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8 10:4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0]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size=+0].———“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
2005-3-3  .唐永进
     2004年5月9~14日,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南、四川、山西、陕西、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60余名社科联、社科院和有关高等院校、党校的专家学者欢聚山东,参加由山东省社科联主办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近40篇。与会者围绕“繁荣发展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取得了积极成果。现将会议交流、研讨的有关问题,择其要者,综述如下: 
     一、关于地域文化的涵义及研究地域文化的意义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三秦文化、湖湘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三晋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而“地域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至今学术理论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会者认为,欲研究“地域文化”,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界定。有学者提出,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与会者认为,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探求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研究中,急待深化的热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地域文化研究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地高层领导、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许多地方搭地域文化之台,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者强调,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不是争“你短我长”、“我早你晚”、“我高你低”,而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壮大,深入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符合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既是哲学社会科学为现实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二、关于齐鲁文化
    与会者多认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齐鲁文化堪称内涵丰厚、影响深广的一种地域文化,它在传承过程中,逐渐与封建社会主流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自汉代以后,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主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专家对此做了分析齐鲁文化,尤其是鲁文化,在伦理道德领域占有明显的优势,它客观上满足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宗法社会的需要,因而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倡扬,产生了其他地域文化无以伦比的影响。与会学者指出,鲁文化的突出特点是正统性、传承性、稳固性和辐射性。鲁文化的积极作用体现在1)讲究礼义廉耻;(2)追求完美人格;(3)提倡忠诚爱国;(4)推崇勇敢务实……鲁文化的负面作用表现为1)官本位意识浓厚;(2)商业意识淡薄(3)契约观念缺乏。
    不少学者认为,与鲁文化总体上呈现出的封闭性相反,齐文化表现出开放性的特色;有专家进而指出,齐文化的这种开放性的成因,在于齐国沿海的地理环境和经商的传统以及统治者务实的作风;有学者认为,齐文化的特色不仅在于其开放性,而且体现于它的务实性;有专家则认为,齐文化的特色首先在于它的务实性,其次才是开放性,齐国重工商,讲实惠,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少思想禁锢,少权力干预,政策非常开明。有的学者将齐文化的特色概括为三个方面:崇物利、卑义礼;尚变革、恶守常;重兼容、轻一统。一些与会者强调,齐鲁文化既是中华文化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又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齐鲁文化涵容着丰厚的内容,包括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墨家文化、纵横家文化,但最为璀璨夺目,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与儒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双向互动———一方面,鲁文化决定着儒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和特点,齐鲁文化的分化、碰撞、交流与整合制约着儒学的演变历程和历史面貌;另一方面,儒学作为齐鲁文化的核心,对齐鲁文化起着引导和塑造作用,推动齐鲁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三、关于三秦文化
    《史记》记载,公元前206年,项羽统率各路诸侯西入关中灭秦。随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将函谷关以西,秦岭以北的原秦国疆土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由于这三位诸侯王都是秦降将,故人们称他们为三秦王。与之相应地,这与会者认为,今天简单地以“三秦”来代表陕西,或以陕西的地域来局限“三秦”的文化似乎已不太合适。但多数与会者通过研讨后认为,从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虑,似可沿用“三秦”作为陕西的代称。一些与会者指出,三秦区域内的地域文化生态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与外部周边地区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这一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人文背景及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这样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产生出具有一致性的三秦文化,并不是偶然的。有的专家具体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不太适合农业发展,早先分布着大片的天然草场,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一向为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的地区,即使是在长期纳入中原王朝控制的区域,也不过是发展成半农半牧的地区。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而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既是三秦大地上最丰饶的地区,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周人迁岐之后就逐渐发展起了农业。秦汉时期,先后修建了郑国渠、漕渠、龙首渠等,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逐步稳定了关中的农业发展基础。三秦的这两三个诸侯国之地称为“三秦”,沿袭下来,“三秦”也就成为了陕西的代称。有的个区域虽然自然条件有一定差异,但生产方式、文化传统都比较相似。有的学者将三秦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这个概括主要体现的是在三秦文化传统中持续发挥作用的基本精神———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与人为善的宽厚待人精神兼收并蓄的接纳宽容精神。有的专家则指出,北宋以前三秦地区一直是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地区之一,民风以耿直、尚武著称。北宋以后,三秦地区不再是封建王朝经营的重点,同时也失去了交通中心的地位使得原本在地域环境上就比较封闭的三秦地区更加封闭逐渐造就了三秦地区既朴实本分、安于现状,又逆来顺受、恪守祖训的相辅相成的地域文化。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民,他们安于贫穷与落后,生活十分简朴。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以前三秦文化的主流是保守落后,抱残守缺,不思变革。
