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友诗文 怀念母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9 22:5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友诗文 怀念母校
永嘉县碧莲中学   2008-12-05  作者:潘旭跃

那难忘的学校里
现在想起那初中的年代,母校给我启蒙的地方。
(作者——第三届初中毕业生麻寿欣,1961届初中校友,1964年应征入伍,团级干部,在部队多次立功,《浙江日报》、《人民前线报》刊登过他的事迹,现已退休在杭州。)

难忘的学生集体食堂。那时,正是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飘飘,全国上下办钢铁,赶英超美,实现共产党主义美好社会,凯歌阵阵……一到开饭时,学校食堂也是一片喧闹。老师、同学先在那操场上依班排好队,由值日老师带队讲话,然后依次奔向厨房,去端蒸笼里蒸好的地瓜、米饭 、稀饭等。有序地去大饭厅,以编好的桌站立吃着。那时虽然红旗飘飘,可三年的自然灾害出现,生活极其艰难,就说吃的菜,学生全自带,家庭稍好一点的有点油味,毛豆炒菜干。那些差的,带些地瓜叶子干 、毛芋叶干 ,甚至有带炒熟的食盐和米糠。但是,大家还从教室去操场,到食堂,坚持度过了求取知识的初中三年。

难忘石门垟那座砖瓦窑。石门垟,我当兵后一直没去过了。现在肯定变得很美了。那时为建永嘉第九中学。在国家投入教育资金极少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校舍,建了那座大家难忘的石门垟砖瓦窑。每周从星期一开始,依班轮流去挖土,打砖头,去东坑里和其他地方砍柴烧砖,又把砖一块块挑到碧莲上村建校舍。去石门垟可有几里路,来去要二渡水,冬天光着脚渡水、踩砖泥、打砖头、挑砖块,那冰凉刺骨很难说清楚,可老师、同学还是干劲十足,用双手硬把位于上村村里的那座学校宿舍楼盖了起来。

难忘二次秋收。人民公社生产讲协作,一到秋天秋收时,全校师生就得投入秋收生产劳动。一次是全校被派到茗岙上村、中村、下村;一次去四乡人民公社的底岙村。当时村里的青壮年去大办钢铁、上山砍树烧炭或洗铁沙、小土炉炼铁,所以我们学生就成为秋收的大军。秋收不那么容易呀!在这高山盆地处,秋风阵阵,割稻、打稻、挑谷去晒场,有时雾水,有时地上盖满了白霜。光着脚那冰凉的水稻田里。脚冻肿了,肩膀痛了,手也裂了。去秋收也像部队那样带被子、席子、碗、筷子 ,整队行军,翻山越岭,住楼角,睡楼板。夜深时,风呼呼响,鸟虫吱吱鸣叫。可怕又不敢响。可大家还是热火朝天。秋收回校后,老师让学生写体会,我回忆当时写了一首打油诗:
学习红军两万五,踩着泥霜搞秋收。
英雄志高不怕难,丰收喜悦笑中流。
这首诗在秋收总结大会上,被当时的校党支部书记不指名地向大家读了一遍。

难忘学校对面的实验田。初中三年,我们是在半工半读中度过,校对面的实验田在老学校对面的落坑垟,临江十多亩地,是各班级种植作物的试验基地。此地现在已成碧莲中学的新校区了。种实验田很有趣也很新鲜。按年级与班级分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分到小组。我和几个同学试验水稻芽子与玉米胚嫁接。先将选好谷种子 、玉米种子同时下水浸泡,发芽后先把玉米胚芽挖去,将谷种芽切去一半谷子,再将谷种芽接入玉米胚孔里,再插入潮湿泥土里,一定时间后,稻芽往上长,玉米根从地下伸了,再种入小块的水四里。每天早上或下午,我们几人都去看一看。真的,那嫁接的玉米稻,稻秆粗壮,谷头长,谷粒特别大,觉得很稀奇,土办法也能结果。通过这件事,我感悟到:一个人能学些科学知识,哪怕只一技之长,英雄都有用武之地。

难忘那养猪和放羊。说起来学生养猪放羊不成体统,其实也见怪。学校养了约有二三十只羊、二三只猪。猪圈和羊栏就建在那座祠堂学生宿舍的西头墙边空院里。我和几位年小的同学要求放羊,几位女同学争着要喂猪。放羊——我们的本行。不上学,就得在家放牛放羊,所以放羊我们喜欢。轮到放羊那天,我们就将羊全赶到龙头山上,让羊自由享受大自然给它们的美食。我们放羊的人,就坐在山路石头上谈天说地,望着那清清溪水缓缓流淌,望着学校和医院,望着健康路边一棵棵高大的苦槠树,望着从龙头山上粗壮树丛间隙里透过的阳光,听着那只挂在学校旁悦耳的下课钟声……到时了,将羊一只不少地赶回它们住的地方。
与我一道放羊的是李庆仁,他爱自然。后来他上了高中,大学上的是舟山水产学院,现在温州环保局工作,当了领导。另一个就是徐学静,他的名学取得好。“学静”,真聪明,自修课他就看连环画,古的东西脑子里装的很多,放羊的时候给我人讲《封神榜》和《西游记》的故事,太敬佩他了,他考上了高中,后又上了江西冶金大学,当了永嘉县人民检察院副院长。有知识就是好呀!可我爱放羊,回农村,去爱我放过的那只大水牛。

