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站在文化学而非教育学的立场上,从生命的层面来谈教师专业发展。那么,教师专业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专业认同感对于任何人都极其重要。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同于某一些专业。成为一个教师就意味着要把这个职业看成一种命业——不仅要有认同感和成就感,还要有归属感。当你看到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心里自然而然地荡漾出一种教师之爱,同时还有父母之爱。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不仅仅带着知识,还应该带着整个生命进入课堂。将自己的知识、理性、情感以及经验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影响一个孩子,才能造就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文化。
教育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甚至,有时候在某一个人的身上是看不到的。因此,教师还需要有承受力。当你选择了教师职业的时候,你就要承受教师职业的喜怒哀乐,就要为这种职业付出艰辛和努力,哪怕这种努力是徒劳无功的。
所谓的学习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这个职业的本质属性。教师是孩子除了父母之外最为重要的“他人”。这个“他人”对于孩子具有文化刻印般的作用。但是,面对各种压力,面对教育的低效,教师常常会产生恐惧感和要逃离的冲动。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讲到,教师要直面这种恐惧就要有信仰、有一种内在的崇高。这种内在的崇高来自于对职业的认同和对职业属性的了解。
对学校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纪律和规范,而是纪律和规范后面人的激情和个性。教育一方面是不断地给予爱,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加深对爱的理解:教师首先是一个人,要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其次是专业素养;第三是专业表现力。比如语文老师就要有激情,数学老师就要有冷慧、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无论是人文素养还是科学素养,都要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任何人都有一个边界,有生命边界,有职业边界。教师的职业边界就是要避免消极判断。一方面要避免过早地给学生“盖棺定论”,另一方面要避免对自己处境的消极对待。
教师的努力很容易被大环境所抵消,甚至可能很低效。这就要求教师有耐心,并改变自己原来“立竿见影”的思维方式。日常化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会在所有人身上都体现出来。教育上的问题就刻着日常化文化的烙印——对于教育我们缺乏耐心。
其实,任何的改变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不要指望改变很快就会发生、很快就会实现。所以,教师要理解自己的处境,善待自己。让自己更健康,更从容,更像教师。
有了专业认同感就有了一种主动去追求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会带领你不断地鞭策自己,完善自己。文化自觉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会随着阅读而不断地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读书人,把读书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耐心的、能够坚持的学习者。但是,学校如果没有读书的氛围,读书的老师会被边缘化。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过,要改变一所学校至少需要三年。而改变一所学校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开始,也就是要使教师回到一个读书人和教育研究者的立场。人是规定来学习的动物。作为一个教师,更是要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成长。当你走进书的时候,你既有的经验就会被激活,成为教育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现如今,有了网络这个极为便利的工具,教师也可以把博客变为自己的生命行为和文化行动。这种生命行为和文化行动是一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的力量。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如果能够三年坚持不断地写教育反思,就能够成为一位名师。因为这样的老师是一个有文化自觉的真正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偶然的”教师。
一个教师坚持写一年的网络日记,把教育、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的问题逐一地进行反思,就是一种巨大的成长。我们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需要想大问题,更要做小事情。这种点点滴滴的推动,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教育史。中国的教育开始有了“草根”的表达。
教师做研究,首先要做观察者,然后做记录者。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基于你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这种研究一定是有价值的,也是能够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的。
法国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埃德加·莫兰说,很多事情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圆环。写作、阅读、交流、实践、反思、记录,就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行走方式。如今,教师阅读的广泛性和个人化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网络和博客走进教师的生活是教育领域内最为激动人心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教师职业的影响还仅仅是露出端倪。我相信,随着博客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方式还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就比如校信通公司的网络博客比赛,虽然它只是企业行为和民间方式,但是当老师拿到这个荣誉的时候,仍然感到一种荣耀。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评价。这种评价最能促进个人形成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丰富的成就感、满足感。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精神准备就是不带着怨气不带着敌意不带着对某些学生的失望进入教室。在西方,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择校,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是要孩子通过好的学校和好的教师经历美好的事物。因为如果进入一所坏的学校,孩子的精神成长可能就是苍白的、荒凉的和痛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真的是善莫大焉。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要摆脱消极思维和我们很容易有的沮丧感。遇到困难,要有两种理解力:一是有些困难我们是改变不了的,对改变不了的东西不要有强烈的愤怒。而对能够改变的,不能够放弃,哪怕这种改变是微小的。每一个人哪怕行动一点点,社会就进步了。因此,教师要成为一个坚韧、努力向前的行动者。
教师要有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学校要有与其他社会领域不同的存在方式。当某一种教育理念成为学校教师共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学校就进步了。
成为一个对世道有补的人。所谓对世道有补,就是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更多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让孩子相信美好是主流,能够抵御不好,并能积极地去改变不好的东西。
成为一个温和而有趣味的人。教育是母性的。所以,真正的好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柔软的。教育的很多悲剧,就是因为没有一颗仁慈的心。
同时,我也强调有趣味。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爱美的人,然后要成为一个好玩的人和丰富的人。丰富是指他的广博,好玩是指他的童心,爱美是指他的审美力。
成为一个和自己的时代保持张力的建设者。什么叫保持张力?就是有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和保持自己判断力的态度。也就是不轻易盲从,不轻易认同,不轻易妥协。我有我的价值观,我有我的判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