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画写结合”的初步探索研究[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9 11:4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文并茂  相得益彰
——小学低年级学生“画写结合”的初步探索研究
【摘要】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丰富学生的写话内容,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涂涂画画的特点,把画画和写话结合在一起,进行“画写结合”这一形式的训练,充分挖掘画写内容,不断丰富画写形式,巧用评价艺术,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关键词】 画写结合   画写内容   画写形式   图文并茂
作文难!难作文!!!提起作文,学生烦心,家长忧心,老师更是揪心。作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现状如此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生活单调贫乏,无内容可写;二是缺乏兴趣,没有写作的欲望。学生写作难成了一直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激发写作灵感的平台?这一直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图文并茂的画报之类尤为喜欢。这些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对以涂涂、画画、贴贴为主的美术课、手工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看,他们有空就画,墙上、地上涂画着各种符号或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字。他们画得那么专注,看到自己的“作品”是那么兴奋,尽管有的时候这些作品真的是“惨不忍睹”,可他们还是高兴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画的是什么,想象着它们在干什么。有时几个简单的图案就是“一幅画”,里面竟有无穷新奇的故事呢!
我们曾经在一年级学生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每班有75%到80%的学生表示最喜欢美术课。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画画,又这么津津乐道,能否把画画和写话结合起来,让他们边画边写,写下自己画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想象,写下自己的心情呢?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画画和写话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1、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十九世纪法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低年级学生只要听说让他们玩游戏,心理就会立即处于兴奋状态,而画画就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他们最爱信手涂鸦,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这几乎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画得像也罢,不像也罢,都是儿童内心世界的表现,都让他们感到快乐。我们知道,低年级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学生年龄越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越短。而“画写结合”把绘画和写话结合在一起,从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让学生在类似于游戏的过程中涂涂画画,说说写写,使其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画写结合符合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我们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儿童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3、画写结合,符合现代建构主义的迁移观点。建构主义的迁移观认为,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性的学习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画写结合以阅读文本为基点,把文本内容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表示出来,创设出儿童所特有的梦幻般的童话世界,然后在此基础上说说写写。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并重组文本,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由此实现了学习的迁移,促进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的提高。
4、绘画创作与写作过程具有共性。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两者之间有着许多共性。首先,儿童画与作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呢?其次,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心灵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作文时,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表达,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在低年级学生中实施了低年级学生“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力图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科学地、有步聚地开展写话训练。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写话兴趣高涨,写话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下面就来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二、“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充分挖掘画写内容,积累画写资源
要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找好切入点,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画中有话,画写交融。我们主要从学生学习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两方面来挖掘画写内容,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内容可写。
1、让“画写”走进文本,超越文本
人教版新教材内容形象生动,充满童趣,又富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摘录、仿写、续写、创编,并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理解,配以相应的图画。
(1)备好《采蜜本》,摘录优美词句。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的协调发展。低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重点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读读、摘摘、记记的良好习惯,我们给每位一年级学生准备了一本《采蜜本》,让学生把从文章中读到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并配上相应的图案。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不断积累学生的语言。如摘录有关数字的成语,就可以用彩笔在旁边画些有趣的美术体数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摘录的词句越来越多,画得也越来越好,不知不觉之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2)准备《小画本》,记录习作历程。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说话写话的能力,绘画技巧也有所提高。我们不再满足于摘摘抄抄,而是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小画本》,进行专门训练。从一开始的剪贴画,到看图写话,再到片段练习和真情写作,都一一记录在小画本上,并配上精美的图案。如(左图)学生到马鞍池公园春游后,老师要求在小画本上画画公园景色,写写游览经过。学生们兴趣盎然,蓝天白云、红花绿草,还有背着包去郊游的孩子,都跃然纸上;郊游时的愉快心情,看到的美丽景色,小伙伴玩耍嬉戏的情景变成了文字,相映成趣。互相交流欣赏时,个个高兴得难以形容。