难忘我这一班的同学。第三届毕业生,应当说有两个班,即甲、乙两个班。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公社需要,到了初二下学期就结束了,就掉了乙班,年龄稍大些的同学,有的就去县培训,当小学老师,当大队会计,做商业工作等。这些人大多不错,出了很多成果。留下大约有五十来位同学,大家相亲相爱,真是互帮互学。初中毕业后,考上高中的不多。考高中,我们是去永临中学考的,记得是自己带干粮或粮食去,非常艰苦。记得上高中的有章时趋、徐宣静、郑吾最、李庆仁、陈银柳 、陈胜连、钱师岩、林希远等,这里章时趋小个子读书最好,他上了名牌大学,所以现在知识渊博,有成就和地位。一个就是钱师岩,他与我初中三年,同桌三年,我刻给他的私章还保存着。如果他家经济条件许可,高中就能读了,也会上大学,是大有前途的,他像列宁,我们叫他“万希里”。后来他与我们几位同学同年当兵了。当兵除我俩外,还有陈胜连、陈益清、李久平、胡法正、陈清新等。陈胜连、李久平如果不是身体问题,在部队会大有作为的。初中三年,为我们后来的人生征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难忘我的老师。当时老师来自各地,有温州、乐清、瓯海的,还有福建的、碧莲山区的,老师们当时都还年轻,都分配来学校的。他们许多是单身,生活极其单调艰苦,可他们对教书这个行当,个个热心、尽责。对学生极其热情,真是和蔼可亲,从校长、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班主任到任课老师,一碰到同学就互相问话,老师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特别是潘佐芳老师,当兵后我在清水埠一位朋友家见过他,他一直是我们初一到初三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他是从碧莲中心小学调到九中任教的,教语文真有一套。普通话说的很清楚,声音又宏亮,又风趣,字写得又端正,从不去骂学生,他教的语文这门课,每次全县统考,大家的成绩都不错,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讲卫生,衣着端正,按现在的话说,他当时真帅。
由于全校老师言传身教,老师和同学很文明,早上一起床,老师和同学在操场里跑步四圈,后回宿舍,像部队那样叠好被子,每星期都要大扫除,节日要出墙报、文体活动和比赛,这些老师都参加了,这样的生活极有乐趣,难忘。

难忘那天的毕业典礼。三年的初中总算毕业了,按现在讲,初中毕业了,虽然不是高中、大学毕业,也得大家庆祝或热闹一下,互相去下餐馆、去卡拉OK、去风景旅游胜地观光游览。可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哪有条件呀!典礼是在操场的一个角落边开的,用课桌围成一个大圆圈,课桌上没有水果或其他东西,请的客人有区、公社、大队、碧莲的一些部门的领导人,那些人我记不清了,好几位讲了话,对我们祝贺和希望。按着将课桌拼起来,就等吃毕业典礼酒了。酒桌上没有菜,每个同学面前是一大碗的肉粒面条,中间一大碗黄酒。面条里有肉真不错啦!为毕业酒,学校特地杀了一头猪,所以面条里有油。我这桌记得有四位男生、四位女生。记得人家吃得很香,只听到吃面条的“呼呼”声,没有听到音乐声和舞曲声。有时大家敬酒,相互祝贺,没有留言或相赠礼品。夜黑了,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大家还围着接拼起来的桌子交谈,相互祝福依依分别。毕业真是那样简单纯朴。那天几位女同学将酒倒给我,我不是酒的对手,结果醉了,我就在那桌上借着月亮给的暖和与同学们给我的情,整整睡到天亮。第二天,太阳起来了,我拎着那只妈妈给我做的土布书包别了母校,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现在,大家都已六十花甲了,回忆那难忘的学校生活,亲切啊!

                                           一叶舴艋舟  送我到碧莲
(作者——周成望,原藉平阳,1964-1983年在白泉中学与本校任教,1983年调往永嘉中学任教,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过去交通不便,平阳到碧莲,转道温州乘舴艋舟,本文选自他的著作《楠溪春色》。)
一九六四年春,我有事要到永嘉山区去,到温州东门浦找舴艋船坐,大概是他早就听到我的话声了吧,只见他站在船首微笑着向我打招呼:“同志,你去碧莲吗?我们这些船就是到那里去呵,你来得凑巧,我们货刚下好,等下就开船,来,到我这儿座!”
不知怎的,他总是笑着。
我欣喜地上了船。
他帮我把一大堆东西搬进船舱。替我铺好草席。等我坐定了,船就离了岸。我从没坐过舴艋船。感到说不出的新鲜与好奇。这时,只见他异常熟练地用长长的竹竿时而弓身,时而侧身,时而直身地撑着,一会儿,船儿出了浦,他将竹篙向船头一插就划起浆来。只见十几只船只只尾随着,以同样的速度,保持十几米的距离,开始横渡瓯江。
这时,我才端详起这个船工,他三十五六岁,圆圆的脸蛋,紫铜色的脸皮,又粗又黑的睫毛,细长深邃的眼睛,始终微笑着,显得十分安详静谧,仿佛一点也不以涛声为意。
我本想问他什么,但又不想打搅他,就从提包里抽出一本小说看起来。
第二天,船开始进入楠溪江,只见两岸的峰峦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我看得正有味,陈老大(我已知道他的姓名)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就一边撑着船一边笑着说:“里边尽你看的呢!老师,只怕你连眼睛也会看花掉。”
就这样,我和船工很快就混熟了,有时碰到落差较大之处,我就跳下溪水帮着推拉,这时,陈老大总是赞许地对我说:“不要一下子将力气全用上,要韧要长,否则,到了‘关节’上反而没有力气了。”
夕阳冉冉地下山了,暮霭笼罩着大地,这时我们来到了两峰紧锁之处,这里前不见溪从何而来,后不知水往何处去。真可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十几只船摆开了一字形。停靠在卵石滩边,在这里烧饭歇夜。顿时山谷里热闹起来,说笑声、山歌声、瓯剧唱腔声、小调声、铁器撞击声、溪流澎湃声、飞瀑哗哗声、野鸟归林声,真是百声交作,整个山谷充满欢愉。
三十多年来,每当回忆起那四天来乖舴艋舟的生活,总感到甜滋滋的,总想再次坐坐舴艋舟,去会会陈老大。

