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优秀传统文化统领孝感地名开发 文/蜀汉忠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3 00:2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传统文化统领孝感地名开发
                          
                          关于孝感地名开发的一孔之见

                                                  文/蜀汉忠臣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指代名称,是一个地方在语言上的代表,她必然蕴涵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区域地理特色,决非一时一地一人一念所能承载。很多时候,一个地名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风格。人们常常把地名喻作一个地方名片,这真是再形象不过了。正如提起洛阳这个名字,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九朝古都。提起荆州,人们自然会想起三国演义。

        一个地名的优美与否、恰当与否,是否具有文化积淀,是否体现地域特色,将直接影响着这个地方的形象甚至发展。这是无庸置疑的。就如同一个人,是有一个清新上口的名字还是一个污浊不堪的称呼,给人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孝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邑,又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名城。无论是璀璨如珠琏的过去、盎然如春意的现在,还是我们寄予了无比厚望的未来,都要求我们要珍视孝感的地名,要用优秀传统文化统领孝感的地名开发,努力打造一座真真切切的文化名城。

        摊开一张孝感地图,或是穿行在孝感的街巷之中,城乡之际,我们不难发现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地名资源。“孝感动天”的传说自不必细论,就是云梦安陆之起名于春秋战国,孝昌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汉川因汉水而得名等等都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至于孝南的卧龙、朋兴,汉川的马口、回龙,云梦的义堂、伍洛,应城的郎君、天鹅,安陆的接官、棠棣,孝昌的花园、白沙,大悟的宣化店和仙居顶等等都无不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据说伍洛就是因为南宋悟元和尚率乡人御寇于此,取“武备修而成乐土”之意而命名“武乐”。后人又附会以战国时期伍子胥逃难由此奔吴,称作伍洛。而马口则又名系马口,相传三国时关羽曾于此系马。至于孝感城里的槐荫大道、分丝路、理丝路、枚宁关、三元井、挑水街等等,或与董永七仙女传说相依,或与城市历史有关,都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财富。可以说,孝感地域上的众多地名,几乎都与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相关。

        有着这样丰富的地名资源,按说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把地名这张地方名片用好管好,用来推介自己,吸引来客,发扬传统,发展未来。但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又做了多少努力呢?坦率地说,重视还很不够,开发保护得很少,而破坏性的个案时有发生。

        就目前而言,我们对于地名的开发还没有引起重视,还只停留在名称标识的浅表层次上,没有从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角度给予重视,加大保护和开发的力度。对于地名的设立和更改没有科学的、符合孝感实际的理念和程序,没有体现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没有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基本上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做法。

        惟其如此,所以近年来对孝感地名的开发很少。外地对于地名的挖掘保护与开发非常重视,山东省益都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县级市,他们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改名为青州,并大力开发与三国、水浒等相关的地域文化,声名大振。湖南大庸改名为张家界,安徽屯溪改名黄山市,福建崇安改名武夷山市,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这些都是他们结合各自实际充分开发地名资源的有利举措。孝感对于地方名称没有系统地开发,对于孝感地名仅仅限于“孝感动天”的简单继承,而深层次的挖掘,相关文化的综合开发见到成效的很少。对于地域内其他富于特色的地名相反还时有破坏行为。比如极具孝文化特色,寓意七仙女在此梳洗头发这样美丽传说的“理丝路”这一地名居然因为某个单位在整修过程中出了点钱就被粗暴地改作了“交通路”,这不能不说是对孝文化的极大讽刺。极具地域特色,在很多孝感群众记忆里拥有美好回忆的八汊洼,就因为某个利益集团投了资就被改作了“天紫湖”,而最令人不堪的是,就是这个天紫集团,随后就因为大肆从事非法传销而身败名裂,不知道事到如今,有关部门仍执着于“天紫湖”这个地名是不是为了突出她的警示作用。至于起名的随意性更是到处可见,那“孝三路”、“南卧路”早已成为全市人民的笑柄,完全是不动脑筋的结果。坦率地说,就连当初设立孝南区时,这个孝南地名的设定都体现了很强的随意性和偷懒因素,孝南,孝感之南,简单是简单了,可是文化传统呢?地域特色呢?其实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不说别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就给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地名资源,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应该感谢前人,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苛责自己,因为我们背负着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重担,这一点体现在地名开发上亦是如此。虽然我们过去做得不够,但是我们毕竟拥有丰富的地名资源,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

        我们可以开展详尽的地名文化调查研究。认真掌握全市现有地名资源,了解每个地名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建立相应的资料库。

        我们可以建立一整套地名工作的全新机制。把地名开发上升到孝文化、先进文化的高度予以重视,上升到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予以开发保护。破除过去地名工作由民政等部门主持的格局,成立由文化、地理、民俗、规划等部门、专家参加的地名工作机构,对于新地名的设立,旧地名的变更实行更加透明公开的体系,实行公开征集群众意见,专家论证、群众听证等程序,对原有的地名文化资源加强保护加大开发,对过去的错误勇于改正,还每一个地名以最恰当的文化面目。

        我们还可以加大地名文化开发力度,比如可以征集相关地名故事,出版相关地名传统书籍,召开地名文化讨论,开展地名文化招商等活动。对于和我们有争议的地区开展争论(不怕争论,争论也是一种开发,一种宣传),比如和山东开展董永故里之争,通过争论带动开发。

        总之,我们要用优秀传统文化统领孝感地名开发,全力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09:16:4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5:38 , Processed in 0.1005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