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练笔现状剖析及规范探寻[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9 11:4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语文课堂练笔现状剖析及规范探寻

内容提要】课堂练笔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它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本文结合课堂练笔教学实际,剖析“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练笔规范,提出在“知能迁移”、“思维发散”、“情感喷薄”、“文本留白”处设练,以提高课堂练笔的实效。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优化策略

【由一次观摩活动想到----“该向课堂练笔要效率!”】
2007年10月1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其中杭州市陆红老师执教的《花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钟》的第一自然段写了许多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虽然内容相似,但作者对每种花的描写,对时间的表述在语言形式上却各不相同,这是一个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多样性与准确性的好机会。陆老师安排了一个匠心独具的练笔,把茉莉花、荷花等花呈现给学生,然后提示学生利用“词语盘点”中一些生动、新鲜的词汇来描写这些花又是怎样开放的,既给了学生一个范写的典范,又给了学生一次及时运用的机会:
1、盘点词语:时间写得好,开花写得好,其实课文中还有很多词写得很好。让我们合拢课本,在脑中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老师根据课文第一节内容,已经做成了一个花钟。花钟真美,可是有一些遗憾,知道什么遗憾吗?老师在课外查找了一下资料,你看!(出示图片和花名补充进去)
3、小练笔:让我们也来过把作家瘾,用上我们盘点的词语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的。
学生欣然提笔,运用好词写下了描写花开的不同句子。陆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然后再回归语言,在语言人文的融合中体验、品味、积累、运用,真是妙不可言!这种把语言学习与悟意入情融为一炉的练笔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练笔!然而反观当前的课堂练笔,往往未能有效发挥教材的优势,突出问题是课堂上出现了诸如不能实现语言有效迁移、虚情假意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笔者不禁想道:该向课堂练笔要效率!

【“失衡”之寻----课堂练笔为何不能有效起来?】
阅读课堂中的练笔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极为成功的宝贵教学经验,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越来越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上积极运用。但课堂练笔在实际操作中为何不能有效起来,它的失衡缘何而起?
现状一:凸显“工具性”,机械操作
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始终围绕工具性组织、展开,强调了对字词、语法、修辞、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的抽象分析,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课堂练笔”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使本应鲜活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有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时提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请你也在纸上写一句比喻句,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练笔兴趣全无,精神疲惫。这又如何写出真情实感,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状二:张扬“人文性”,越俎代疱
课改初期,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样板课”,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疱”,人文性受到空前重视,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说一说……语文课堂如盛装少出,粉墨登场,“繁华”的背后折射出急躁、肤浅、浮夸与作态。有位教师在执教《日月潭》时,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日月潭的各种资料,接着播放关于日月潭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大呼:“哇!日月潭真美啊!”最后教师就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日月潭的赞美,想写什么写什么,想画什么画什么……这种“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课堂练笔严重脱离文本,缺乏方法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起到什么作用?