                                                故乡•母校•苦槠树
(潘剑永,1987屇高中校友,担任过岩坦镇委书记,现任永嘉县政法委副书记)
对故乡的怀念和眷恋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真挚的情愫。每每忆及故乡,我总是无法忘怀母校,无法忘怀那简朴的校园和淳朴的同学,还有青春激扬、梦想挥洒的岁月,以及校园门口那棵苦槠树。
魂牵梦萦的故乡碧莲是楠溪江边一个普通小镇。一如无数个散落在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一样,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街头,没有霓虹闪烁的繁华夜市;没有光荣的历史可以炫耀,没有奇异迷人的风景引以为豪。惟有那碧玉般的溪水静静地环村南而过,惟有那莲花般的山峦默默地屹立在村的四周。
我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故乡的学校里读书,小学时光虽然纯真无邪,但毕竟太年少了,记忆中值得回味的东西太少太少。后来考上学校去外地读书和大学的生活显得多姿多彩,激情灿烂,但那两年的时光太短暂了,仿佛是节日夜空中的焰火,绚丽而明灭,惟有中学的那段时光,既是淡淡地、轻轻地,又是浓浓的、酽酽的。
我读初中时的碧莲中学,校舍单调而破旧。二层楼的教学楼是校园里最好的建筑物了,粗糙的木质地板和楼梯,小脚踩上去都吱吱作响,教室里很少有完整的玻璃窗,抵御着冬日呼呼作响的寒风的是浆糊加报纸。低矮粗犷的围墙是用楠溪江鹅卵石垒成的。最令人无法忘怀的是校园大门口的那棵饱受风霜雨雪的苦槠树。
我第一天进中学校门时,校门口的那棵大树就已有二个大人的合抱那么粗了。谁也不知道这棵树是哪年哪月栽的。据史书记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台州任职时,到过有名的桐州书院讲学,亲自在书院前植下五棵苦槠树,隐含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寓意,以鞭策求学的学子们甘于寂寞、吃苦耐劳、奋发向上。校门口的这棵苦槠村是否与朱熹有关已无人考证,但隐含的寓意一定源于此。如今,这种苦槠树在“耕以致富、读以荣身”的楠溪江流域分布很广,村头村尾随处可见。其它地方的苦槠树总是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而母校门口的这棵苦槠树却总是矮着身子麻着脸、端着脖子拢着胸,看上去老实巴交、谦恭内敛,一如故乡的农民父亲一样,显得质朴而敦厚。树的枝干粗壮结实,树桠挺拨有力,枝叶紧凑浓密如伞。其成熟的果实在入冬以后,人们就采摘下来,将其晒干,破除外壳,去掉果仁上的表皮,用清水浸泡几天,漂去其涩味,再磨成浆,加食用碱,煮熟并搅成糊状,冷却后就成了黄黑色、入口滑嫩的苦槠豆腐。
这棵古槠树生命力极为顽强。其树干离根部约二平米处,有一树洞。记得在我读初中的一个冬日夜里,有一好事者将一把稻草点燃扔进树洞。次日凌晨,人们发现树洞里浓烟冒出,才忙用水桶提水浇进洞将火浇灭。这时,树内壁的木质已被火烧焦黑。从此,这树洞口就成了焦黑色。当时,人们估摸着这棵老树会从此枯去。次年春,这树洞以上的枝桠上居然不依不饶地长出了一蔟簇新绿。我惊讶这老树的顽强和执着。许多年以后,每当我看见枯萎的老树或在前行的道路中遇到困难时,我的脑海中就会隐约着一簇簇顽强的新绿。
毕业后,也许是工作忙碌的缘故,我很少来母校。虽然心中常惦念着故乡、母校和母校门口的那棵苦槠树。但每每听到母校的些许音讯,我心中都甚是高兴。后来,听说碧莲中学搬迁了,才忽然觉得该去看看。约了几位同学,去看望母校。老校园只见到隐隐约约的概况,已找不到旧时的校门了。新校园在老校门前溪对岸的山边,英姿雄发,今非昔比。到了新校园门口,物是人非的感觉油然而生。而老校园门品的那棵苦槠树依然挺拔。这棵历经过许多苦难的槠树,在轻柔的春风里发芽吐绿,在绿荫欲滴的夏夜里消然孕实,在天高水碧的秋日里果满枝头。一如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的故乡的父老乡亲们,一如母校里那些至今仍在那三讲台上默默耕耘而不计个人得失、头发渐白的老师们。他们就是那一棵棵挺拔不屈的苦槠树呵!我们就是那苦槠树孕育出来的一颗颗丰硕的果实。
故乡的天空,因为他们的辛劳而绿荫盈盈充满勃勃生机; 母校的大树,因为他们的努力如今又果累累,他们是故乡和母校真正的脊梁。
祈愿母校的未来更加美好。

