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莒 北 管 氏 来源:互联网
管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66位,属大姓之一。据《中华姓氏溯源》载,周文王有子名叔鲜,武王封之于管(今河南省郑州),称管叔,子孙以国为氏。望出平原(今属山东)。管氏自古至今名人辈出,春秋时期有管仲(?——前645年),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用之为卿,尊为仲父,富国强兵,致齐成霸。东汉有管宁(158——241年),字幼安,山东临朐人,魏文帝时为太中大夫,明帝时又征他为光禄勋,著有《姓氏论》。隋朝时有管崇,江南农民起义军领袖。管师仁(1045——1109年)北宋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熙宁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迁同知枢密院事。
后因历代战乱,管氏皆东居西迁,遍及全国,考究颇难。
据《重修莒志》载,莒北管氏,原籍胶东,宋时因避金乱,迁居江苏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于莒城北七十里的双凤山后,辟地结茅立村,村名双山后。
始迁祖三公失讳,子孙追谥曰“滨海公”。五世失讳,至六世分为八大支。长支迁居庞庄,再迁程家庄、上庄各村。二支、五支迁居大窑庄,再迁三庄、寨子庄。六支仍居双山后。七支迁居罗宅、石灰坡。八支迁居小窑村,再徙莲池寺、汀沟。三支、四支无嗣。宗祠在双山后村,支祠在小窑村、莲池寺村。
又据《管氏祖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管凤阳从今双山后村迁迎吉山北立村,取名迎吉村。后因立窑烧瓮,改名小窑(今属五莲县于里镇)。清光绪年间,管姓科举发迹,曾改称管家窑。解放后恢复村名小窑。是全镇第二大村。
据《莒县志》载,管氏迁来小窑后,勤俭持家,精心耕作,逐渐成为富裕大户,到传至管镇、管钿兄弟二人时更是力图发奋。为求取功名,以优厚的待遇请得名师,教授子女。管镇子廷献、廷鹗发奋读书,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廷鹗先中进士,1883(清光绪九年)廷献中进士第三(探花)。后廷献弟廷纲、其子象颐、侄象晋又先后中进士。“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成为莒地一直流传至今的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