(3)编写《一课一练》,进行小练笔训练。课文是我们学习的范例。有的文章段落优美生动,值得我们仿写;有的文章中间留有空白,值得我们续写或创编;更多的是让我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感。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写下来,再简单地配以相应的图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此,我们还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编写了《一课一练》,每册一本(16册共六本),以方便学生进行画写练习。如学了《恐龙的灭绝》一文,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画画自己喜欢的恐龙(见右图);在学了《坐井观天》一文后,让学生展开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些什么?它心里又会怎么想?请在《一课一练》上画一画,写一写。孩子们的画异彩纷呈,简单却又富有童趣,还能用几句话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写得流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的这些做法,都是基于文本,却又超越了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把看到的文字符号转化成表象,再通过想象、创编,进行画面重组,最后用画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说说写写,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让“画写”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化,作为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已经渗透到课程改革实践之中。我们非常重视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悉心开采,寻找适合学生的画写素材,让画写的内容变得丰富、真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事实上,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画画写写。
1)观察生活,摄取画写素材有意观察,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取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生活每天都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悲喜剧。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家乡的变化,留心周围环境的保护情况;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月星辰;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神态语言,同学之间友爱帮助……通过观察,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参与活动,丰富画写材料。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运动会、安全周、英语节、读书活动、艺术节等等。我们还有目的有组织地设计开展了一些思想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如“寻找春天的脚步”、“自编连环画”、“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主题队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充分动口、动脑、动手,把一系列内容用生动的书画语言写下来,写成几句通顺、连贯的话。此外,我们还教会学生通过看图书、剪报、摄影、上网等途径收集图片;每星期抽一节课集体欣赏、观察收集的图片,请小朋友上台朗读自己写的优秀日记、优秀小作文。这些活动新奇有趣,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画写材料。
3)体验生活,积累画写情感。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里的积累不仅包括语言词汇积累和表达方式的积累,也包括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积累。为积累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以实践为载体,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考察周边生态环境变化,从而懂得环保……这些实践活动,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感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积累了学生的画写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全方位地采撷生活中的素材,才能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丰富画写形式,激发画写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画写热情呢?我们认为除了挖掘画写内容引起兴趣外,还必须丰富画写的形式,让学生感到画写训练新颖有趣,从而做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
1、摘摘画画。即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并把其中的好词佳句摘录到《采蜜本》上。如学习了第二册语文第一个专题“找春天”,我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发现春天,指导学生读读描写春天的美文,并在小画册上摘录下好词佳句,再画上相应的景色,如柳树、小草、桃花等。
这样“画中有文,文中有画”,在读读、划划、摘摘、画画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扩大了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想象添(贴)画编故事。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图形,如出示两个圆圈,让学生把它画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添上几笔,变成另外的东西,然后编成一个小故事;或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搜集来的小图片经过组合,再加工粘贴成一幅画,然后进行想象创编故事,或者写写自己添画贴画的过程。
添(贴)画展示的是一个静态情景,而习作练笔就要赋予它们生命,展开合理的想象,创编故事情节,把静态引向动态过程,让画面活动起来。孩子们喜欢童话,有时只是简单地贴上一只蝴蝶,几只小蚂蚁,再画上几簇小草小花点缀一下,学生们就可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了。
3、画生活,写日记。孩子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想象记下来,再用简笔画画下一个个场景。如同学们放风筝,做游戏;自己得到表扬或受到批评等。可以非常简单,甚至可以是一个笑脸或哭脸来代表自己的心情,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当时的情形,是否会很有意思呢?
4、做贺卡,写祝愿词。春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国庆节,一年中有那么多节日需要大家共同庆贺,互赠贺卡。一张自己制作的贺卡,再写上自己真诚的祝愿,当然是与众不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并把自己亲手做的贺卡送给亲朋好友,从而收获友情、亲情,更好地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5、给小制作写解说。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动手做手工,教他们制作笔筒、书签、塑料瓶娃娃等,然后在自己的作品上配上解说词,或者是把它编成故事,那简直是太奇妙了。
6、学出手抄报,关注社会。手抄报容量相对较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设计,绘制报头版面,自己查找有关资料,写稿、绘画,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因为难度较大,可允许学生多人合作完成。教师可让学生收集某一指定专题的资料,让学生尝试出手抄报。如学习“保护环境”这个专题后,我让学生去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找找有关资料,再出一张手抄报。孩子们做得非常认真。虽然有的手抄报不太美观,但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大家都参与了这个过程,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
7、创写文本,自编插图。即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结合我们自编的《一课一练》对课文进行仿写创编,并自编插图。如在学习了《农业的变化真大》一文后,让学生们想象未来的水果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说说、画画、写写;学习了《泉水》一文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几段话。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画写的形式还有很多,如看图编故事、做游戏画场景等,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不断丰富画写形式,创设适当的画写时机,就能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三)重视学科整合,开辟画写渠道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线索,但各个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把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使之互相渗透,就能汇聚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画写活动。我们可以从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去悉心开采,寻找适合学生的画写素材,让画写内容变得丰富起来。美术课上的作画过程,体育活动中的快乐体验,电脑网络上的全新感受,都可以成为学生鲜活的画写材料。其中美术课无疑是与画写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像贴树叶画、剪窗花、做手工,学生们玩玩画画写写,真是其乐无穷。如在美术课《节节虫的制作》中,老师教孩子们动手制作节节虫,并把它画下来。然后在写话课上引导学生说说制作的过程,向大家介绍画的内容,并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见图):
                        “小懒虫,快起床!”