                                                               母校情结
(作者邵建光,1987届高中校友,现在空军政治部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小河》、诗歌集《拥抱太阳》等。)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有些事情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怎么也记不住。有些事情却随着岁月的流逝,会时常浮现在你的眼前,而且越来越清晰,令你不由自主地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那曾经的往日时光。
我对母校碧莲中学的追忆就是如此!
或许是因为离开母校太远、太久的的缘故吧!追忆,成了我惦记母校、关注母校的独特方式,除此之外 ,我还能为母校做一些什么呢?什么也做不了,想来真有点愧疚。那个曾经令我如饥如渴汲取知识营养的殿堂,曾经牵动我第一根情感神经的世界,曾经印证我少年时代几多喜怒哀乐的场所,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最神圣的、最可爱的。在那里,我的思维能够飞越古今中外,我的想象可以跨过崇山峻岭,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我的内心插上理想的翅膀,翱翔在无比广阔的天空,去接近未来美好的梦……
想起那简陋的校舍,窄小的讲台,尘土飞扬的操场,还有朗朗的读书声,都会牵动我飞扬的思绪。母校,条件并不优越,甚至有点儿寒酸,但那却是我求知、生活的天堂。沿着一百来公里洋洋洒洒向东奔流的楠溪江,惟独这一所学校在县里挂了号,美其名曰永嘉九中。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曾经感到过无比兴奋和自豪。当初,刚踏进母校大门的时候,我心底就滋长了一个天真的愿望:将来一定要在母校的讲台风风光地讲一堂课。
这,就是我最初的理想,当一个教师。
我的许多美好瞬间,都凝聚在难忘的中学时代。应该说,我是一个比较好学的学生,整天穿梭在教室、图书馆和家里的小书房“云中斋”之间,像如饥似渴的孩童,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还尝试着写一些小文章,向一些刊物投稿,没想到瞎猫碰到死耗子,自己的名字居然一次次被印成铅字,有几则帮事被选入楠溪江民间故事集,县里曾来信让我去改稿子。经常与几个喜爱文学的同学一起,效仿古人,吟诗作词,对着对子,酸溜溜孤当了一回又一回“文人秀”。学校举办作文比赛、知识竞赛、知识竞赛、演讲活动,我总拿第一名。我把所有奖状端端正正地粘贴到小书斋的板壁上,觉得原本简陋的小书斋,一下子就蓬荜生辉了。我觉得那时候生活得特别充实,特别有意义,我对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母校成了我跋涉文学之路的起点。
1987年秋天,我告别母校,踏上了北去的列车,投笔从戎,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我知道当教师的愿望落空了,便豪情万丈地选择了奔赴边疆,保家为国。可多少年来,心底依然存有一种为母校做点儿什么的冲动,这种冲动渐渐转化为工作、训练、学习的动力,演绎成“为母校争光”的宣誓。于是,从社会青年到军人,从战士到干部,从基层到机关,在我的履历书上,不断印证自己走过的足迹:优秀团支部书记,学雷锋标兵,读书先进个人,亮闪闪的军功章,一摞来自征文、书法、演讲等比赛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等等。这些并不起眼的成绩,都会使我想起母校对我的培养,老师给予我的启营救教育,也感到自己没有母校丢脸而暗自庆幸。我的散文集《小河》出版后,永嘉且委宣传部特地为此主办了一个首发式,在邀请有关单位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校碧莲中学。没有母校的引导、培育和鼓励,我不一定走上创作之路,即使上了路,也不一定能走得通。当我将自己的精神婴儿郑重地交到与会校领导手里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不知道自己的拙作在老师和校友们的红笔勾划下,能否及格?
十八年过去了,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形,只要我想起母校的日日夜夜,都会来精神的慰藉,心灵的字根表,生活的温馨,抑或是莫名的惆怅和挂牵,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是一种寄托,一各安慰。这许是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爱吧!
记得那年探家,我穿一身整洁的军装,出现在母校的大门口,盼望着见到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师弟师妹们,以欢迎的姿态向我走来的情景。可是,没有!我沿着梦寐以求中的校园小路,不安地向前移动脚步,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母校的建筑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多么熟悉的校舍、讲台、小道呀,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乡,带给我无数幸福和美好的回忆,可眼前的景象,似一枚锋利的钢针,将我日积月累的梦之大厦像肥皂泡一样戳破了。办公楼的窗户全闭着,教室的玻璃已经碎得惨不忍睹,寝室的走廊上积满了尘埃,操场似乎很久没人光顾了,边角的杂草疯长着,似乎在向我示威,记忆中不可逾越的围墙,也不知被谁扒掉几个缺口,成了断壁残垣。惟一不变的是屋顶的青苔依然散发着古朴的幽光,凝聚着无数朗朗读书声。这是怎么了?这种破败不堪的景象,我是怎么也无法想象得到的呀!现在该是同学们课间活动的时候呀!那种沸腾的气象在哪儿呢?——母校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劫后战场。
我怔住了。好久说不出一句话。
“铃……”
突然,一阵久远而熟悉的铃声,隐隐约约从楠溪江的对岸传来。这是母校上课的铃声呀!我心里一阵惊喜,冲出校门,隔江望去,只见几幢崭新的校舍,被青山绿水拥抱着,像一个秀美的少女,点缀着一幅绝妙的写意山水画。
啊,那就是我的母校!她变了,变得更加年轻,更加漂亮,更加迷人了。
我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去拜访心爱的母校,沐浴在“家”的温暖和记忆的温情之中。据校长介绍,现在母校的高考升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多了。这简直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喜讯。不断攀高的升学率足以说明母校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扮演了一个胜利者的角色,成为楠溪江畔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这,正是我多年所期待的景象。
就像儿子爱母亲一样,我对母校的爱是永恒的!我爱眼前这个妩媚多姿、令人神往的母校,更爱那个曾经令我魂牵梦萦、犹如劫后战场般凄凉的母校!


