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即从联语寄才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30 16:4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从联语寄才情  


曹兴戈



联语,即对联这种语言形式。本题一谓从所做对联可见出一个人的才华和情趣,一谓从学做对联可培养人的才华和志趣。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副对联说的是饱读诗书,培养人的文学修养,可塑出其人格魅力。在汉语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对联一直是为文人所钟情的一朵奇葩。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从“対课”起步的。《龙文鞭影》、《声律启蒙》都是学习对“对子”的专书。传奇中常有小姐招亲或女子考察男士才请时用对“对子”的招数,如《今古奇观》里《苏小妹三难新郎》之类。1933年清华大学一次入学考试,陈寅恪教授出的一道语文试题便是:“孙行者”三字求对。考生中又对“胡适之”的,又对“王引之”的,等等。评者以为对“祖冲之”的最佳,虚实相对,最工巧。这一命题传为佳话。前几年语文高考也曾以补写联语为考题。可能因为在命题者看来,做对联能体现出考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语文素养自然可以从练习做对联入手。从理论上说,它能锻炼提高汉语表达和文学写作的能力。分解开来说,它涉及语素、语词结构、用典(历史文化知识)、炼字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杜甫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云云,他欲“语”“惊人”,其功力也主要下在属对的工稳与新巧上。唐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固然是炼字,但重点关注的还是律诗中的对仗。唐代成型的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要求每联都对仗。杜甫的多首七律是四联均对仗的,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联句”是古人通常的创作生活,其形式是先有一人据题出一上句,另一人接着对一下句并再出下联的上句。《红楼梦》七十六回下半“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与黛玉咏中秋之月,末了湘云的出句是“寒塘渡鹤影”,黛玉的对句是“冷月葬诗魂”,终因妙玉出现,称“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遂罢。古人的“文学沙龙”活动,常以联句为内容。
但是以上所述仅是“对联”的雏形,充其量也只是其一种而已。对联亦称“楹联”,起初是指挂或贴在“楹”(柱子)上的对联,后来才泛指对联。对联,从其适用场合,有名胜联、书斋联、厅堂联、学校联、官署联、神庙联等;从其用途则有春联、婚庆联、祝寿联、哀挽联、述怀联、题赠联等。古代文人之擅联语者,我最喜欢的有郑板桥和林则徐,亦可能因爱读其诗文所致。
板桥的对联,一如他蕴藉的画风和鲜明的个性。“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立意显豁,形象鲜明;“秋江欲画毫先冷,梅水才烹腹便清”,着“先”与“便”二字,凸显“秋江”之“冷”与“梅水”之“清”的意境;“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因其犀利和爽快,备受批评家喜爱;“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拟物自况,素志毕显;“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俗事俗景却有诗意笔调,何等亲切;“才短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这一自题客室联,其人世态度,宣言一般鲜明而又婉曲。板桥对联,见出这位狂介文人的真性情。
林则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清官,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来为人称道。此联“以”和“之”按词法用得出格,险崛却有意外的效果。他任两广总督时手书一联于大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文句,十分精警,至今仍是名句。他为西湖孤山林处士祠题联:“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居士领湖山。”处士林和靖隐居孤山,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联语称他们虽是同宗,但情趣有异:林和靖甘于淡泊,而林则徐自己则有“中原揽轡望澄清”之志,故谓自己有负梅鹤,惟有林和靖才有幸领略林泉之致。据记载,林则徐曾修孤山林处士祠,葺梅亭,并题梅亭一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真不孤。”出句“世无遗草”典出汉武帝求司马相如遗稿而得《封禅书》,他说林处士不曾做这种阿谀文字,故称其“真能隐”。对句谓孤山因有梅花这样的名花也就不孤寂了。林则徐的对联往往是其坚贞爱国品格的自然流露。
欣赏与创制对联,要关注其常用辞格和特定要求。对联中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嵌名联”,它是在对联中嵌入姓名、地名、楼名或其他特定的字,且各有称谓;嵌入上下联第一字者为鹤顶格,其余分别为燕颈格、鸢肩格、蜂腰格、鹤尾格、雁翎格,嵌入最后一个字的叫束履格。比如当年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当夜有人在那里张贴一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该联以鸢肩格嵌入烈士姓名,尤见深心。明代江西督学李梦阳主考,发现一位考生与他同名同姓,心中不悦,说:“尔安得同我名?”便出上联要他对下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孰料考生很快对出下联:“魏无忌,长生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两联均用嵌名法与双关,对仗工巧。督学欣赏他才思敏捷,经过考试录取了他。
    对联的做法还有叠字、谐音、双关、析字、回文、顶真、隐字、借对、集句等等。叠字成联本是律诗对仗的一种体式,钱锺书《谈艺录》五六、五七节例举甚详。用叠字一般靠发挥同形字的活用功能使联意活起来。如古人怀亲感恩联句:“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联中叠字后一字均使动用法,让我们从心理上感受到他“推己及人”意蕴。而有些叠字联须借助相关地名,巧则巧矣,但若专擅地名及掌故,唯求其巧,倒会损害其艺术表现力。无锡市有锡山和梁溪。当地有联云:“无锡锡山山无锡,梁溪溪水水梁溪。”梁溪是东汉梁鸿偕妻孟光隐居地。该联叠用地名和人名切合场境,亦算工稳。但据说后来翁同和对出的下联为“常熟熟田田常熟”,因其并无什么掌故,便纯属文字游戏而已。
笔者很欣赏律诗中的“借对”联。如杜甫《九日》的颔联:“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本联谓重阳“抱病登台”,却无缘饮酒,亦无心赏花。“分”,是“缘分”、“缘由”之意,与“开”乃为“借对”——一“分”一“开”。借对,一般是借助汉字特有的多音多义功能,书写成幅,不仅属对工稳,且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晚唐温庭筠《苏武庙》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谓苏武回长安后,汉武帝以去世,它的“甲帐”已无存,追想自己当年出使匈奴正是壮年。这里的“甲”与“丁”便是借对,“甲”指等级,而“丁年”则是指壮年。
谐音联往往语含双关。且看:“二舟并行,橹速何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此联“橹速”、“帆快”分别谐“鲁肃”和“樊哙”,“笛清”、“箫和”则隐指北宋名臣狄青和西汉大臣萧和,对仗工整,构思巧妙。再如:“庭前种竹先生笋,庙后栽花长老枝。”此联“先生”、“长老”,既可作名词解,又可作动词、形容词解。上联“笋”可谐“损”,意为“先生将其折断了”;下联“枝”又可谐“支”,表示“长老将其扶持起来”。此联意蕴丰富,情趣盎然。
总之从联语可见出人的才情,欣赏和学习撰写对联,可培养人的文学修养。“対课”,是古代的语文课程,因此也有其专门学问,如其写作要求与技法。前几年高考语文答题,一些考生失分,除基础不牢外,对于对联写作在字数、词性、结构、音律和情境诸方面要求做的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的考生就不知道对联出句末字要仄声而对句的末字要平声。学习欣赏和撰写对联,也应读点《对联欣赏》之类的图书和古代“対课”的一些专书,但仅将其作为入门的“扶手”就可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10:46 , Processed in 0.0667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