清晨,节节虫宝宝还在呼呼地睡懒觉,节节虫妈妈拍拍宝宝的屁股说:“我的小懒虫,快快起床,太阳都晒屁股了!”宝宝伸伸懒腰,撒娇地说:“好妈妈,让你的宝贝再睡一会儿吧!”妈妈说:“不行,不行!快起床去练爬行。”说着,妈妈就把节节虫宝宝拖出了被窝,一起来到屋前的平地上“嘿哟嘿哟”地练习起来。


节节虫的制作
    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制作节节虫。我先把粉红色的卡纸卷成空心的圆柱,又把黄色的卡纸剪成梅花状,再用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节节虫的身体。接着,做它的头部。我先用剪刀在白色的卡纸上剪下一个大圆当它的脸,并贴上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和圆嘴巴。我又给它做了触角和辫子。你瞧,它的辫子上还有一对漂亮的蝴蝶结呢!最后,我把绿色的卡纸剪成许多长条贴在身子的两旁当作脚,再贴上尾巴。哈哈,我的节节虫终于做好了!

孩子们一边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一边讲着自己编的故事或制作意图,那高兴劲儿真是没法形容。这样在说说、做做、玩玩、写写中丰富了想象,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巧用评价艺术,保持画写热情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应充分肯定长处,善意指出问题,让学生更多更快地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和自信感,不断强化学生画写的动机愿望,变兴趣为乐趣,从而使外部动力迅速化为内部动力。当然,评价时还得讲究艺术,巧妙运用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表扬鼓励,激发兴趣
人人需要表扬鼓励,如同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的确,表扬和鼓励能让人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地继续做自己的事。
我们的画写训练有别于其它的作文练习,它面向的是低段学生。对学生的作品不必过分追求美观,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孩子,他们画的画可能就是“涂鸦”,他们写的话甚至根本不通顺。教师应摆脱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摆脱以教师好恶为标准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体谅、宽容他们,切忌拔高要求,过多批评,从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加以真诚的表扬鼓励,才能激发学生画写的兴趣,保持学生的画写热情。
1)评语激励。拿出自己的作品后,每个学生总是热切地期待着尽快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赏。教师应在学生期待期内及时作出反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真诚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把快乐和希望带给他们。如“你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能够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你真会想象,一看你的作品就让人觉得新鲜、有趣!”这些简单的话语,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像天使的声音,能让他们更加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标记激励。给学生的优秀作品画朵小红花,印个笑脸,圈出其中的优美词句,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画写的热情,并将热情保鲜,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3)展示激励。在教室或校园创设一个展示台,把优秀作品(如《小画本》、《一课一练》等)展示给大家看,既给了学生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又是一种很好激励手段。被选中的学生会觉得这是无上的光荣。当然,要注意展示的面要广一些,让大家都能机会展示自己。
4)表彰激励。把学生的作品搜集起来,编辑成册,或传到班级主页上让大家欣赏;适时向校刊、报刊投稿,向家长颁发喜报;定期开展画写比赛,以赛促写,形成人人爱画,人人爱写的良好氛围。
2、多元评价,尊重个性表达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新大纲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在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承认学生个别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1)张扬个性,激活思维。“人才的价值在于创造,独创性是最美丽的花朵。”我们应尊重学生,鼓励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尊重差异,分层指导。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不同,其绘画、说话和写话的能力也就存在着差别。如果在班级内统一指导,统一要求,会造成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了”。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优生可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后,让他们主动动笔创作;对于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可由扶到放,提供范例,让他们仿写。这样分层指导,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促使人人有所提高。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画写结合”这一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画自己想画的画,写自己想说的话。没有那么多的束缚,没有那么多的要求,有的是欢笑,有的是赞赏。他们一起合作交流,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不知不觉间,绘画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懂得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作就是真情表达。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发展。那一幅幅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作品,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写话平台,同时也为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系统的作文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论》江平、朱松生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8月;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吴立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5、《多角度作文训练》严雪华、张化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
6、《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7、《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本文获得浙江省2007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4:59 , Processed in 0.0727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