                                                              怀念周成望老师
(作者——郑岩铙为本校语文教师,现已退休。)
周老师于一九七八年下半年和我在碧莲中学同事,他在高中部教语文,我教初三语文,可算是忘年交知已朋友。那时我正是丢了锄头,重握笔头的第一个年头,但他没有嫌弃我,在语文教研组学习时,他都来我处开会研究学习,于是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感情。
他喜欢游山玩水,访问亲朋好友。当年八九月光景的一天,他来我家约我去小若岩一游,详细日子忘记了,可能是星期天,于是我陪他到小若岩一游,沿路我告诉他许多名胜和古迹。我们费了九年二虎之力,攀登小若岩洞门,那时洞真是荒凉极了,里面没人管理,有许多牛粪和杂质;站在洞里,可远望良田美池,近视山崖壁立;闻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真是世外桃源。回来时,吃了以后,邀我到崖下库一趟,回来时顺便去看望百岁老人陈明宣的母亲,那时她已104岁,但脚手灵便,实在难得。(陈明宣现在徐州,退休后一直在徐州,将级军衔。)
有一次,学校语文组研究决定:要我和周教师各公开讲座一次,要我先讲,我讲的题目:林冲如何被逼上梁山。我讲时,我的声音是那么的抑扬顿挫,人物形象讲得栩栩如生,来听的同学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津津有味,有的拍手叫好。后来周老师讲的可能是《渔夫的故事》,我记不清了。我教一年后,调桐州中学,退休后,再到巨口中学教一年半,后来再到桐中教十年,直到九六年下学期回家休息。而不知周老师在碧中教了几年后到永一中任教,直到退休。退休后听说再到瓯北任教,详细情况,我都不知,只知道他退后没多久,大概64岁光景,不知患何病,安然归天,真令人惋惜。可叹一代文人,怎么如此了结呢?这真是人生有命,富贵在天,如果他少劳累些,或许会延年益寿吧!不过人总要走这条路的,他这样走得快,或许大家会更想念他吧!周老师:你走时,我没有来看望你,但你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在我的心中浮现……

                                                              母校音容
(作者——陈思孝,2003届高中校友)
花开花谢,月圆月缺。莺雀一次又一次在耳边鸣唱,岁月一轮又一轮从身边闪过。时光似白驹过隙,转眼已半年过去了。半年的时光,母校会是什么样子呢?是焕然一新还是音容依旧?
带着满脑的疑问,带着满心期盼,带着种种的想象,我骑上久违的自行车,投入阔别已久的母校怀抱。
童心虽逝,乡音如故,母校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双桥西路还未到尽头,便可见学校围墙上那几个熟悉的金字在日光的照耀下闪烁着。
走过小桥,跨过流水,临近校门,终于,进入了校园,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值周班的同学正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校门检查、清洁卫生、整理车棚……值周老师也是切实地做好监督工作和辅导工作。为了校容校貌,为了校风校纪,为了让大家能共有一个整洁温馨的家,他们都在默默工作着。
眼睛离开这一幅暖意融融的画面,耳边响起了一曲曲水泥、砖头、铁锹、砖刀等音符构成的建筑之歌。循着声音,步过大厅,穿过天桥,来到了教学楼右边的通口处。一阵惊讶,随既会心一笑,满心欢悦——新教学楼终于横亘面前了,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转身回来,走向那个被称为“葡萄架下”的地方,触景生情,看着这熟悉的风景,不禁想起了当初的岁月。想当初,我们在这里尽情地打闹,开怀地狂笑;我们在这里安静地啃书,坦荡地争论;我们在某个月朗星黯的夏夜躺在这里的石凳上静思、遐想。如今,观这熟悉的身影,令我倍感亲切,倍感贴心,倍感温馨。只是,现今还身处冬春之交的她,还带着点萧索,攀在架子上的藤蔓还未披上盛装,西边的草地也还是一片枯黄。
不,新的生命正在萌动。那一粒粒新芽,油油的,嫩嫩的,翠翠的,正在竟相爆出。我相信,时过不久,这里便又是一片繁花,散发着浓郁迷人的香味,令人驻足留连。
深吸一口气,晃过那段石子路,又走到教学楼。走过各个教室,透过窗户,似走马观花般往教室里看。教室中莘莘学子正埋头苦读。他们凝眉苦思,托腮遐想,于题海中觅出路,在书山中攀顶峰。教室中非常安静,偶尔一两声讨论问题的声音,也是很轻,打扰不到别人的学习。望着他们,我欣慰地笑了,我想,今年的六月将会又是丰收的季节,这些种子已经有了萌发的冲动。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也应该走了。Good bye,母校,下次我会再来,你的音容我不会忘怀。