                        
【“规范”之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阅读课堂上该怎样进行练笔?近两年来,笔者致力于课堂练笔教学规范的探究,通过反复摸索实践,有了点滴感悟与体会。我们不妨采菊“东篱”下---深挖文本,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在“工具”、“人文”间寻找平衡。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知能迁移时”、“思维发散处”、“情感喷薄点”及“文本留白处”等。
一.在“知能迁移时”练----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朱熹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抓住课文中的精妙词句、精彩段落、精巧篇章,在知能转换处设练,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一)体会精妙词句,学遣词造句
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单位。文本中有许多精美片段用了特殊句式,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句练笔。如教学《雪花》一文时,文中有个句子,“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柳絮在空中飞舞,像鹅毛飘落人间。”笔者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了雪花的美,感受了意境的美,接着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写,“你觉得这纷纷扬扬的雪花,还像    ,还像      。”有的学生写道:“纷纷扬扬的雪花,像白蝴蝶翻飞,像珍珠落地。”还有的写道:“纷纷扬扬的雪花,像落叶飘,像蝴蝶舞。” ……这样的练笔不光使知能转换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也升华了学生的感悟体验。
(二)感悟精彩段落,仿段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庐山的云雾景观。作者先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为总起句介绍云雾的特点,然后把处在不同位置的云雾的样子用打比方的手法描绘得非常具体、生动、优美。这种典型的先总后分的段落形式及打比方的描写手法是学生片段仿写最好的范例。结合本段的学习,笔者以宁波天一广场的喷泉为内容,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把喷泉的各种姿态写具体、写生动。学有样本,练有范例,学生笔下的喷泉也独具魅力:“天一广场的喷泉变幻莫测、形态万千,有的直冲云霄,像一根通天柱闪着银光,有的像哪吒脚下的风火轮向前滚去,还有的在半空散开,真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以课文经典段落为练笔的突破点,不光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更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三)体味精巧篇章,悟文章安排    
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教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根据《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浓碧》的诗句,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篇章进行练笔——《抒写心中的桂林》。
《浓碧》袁鹰(原文)
是谁将百里漓江,       船行在绿玻璃上,人影倒在绿玻璃下。
染成浓碧?          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      你下来吗?
铺下了片片芳草地,
轻软又柔和?
《我眼中的桂林》(学生习作)
是谁将奇峰罗列的山,        碧绿的山倒映在清清的漓江中,
变成连绵不断的屏障?       江底的小草们都在探起头,
是谁将桂林的山,          好像都和游客打招呼:要加入我们这浓
涂成色彩明丽的山水画?      碧的世界吗?
有了精品文的引路,学生写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仿效,又有创意,真正体会到练笔之快乐。
二.在“思维发散处”练----因势利导,开拓思路  
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之处,思维发散之处,教师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开拓思路。继而进行练笔实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
(一)寓写于认知冲突处
语文课例大多是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教师应积极营造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于认知冲突处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一次在西湖之秋小语会上,钱锋老师执教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听课者无不潸然泪下。杨明明老师评价的时候让人记忆最深的就是“我们是含着泪听完这节课的”。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笔者以为钱老师于认知冲突时所设的课堂练笔有着重要的作用。《秋天的怀念》多次写到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可失去双腿的我一次次拒绝了母亲,终于有一次我答应了母亲。钱老师隐去故事的结尾让学生放飞想象,动笔写写。许多学生勾画了一幅春天美丽的景色,在菊花飘香中,母亲推着我缓缓行进,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有一个学生写到:母亲因为劳累病到了,在开满菊花的日子里,她却无法实现她的心愿。钱老师评价:你写得和原文有点接近。而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原文,在音乐声中深情地读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看着三轮车远去,我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伟大的母爱啊!学生们哭了,听课的老师哭了。大部分学生在写的时候,都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母亲完成心愿,带儿子去看菊花,然而……正是这种认识冲突,让大家流着泪听完这节课,久久难以忘怀。
二)寓写于角色置换处
移情,从文艺审美的角度看是情感移植,是主客体在审美观照中的双向建构,是主体对事物中充满生命力的因素的情感投射,其含义与同情、通情、入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阅读中的移情,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设身处在描写对象的境地,体会感受他们的感觉、思想、情感,同时,自己和对象发生同情和共鸣,在此处进行练笔实践,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自然之道》教学片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或者是向导,回头去找一找,当时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用“我们(我)真是愚不可及啊!”为开头,发表你的感受。(生练笔后交流)
生1: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向导是生物学家,自然知道怎样处理合适,他都说这是“自然之道”不用去管了,我们却不信他,还无理取闹,甚至批评他是“见死不救”,真是太无知,太自作聪明了!
生2: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压根就不知道那只幼龟是探路的“侦察员”,强迫向导帮助它入了海,结果让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无端地牺牲了一大批幼龟,我们是隐形杀手!
生3:我真是愚不可及啊!身为生物学家,明明内心并不情愿把幼龟抱向大海,可是偏偏又鬼使神差,违心地就把幼龟引向大海,幼龟的这场悲剧,我是十足的罪魁祸首啊!
生4:我真是愚不可及啊!他们一恳求我要想办法,批评我见死不救,我就顶不住了,就迁就他们了,完全丧失了科学家“捍卫真理”的基本品格,实在有愧于“生物学家”这个称号啊!
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神思飞扬,浮想联翩。鲜活的思想融进了童真、童趣,抒写着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放飞着自己的灵性。这样的练笔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受得更加丰满,更具有立体感,也使学生积蓄的情感获得宣泻。
三.在“情感喷薄点”练----顺势延伸,情动辞发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表达是一种需要,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练笔也就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而然的需要了。在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学生潜心阅读感悟,当情感达到了制高点,此时设计课堂练笔,胸中喷礴的情感就会流淌笔尖。
