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称作“新体验作文”的述评
昨天,有幸聆听张祖庆老师的作文课堂,深深地被他游刃有余的课堂评价语吸引着。尤其是对学生作文内容的点评中,他课堂功底、文学修养的彰显,着实让我这个教学十余年的语文教师自惭形秽。现凭记忆总结几点,以供日后借鉴。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小学生作文课堂教学评价极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课堂中,一位同学作文中间出现“祖庆老师”的字眼。张老师听后,首先报以微笑,弯腰与学生笑谈:“呵呵,挺亲切地。”霎时间,课堂的氛围极度地和谐。不过,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后面的评价:“依我看,祖庆老师这个称呼来得太突兀,没有身临其境课堂的读者听了会一头雾水,因为他们不知祖庆是何许人也。应该在文章开头加上一句话‘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来自浙江杭州的张祖庆老师’,这样人们就能听明白文章的来龙去脉了。” 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聪明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富有激励性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的首选。这节课,张老师正是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作文学习的魅力。 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布满生命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拘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理念下,历来被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面临着重构,即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发展生命的课堂。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作文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 张老师的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得0分的抱怨抛向老师,言外之意是老师把他们给骗了,学生正是无辜的受害者。而张老师并未动怒,而是意味深长适时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 “思考力”和“判断力”之于学习以及生活的重要性。这节课与其说是老师骗了你们,还不如说是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骗了自己。因为老师明明告知大家“迄今为止,巨角猥这种动物并没有人见过,甚至来化石也不曾有过。”试想,连化石也不曾见过的动物,我们人们何谈填写什么相关它的资料及数据呢? 这节课,正是张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假如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生成,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课堂中,当学生巧用一个极具创新思维的比喻时,张老师不失时机大肆夸赞:“是的,把有关巨角猥的所谓的‘资料’比作‘陷阱’非常恰当,把后面一段“真实的陈述”比做“陷阱上面覆盖的草”更有意义。”相信今后这个学生的形象思维会因此再上新台阶,相信他以后的作文中会更注重有修辞的运用,当然还有深受感染了的其他孩子们。 另外,学生毕竟是学生,新体验作文教学下的作文只会陈述体验过程,画龙点睛之笔往往被孩子们忽略。这时,张老师会不失时机,引领孩子们道出文章的主旨。比如:“学习中,单凭记忆力远远不够,我们还得有一定地思考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双眼、我们的心灵才不会被某些极具假象的现实蒙蔽了。” 还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感慨 “原来蒙骗我们的不是老师,恰恰是自己呀。” 想来,入情入境的适时化课堂作文评价,竟能受到如此效应,真的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借鉴。 总之,在张老师的作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我真正感受到习作评价过程正是塑造 “童心”、保护童心、呵护童心的过程。一次次老师认为很平常的习作,其实都是学生个性化的劳动成果,是孩子流淌的心迹。或许一篇不成文的日记里跳跃着孩子可爱的童心,或许一个简单的构思意图中隐藏着孩子聪明的火花……就让我们老师口中的语言多一些“魔力”,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用我们富有艺术化、生命化、适时化的评价,去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塑造学生的闪光与骄傲吧! 五月意味着丰收,农发喜欢,五月意味着收获,我亦难忘。 近日,我有幸到洛阳聆听了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名家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老师》,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于老的课堂真实、扎实、朴实、厚实。吉春亚老师的“作文教学四步走”,趣味盎然,激情四射,不禁放歌一曲《掌声响起来》,会场气氛顿时高涨起来。李虹霞老师执教的《写对话》,充满童真童趣。给人独特感受的管建刚老师,节奏感特别强,无论是人还是讲座――《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他指出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病”:“套话病”(一个开头用到哪篇文章都可以)、“关联病”(什么情况下都用关联词)、“重复病”、“假话病”、“我想病”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杭州市的张祖庆老师,他的课堂从“组织活动,营造氛围,诱发学生的体验”,到“激活原型,生成表象,唤醒学生的体验”再到“抒发真情,张扬个性,流泻学生的体验”,无不呈现了学生的原生态作文的魅力。 师:我提供一些信息给你们,请猜一猜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信息:我叫张祖庆,我讲的话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也不是标准的杭州话,而是比较标准的杭州普通话,我读过2000本书,写了一本书,和语文打了31年交道…… (好多同学都说“和语文打了31年交道”是假信息。因为张老师看起来很年轻,最多有40岁,“和语文打了31年交道”不可信,所以是假信息。学生受固定思维影响,误认为“教了31年语文。”) 师总结:世上的事,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埋下伏笔) 师:我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判断力、思考力。我读一段资料,你们听了之后,完成老师事先发给大家的练习题。 资料: 巨角猥,生活在距今300万前荷兰地区,靠吃水中动物为生,它的角面宽达2.5米,所以叫巨角猥……至今无人见过,甚至连化石也没见过。) 师巡视打分。答完的同学都是0分。(学生忽略了“至今无人见过,甚至连化石都没有见过……”这句话。) 生:(不可思议、莫名其妙、惊讶、不可能、奇怪、上当了、被骗了……) 生:(从整体思考;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不然不小心会掉坑里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被老师忽悠了……) 要求:1、写清事情经过和事件中的感受。(感情真实) 以上呈现的案例片断,看得出张老师的课堂作文教学简约而丰满。课堂上,张老师始终让学生留心,思考,学生习作的语言才会如清泉般汩汩冒出。 正如张老师说的那样:学生对于生活,不要总是留意那些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也要注意那些看似平凡普通但却蕴含着生活气息和情趣,有着情感意味的事例和人际关系。所以,学生要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像火花一样一闪而过的见解。要像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那样,想起什么,见到或听到什么,就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录之,以至“积叶成章”。引导学生及时记下偶尔的闪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念头,以及情感波澜,并仔细地玩味、分析,挖掘它们的蕴涵,往往可以成为日后写作的“酵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