                                                             住校生活
(作者——陈春鸟,2002届高中校友)
对于外地学生,住校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感受至深的。
清晨,一阵清脆的铃声打破了沉静一夜的校园。室友们不情愿地从被窝里伸出脑袋。此时,寝室里真可谓千姿百态:有闭着眼睛穿衣服的;有把衣服套在身上,又躺下来睡觉的;有嘴里不停地唠叨起床的铃打得太早的……以前在家里看起来很平常的起床,在这里却是另一番滋味。脸盆的碰击声,哗哗的水声,刷牙声演奏了一曲清晨的交响曲。
在校园里,最热闹的莫过一日三餐了。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直冲餐厅。男生们使出全身力量,使劲地挤到队伍的前面;女生们也不甘落后,把昔日的淑女风范早就抛到九宵云外了。在这里,你看到的将是青春的活力气息,瞧!他们那狼吞虎咽的模样,好像很久没过吃饭了。有的同学为了施展自己的口才,连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干脆来个与众不同的演讲。
指针飞快地旋转着,又到了一天最宝贵的时间。晚自修下课后,同学们个个脸上挂着疲倦。回到寝室,刷牙、洗脸,洗脚又成了一天中不可缺少“作业”。完成这些“作业”后,寝室里又热闹起来了,几个室友开始了他们减肥的计划——做仰卧起坐。“吱吱……”的晃动声,气得我们几个瘦小个子不得安宁。于是,我们几个也想办法,回到自己的床上,开始了一日一度的“卧谈会”,从影视明星到国外新闻,我们无话不谈,有时候也来一次激烈的辩论赛……这些丰富多彩的节目只能在寝室里才能体会到。每天晚上都有老师来查夜,睡在窗前的寝室长则担任起了义务报告员。“大搜捕”过去了,秘密活动又开始了……有时,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传来一阵震山响的敲门声,随后而来的便是老师的训斥声。不过,老师很少欣赏到这丰富多采的“卧谈会”。
虽然住校的曲调并不是天天高昂,却时常有一些快乐的音符伴在周围。我喜欢这样的生活。

                                                                      夕阳红
(作者——陈双平,2003届高中校友)
晨曦中,薄雾笼罩着沉睡的校园。他,捧着那一摞数学本,踏着晨露从远方蹒跚地走来了……
一副黑框眼镜在鼻梁上,一张枯瘦的脸挤满了皱纹,蓬松的头发早有银丝相伴,一身旧的不能再旧的中山装(但整齐干净),构成了一个老教师的威严形象——严厉、朴素。
教室里,同学们寥寥无几。他轻轻地放下那摞文本,一本一本地批阅着,不时皱眉头,叹口气。因为这是他的心病:错题严重的地方。啊,他嘀咕起来了“这,又错了,太粗心了,真是不应该。”“唉,怎么搞的,这不是上次刚讲的吗?”“咦?又是太草率了。”他这么自言自语地唉叹着,带着满腹的惋惜和责备,挨到了早自修才把那摞作业本改完。
打开一页,上面满是错题叉子,密密麻麻地写着小字,字里行间透露着他那满腔的叮咛:不要草率啊!他在讲台桌前喋喋不休地指明哪们“作者”的“杰作”犯了什么错误。
数学课前,教室里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他悄悄地走到黑板前,看那严肃劲把我们的“毛性”也吹走了。他用那颤抖的音调讲述着每一小题,直到班上四十八位学生都弄懂方可“罢休”!
“唰,唰,唰”——老练的粉笔字如行云流水,从笔端,不!从他的心底流淌出来……
“在正三角形中,这只角(脚)等于那只角(脚),也就你的角(脚)等于我的角(脚)。”由于“角”“脚”谐音,弄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却是坦诚地把自己的财富给了自己的学生们,用深度的“ ”表达着全身心的热情。
真诚而严肃——他这样对待着我们每一个人。
就这样,他结束了一个上午。他孤零零地立在走廊上看着每一个学生慢慢地离开学校 便目自己的孩子回家一样。
夕阳的余辉洒在校园茂盛的松柏树上,散出火一样的光芒。
他踏着夕阳的余辉,带着一天的疲劳,蹒跚地走在晚霞中……
噢,那是一抹夕阳,一抹燃烧的夕阳。


                                                                            校园的早晨
(作者——陈晓娜,2004届高中校友、)
当晨光如露珠一般在时间的枝头滴下时,太阳便沿着旗杆冉冉升起,沉寂了一夜的校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各个勃勃生机,晨练的节奏声,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扫地声,宛转的早呜 声……轻轻地奏响了优美的校园晨曲。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有小枝挺立笔直的树杆,有小草坚强不屈的身影,有花儿泌人心脾的芳香……
校园如歌、如诗、如画……我们沐浴在阳光中,尽情狂舞,抛弃疲劳和沮丧投奔宽阔的操场上,尽情欢悦:乒乓球台上跳跃的银球,篮球场上乔丹般的动作,足球场上罗纳尔多的漂亮射门,无不令人如痴如醉。这仅仅是课间10分钟哪!只因为我们的加入,这校园的早晨更充满着新的气息!更充满着希望与热情像太阳一样升升腾!
此时,我们仿佛变成了一朵音符,一个韵律、一抹色彩,在晨风中,那一张张活泼青春活力的脸,恰似一片片翩翩漫舞的嫩绿的叶子,这时,我们仿佛置身于满目葱茂的原野,听到高梁拔节的声音——早晨是一个最适宜生长的时候啊!
“一日之计在于晨”,校园的早晨就是人生的早晨。在这黄金般的早晨里,我们更应该珍惜它,把握它,与它赛跑,赛出一位好将才,在祖国未来的蓝图上描一笔更新艳的色彩!