(一)推敲词语,激活形象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便可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时,抓住词语“成千上万”问:都有哪些人登上了长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参观者?请展开想象,动笔写写。有学生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记者,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跟着爸爸妈妈登上了长城……还有学生写一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坐着缆车,登上了长城……正是抓住了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成千上万”这个词,通过想象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止的、凝固的“成千上万”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伴随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
(二)描述画面,展现形象
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但却能够点燃人们心中想象的火炬,语言感受能力强的人往往一读到文字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获得情感的体验。阅读教学要一方面利用学生的这种随意的再现想象,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强化这种想象,只有语言化成画面,学生才能感受到语言的具体、形象、生动,才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触摸春天》一文中盲童安静因为爱花而奇迹般地“拢住了”一只蝴蝶,又张开手指放了蝴蝶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安静的美好心灵,引起了对生命的思考。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描述想象的画面,展现形象:“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          ;她仿佛望到了          ;她仿佛望到了          ”。
生1:她仿佛望到了蝴蝶飞走的样子,她仿佛望到了青山绿水,她仿佛望到了她心中的大自然。
生2:她仿佛望到了她的好朋友花儿,她仿佛望到了翩翩起舞的蝴蝶,她仿佛望到了大自然中的所有美景。
生3:她仿佛望到了那只蝴蝶,她仿佛望到了自己的生活,她仿佛望到了自己的未来。
写得多好啊,写得多美啊,这样的对应画面的想象描述,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这课堂上的目标已经达成了,而且已经内化为了孩子自己内在的东西,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生命理解诠释了这份对课文的感悟。
(三)延伸结尾,丰满形象
文本的结尾处往往是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教师要点拨到位,捕捉情感的蓄积点,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化与理解,又使学生有话可写,丰满形象。
《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教师在学生情感的高潮处精心设计的小练笔让人久久难以忘记。学生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心脏跳动”三个事例中初步感悟了作者杏林子光彩而又充满韧性的生命力。教师又引入杏林子的相关资料,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情感体验“更上一层楼”,此时,教师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情动致心动,心动致笔动,学生都按捺不住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地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无论命运多么对不住你,你都要善待它。命运其实是个调皮的娃娃,看到你的一路顺风难免会有点眼红,绞尽脑汁刁难你,看到你的投降,它会欣喜若狂。我们绝不能让它得逞,用我们的智慧与不屈与它对弈一生,让它知难而退。”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此时学生的情感表达之火、认识倾吐之水已被点燃、被激活,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无疑,此处的小练笔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四.在“文本留白处”练----超越文本,激活潜能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篇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各种空白。这些空白处正是课堂练笔的契机,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
(一)填补“情节留白”,让体验鲜活起来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节”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情节进行填补,学生的体验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鲜活起来。《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此时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有学生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高兴地玩耍着。”有学生写:“河流和水井里灌满了水,人们纷纷跑到河边,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小姑娘的爱心给村里的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大家拥着小姑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小练笔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放飞了纯真的童心,抒写出他们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
(二)揣摩“意义留白”,让感悟深刻起来
再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也往往会有许多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学生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否则就会不明确语言的含义,更别说感受语言的情感了。这种创造性想象更多地受到学生的心理、思想、感情、知识、经验、个性等的影响,因而也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学生能基本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教师就利用诗歌的情感空白,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感受诗句深远的意境和诗人深深的别情。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1: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生2: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3: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
生4:扬州城里还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生5: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
学生的练笔,神思飞扬,浮想联翩。这样的练笔不仅是一次习作实践,更是对文本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而这种更进的深入可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某种“顿悟”,升华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大河不拒涓流”,作为阅读课堂上的练笔训练,不管是只言片语,一点体会,一丝灵光,都是一次积累的过程,让心声有了呐喊的出口,让文字有了徜徉的舞台。只有牢记课堂练笔的规范,善于挖掘文本,采菊“东篱”下,才能让课堂练笔真正从“失衡”走向“有效”,才能真正邂逅“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 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6.
[3] 《新课程标准解读》
[4]《习作教学期待加强》胡富强

(本文获得浙江省200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3:31 , Processed in 0.1330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