    四、关于蜀文化
    从会议交流的情况看,与会者多认同“蜀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但对何谓“蜀文化”,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蜀文化专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有专家认为,“蜀文化专指今天四川省内除巴文化外的所有文化”;有的学者提出,“蜀文化是四川行政区域内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四川茂县营盘山古文化遗址的发掘,继新津宝墩、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考古发现之后,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与途径、地区和时间一直是学术理论界争议较多的问题,此次研讨达成共识的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不是仅从一点逐步传播开,而是如“满天星斗”,由众多文化起源多元复合、有机互动、共同构成)。有的与会者指出,作为中国文化源头之一和有机组成部分的蜀文化,具有如下特征1)历史悠久,灿烂辉煌;(2)兼容并包,渴求开放;(3)追求和谐,讲究休闲;(4)传承文明,积淀丰厚。有的专家则强调,蜀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多元性、多重性和延伸性。有的与会者认为,蜀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有机组成部分当是:土著文化的生长;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周边文化的渗透。
    五、关于湖湘文化来自湖南的专家指出,湖湘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一种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传承至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造就了湖湘文化的突出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广泛接触交融的开放性。有学者认为,哲学思想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以周敦颐、胡宏、王船山为代表的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思想引领湖湘文化,充满了二重性和辩证法,其鲜明特征是激越而又有序,笃实而又灵动,浪漫而又实际。湖湘文化可资继承和发扬的正面因素有1)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3)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4)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湖湘文化的负面因素主要表现在1)重军政而轻经济;(2)主静去欲、无为而治,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3)保守与激进并存,易走极端;(4)闭塞保守、不利于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
    六、关于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些与会者说,当今中国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文化的竞争;今日之中华大地,区域文化与市场经济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依托,我们已经找不到没有文化标志的产品,找不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也找不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理论与实践均表明,特定区域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吸引人的地域文化,就会在竞争中落伍。山东的淄博、曲阜,陕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等地,人文荟萃、名胜云集,地域文化丰厚,吸引国内外众多人士前去旅游观光,带动了上述地区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连锁反应,促使当地第一、第二产业长足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地域文化等产业的开发是地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趋势,大量的劳动和资本应该流入文化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活动中。地域文化产业产值在地域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会专家学者经过研讨达成共识:在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世纪,各地区在思考、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地域文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把地域文化发展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配合,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底蕴与储备显得至关重要。有学者强调,我们今天研究地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此,一是要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二是在城市建设中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三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各地都利用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地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不够。一些地方传承至今的文化景观未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整体效应不佳;多数地方缺乏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道路、公园、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地域文化氛围。(2)知识性与参与性结合不够。许多地方传承至今的地域文化景观多数为静态的陈列和展览,少有现代化的设施和互动型的项目,慕名而来的游客很难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地域文化,这无疑大大缩短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同时弱化了地域文化与游客沟通、寓教于乐的功能。(3)有形的地域文化与无形的地域文化结合不够。前者指以实物存在的、比较具体的遗迹或遗物,后者是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比较抽象、相对模糊的东西。许多地方在发展地域文化旅游时,片面重视有形的地域文化,而对无形的地域文化重视不够。与会者通过研讨认为,当前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和发展地域文化研究,必须坚持二条原则:首先,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其次,坚持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创新。创新的理论思维,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灵魂,也是地域文化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惟有站在时代高度,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拓展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才能把地域文化研究推上新的水平。
   来源:.天府新论2004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3:26 , Processed in 0.0699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