                                                              心中的桃源——碧莲印象
(作者——王启帆,宁波人,大学毕业后在永嘉一中任教。1970—1978年在本校任教语文,后调宁波教育学院任教。诗人、美学家,著作有《美学范畴概论》、《语文审美教育概论》及译著《普桑论》等。)
乌云翻滚的日子,
风暴把我抛到偏僻的山村。
当我放下简易的行装,
拍去旅途的尘埃,
凝视这陌生的地方。
映入眼里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巍巍的群山,弯弯的溪流。
在宛延的山道上,挑着重担稳健迈步的山民;
在溪边埠头,
精心洗着被服的秀美村姑。
山中那么青,水是那么净。
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纯。
啊,那是多么纯洁美丽的地方,
她深深地把我吸引!
课余时,我在山边漫步,
纯净的溪水洗涤了我的心灵,
火红的山花点燃了我生活的激情。
在这小小的山村,
我遥见山外广阔的世界。
我的心驾着白云,
越过崇山峻岭,
我清晰地看到了,
象山花一样烂漫的前景。
假日里,我在村子里穿行。
瓜棚下,我与村民共饮。
醇厚的家酿酒,
在我的血液里流淌,
融进了山民的朴实、真诚。
收获的季节,
小巷里飘出麦饼的香气。
那粗糙的麦饼,多象山民,
粗犷的外表,美的内心。
我细细咀嚼着麦饼,
口齿生香,回味无穷。
每逢节日,
孩子们送来了礼品,
青箬的粽子,圆圆的清明饼……
啊,这淡是常见的礼品,
这是山村孩子一颗颗真挚的心。
雨过天晴的日子,
我乘着东风远行,
离开了那美丽的山村。
弹指一挥间,
过了二十八年整。
我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游览过无数名山大川。
我领略过异域的风光,
感受过不同民族的风情。
可是这美丽的山村——
我心中的桃源,
她还是那样妩媚动人。
今夜月白风清,
银盘似的月亮,
挂在我的头顶。
啊,我仿佛又看见她了,
美丽的山村——一我心中的桃源。
银装的群山,闪光的流泉。
黝黑的瓦房,淳朴的山民。
我似乎闻到了,
夜风送来的气息,
清香的粽子,
醇厚的家酿酒,
香喷喷的粗麦饼。


                                                      碧莲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感赋(外二首)
(作者——朱惠柱,1962年杭州大学生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本校工作,1969年调离碧莲,1991年旧地寻踪。曾任瑞安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瑞安市民政局长等职,著有《春兰集》)
(一)
老迈何劳诸子牵,
扶筇回首忆当年。
即今紫陌花争发,
相赏东风灿碧莲。
(二)
驹光过隙日西斜,
垂老未忘庠亦家。
桃李成荫堪慰我,
诸君鼎力振中华。
辞别碧莲
(外一首)
碧莲无莲碧水清,
十六春秋育新人;
梦求莲开归故里,
你道无情还有情。
登石山
(外二首)
时迁廿年登石山,
远眺旧校心潮翻。
育才生涯留芳迹,
晚年寻慰到括苍。

                                                     七律  
(作者——徐振亮,本校退休教师,1978-1982年在校任教)
五十沧桑功业丰,
兴隆国运步青云。
诲人不倦行师道;
不厌而学攀顶峰。
桃李满园播赤县,
频传喜报舞碧中。
呕心沥血为花朵;
露胆披肝誓尽忠。

                                                                           满庭芳
(作者陈政平,本校高级英语教师,初中、高中都在本校就读。欣逢母校五十华诞,特作此词,以示祝贺之心。)

青山环抱,碧水长歌,桃李芬芳时节。
追忆往昔,艰难创伟业。众手共绘蓝图,
数十里衔木筑舍。
五十载春华秋实,
沧海变桑田。
甚喜。园丁勤,育花栽木,满园春色。
人才出,四海五洲奉献。
豪情开创未来,沐阳光、春风雨露和,宠图展,
精英荟萃,辉煌又再现。

                                                           咏碧莲
(作者杨长江,为本校高级地理教师,2003年从辽宁调入本校)
天蓝蓝,路曲曲,
快巴缓缓上山去。
山青青,水碧碧,
轻风微微荡涟漪。
桔黄黄,叶绿绿,
硕果累累香四溢。
田小小,稻密密,
畦水浅浅游红鱼。

