优越感做出你的审美评价,这其实并不说明农民色彩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在评价都市色彩时也会有自己的态度,比如:太素净,太暧昧等等,这些都是都市人与山区人生活环境感受与教育背景使然的。因此,人的色彩观受到大量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呈现某种类型的趋同性。
色彩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和调控色彩的关系,采用颜色间色度(色相度、明度、艳度)的手段使形象与环境表达出应用色彩效果。就像绘画里面也讲究的色彩关系,所谓画面的色彩效果的准确,是要求画面中景物色彩关系与客观景物大的色彩关系的近似,而不追求每一个画面中的物象与实际物象颜色的一致。否则每一个颜色都与实物颜色相比准确的话,那么,画面的色彩关系就一定是一块大花布而非整体关系的准确性。因为人的眼睛是智能感知系统,会根据内心的需求进行解读的,所以从绝对意义上说:我们所看到的都应该是客观物象的假象,都是经过人们感知系统协调过的平衡状态。
其次,色彩艺术研究的范畴,包括:(1)色彩构成,研究色彩的表现力,通过形象的颜色间搭配和材质感的结合而实现特点色彩效果的规律;(2)绘画色彩,研究画面的真实性而展开的对自然界色彩关系的探究,通过写生描绘色彩的手段,而在画面实现客观世界中空间感、量感和质感塑造的规律;(3)色彩应用,关注衣、食、住、行、用、玩、赏、商等相关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色彩的观念与具体应用领域以及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发挥色彩在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的作用,建筑色彩问题就是其中被研究内容之一。色彩应用的高级阶段就必然要涉及到色彩规划和色彩营销方面的内容,它是理论建构与实践落到层面探究的问题,由此必然引发出对色彩社会学、色彩文化学、色彩文化史学、色彩文化比较观念的思考。这是一个观念探究的问题。所以,色彩学究其终极,必然要把你练就成为一个哲学家。
H:在现代城市竞争的营销策略中,城市色彩已成为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较之传统的城市色彩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慢慢自然积淀形成,那么现代的城市色彩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该如何定位?
S:现代的城市所进行的色彩规划,实际上是对城市色彩形象塑造意义的规划,属于城市美学研究与应用的专项规划范畴。
既然是美学属性的,就要对美学基本内涵进行探究。美学最重要的法则是什么?我想首先应该是倡导事物中各具特色,追求差异,避免雷同。这意味着:城市美学的价值必须凸显特色,城市间只有拉开此城市与彼城市的差异,才有可能产生美学的价值,否则,就不具有美学意义。至于,一座城市美学的价值的高低,则是第二层面的关注点,它应该是城市格局内部的多样统一,和而不同;而避免过分单调,或者过度杂乱。
时下对于城市色彩规划的理解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总以为城市色彩规划的工作者应该为城市景观给出一个什么颜色,更多的是要求我们给城市一个主色调。事实上,我们给不出这样的城市主色调,我们没有这样的本事。城市的主色调是历史形成的,我们做法是通过调研工作,按照学理和规律把那些与城市本色不相容的杂色去掉,把被这个地方能够接纳的新颜色保留下来,然后采用城市色彩规划的方法原理去推导出一个为这个城市大多数居民和专家能够接受的城市色彩愿景。
我们研究的主旨,是把城市发展看作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立足现今,向过去追索成因,关注现况成因,研究当前各种关于这个城市色彩发展的成果,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的脉络与进程,提出符合学理的、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色彩愿景。这个过程有一套规范的方法,经过调研、分析、去杂、整合、归纳、成型……,修正与定型,然后公示,听取民众的意见,以便决定是否可以执行。通过理性分析和发展策略去凸显这个城市的人文色彩特征,并且用现有的资源来证明这个城市合适的色彩发展方向。经过近十年的实践,这样的推演结果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我才会说:我们现在所建构的城市色彩学方法已经比较科学了。
城市色彩形成过程,是随时间推演而变化的:城市建筑色彩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已有建筑,另一是新建筑。已有建筑的色彩随时间必然不断的老化,而城市的发展,新建建筑不断地增加,这就意味着新色不断地添加。更新的建筑不断地使问世不久的建筑成为旧建筑,老建筑更加老化,这个变化在城市色彩中持续地演绎着。审视我国的城市,新建筑的诞生许多时候是在老建筑遗址上立身的,因此,从城市色彩的角度来观察,就有新色覆盖旧色的现象。从城市宏观的层面上看,城市色彩累积是不断变化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变化的快慢取决于城市发展的进程,当前的城市,无疑是属于高速发展期。各种风格的建筑裹挟着各自的色彩纷纷破土奠基,拔地而起,如果我们将最近几年每一天城市色彩景象集中起来高速播放,那种变化将会是惊人的。这之中不同风格建筑及其时代感不是想象中的一个时代被另一个时代替代着,呈线性发展的状态,而是呈现着新旧交杂生成的状态。过去的颜色,被视为城市的基础色状态,也称为“本色”,而新增的颜色则被视为“新色”。因而,城市色彩画面,就像套色丝网版画的印刷机,每一个时段就会有一个时代色彩的网板刮过,便会添置一些新色,便会覆盖一些旧有的颜色。有些新色出世,能够被基础色彩相容,便会形成新的本色状态,而那些不相容的颜色,则随着时代不久就会被剔除掉,或者被下一个时期的新色所覆盖,因此我们所说的城市色彩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一个城市色彩形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形态,但我国的城市化节奏太快了,使得城市3-5年就有一个明显变化周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