                                                                                理想
(作者邵淑朋,为1987届高中校友,浙江交通学校毕业,业余写诗,中国青年诗人学会会员,著有《邵淑朋抒情诗选》等诗歌集。)
理想(一)
理想使世界变得纯洁而高昂
金钱使欲望变得污浊而贪婪
理性秩序文明基础社会进步
到处都可以看到理想的闪光
我们无数的革命前辈与先烈
之所以能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之所以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是因为怀着满腔的革命理想
崇高的理想总与伟大的胜利
永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心灵或民族缺乏理想的指引
会变得麻森不仁缺少凝聚力
如果没有崇高美好的信念
如果没有正直无私的理想
真不敢相信人类能做出什么
值得称道的业绩并永垂久远
理想(二)
如果我们看不到理想的光芒
伟大的事业就会寸步难行
诗歌也就会丧失自由激昂
使人充满精神力量的声音
奋发向上豪迈奔放的抒情
需要艺术理想来充实心灵
否则优美的诗句华丽辞藻
会流于海市蜃楼股的幻影
我们应重振民族文化的信念
把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发扬
使饱满与激情自由的思想在
祖国的宏图大业中得以显现
让革命业绩鼓舞时代的心灵
诗人应该背起文化上的使命
使民族艺术在严肃的主题
和崇高美好的理想中复兴

                                                                      永远的乡恋
                                                                              ——谨以此诗献给母校碧莲中学
(作者叶佩锋,为1990届初中校友,著有诗歌散文集《静夜抒情》等)
母校是我的第二故乡
人在旅途每每回眸
盈满胸怀的是浓浓的乡恋
母校是我梦的一个主题
那里满是闪光的风景
岁月的风轻轻拂过
母校容颜依旧青春迷人
最喜风华正茂的学子
在五湖四海叱咤风云
如果时光是碧水莲藕一条
发芽生根
如果离别是一把雪亮青锋
剑锋一闪
就将书香岁月的长河忍痛剖开吧
一段, 叫从前
一段, 叫今朝
断不了的藕丝连在中间
是永恒的缕缕母校思念
一头牵着桃李芬芳笑春风
一头牵着园丁叮咛人生路
一头牵着母校辉煌与时俱进
一头牵着学子业绩硕果累累
一头牵着恩师夜默默耕耘
一头牵着门生驰骋大江南北
一头牵着密密同窗情
一头牵着浓浓师生谊
一头牵着岁月无情沧海桑田
一头牵着真情相聚举杯共饮
弹指一挥
离别母校已隔春秋十五
回首在母样的日子
尺中盛满温暖的回忆
澎湃的青春
难忘的片断
香醉的教诲
如果再见是一把铜锁
就让铜锁紧紧锁住母校的每页历史
锁住彼此的游子思念
携手相约
永不分离
母校忆
四季是春天
母校忆
最忆是碧中

                                                            求学的音韵
(作者麻陈标,为2002届高中校友)
(一)
晨光
悄悄地送走了黑夜
吻红了天空的脸颊。
鸟儿清脆地吟着歌儿。
我们在青青的河流边。
琅琅的读书声飘荡,
惊醒了小河,
恫吓了小草,
撞碎了露珠。
我们默默地沉迷在其中。
(二)
朝阳鲜艳了天空,
温和了大地
我们在明将的教室里,
珍载着父母的心血,
寄托着青春的梦。
我们繁荣在宽浪的文化大堂。
(三)
太阳
光彩了大地。
温热了空气。
蝉儿热情地高唱着赞歌。
我们乘风破浪航行在知识的海洋,
会当年轻的水手,
携着船长的叮咛,
在嘹亮号子下,
默默探索海底的宝藏。
(四)
夕阳
染红了安谧的田野,
散发着酒醉的气息。
牧童悠悠旋归,
在静谧的田野间,
默默祝福
倾述的问候,
祝愿未来的梦想,
纺织留恋的心。
默默地期待风雨同舟。
(五)
月光
飘落在梧桐树
温柔了幽静的夜,
星星零零地探着头,眨着困管状的眼睛,
我们坐在窗前,
我们坐在灯下,
我人捧着书本,
我们紧握笔杆,
埋头苦读
编织着
未来的梦。
人生小唱   
(作者周斌斌,为2005届高中校友)
起风的时候,
你放飞了写满往事的风筝。
把串串泪滴,
纺织成片片雨丝。
下雨的日子,
你唱出了心中的美丽。
绿色的音符,
勾成了生命的影子。
飘雪的季节,
你融化了岁月的蹉跎。
把绵长的温暖,
织成了春的睡衣。

                                                       老师心语
(作者邵刘芳,为2006年春季高三在校生)
如果可以,我愿做红叶,
在萧瑟的秋天,
化作春泥,守护花草;
如果可以,
我愿甘霖,为干涸的土地,
奉献自我,滋润万物;
如果可以,我愿做烛火,
放射微暗光芒,
默默熔化,无怨无悔。
友谊  
(作者陈晓娜,为2004届高中校友)
友谊是雨季里的一反小红伞,
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友谊是广寒宫里的一盏油灯,
燃起了热情的火焰;
友谊是春天里一阵温馨的风,
抚暖了潮湿的心田;
友谊是白雾里的一块小手帕,
拭干了伤心的泪痕。
啊,友谊。
你是一份牵扯不断的情缘;
你是一缕照人慷慨的光辉;
你是一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你是一线时时刻刻的牵挂;
你更是随着时间的车轮,
滚动在幸福的康庄大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20:18 , Processed in 0.2260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