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人画和画家画——从陈传席的鸿篇巨制《峡江行》谈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9 20:3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人画和画家画——从陈传席的鸿篇巨制《峡江行》谈起作者:李明久        发表时间:2010-01-27     
      将中国的绘画分为文人画、画家画、民间画的观点,首先是由陈传席教授提出,也是为当代中国画坛所公认的。文人画的创作群体是文人,他们精通诗词歌赋,有很高的学识和文化修养,其作品反映了自己的思想和情趣。画家画是由专业的画家来画,他们注重技巧,作品十分认真、工整。唐代就有“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之说。所以,他们的画长篇巨构,气势撼人。画家们也读书,但不像文人读书那么多。民间画出于民间,由质朴的农民来画,而且越是没有文化的画得越好。如果民间画家一经过培训,便立即失去了质朴的情趣,民间画的性质就变了,所谓“民间”也就消失了。陈传席教授认为,文人画就应该由文人画家来画,画家画的画不能染指,而且文人也不能画画家画,更不能画民间画。这个理论陈传席曾经撰文谈过,我觉得讲得很有道理。
      在当代画家中,陈传席教授是非常出色的文人画家,他多少年来画的文人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此出版了8开《陈传席画集》,且由该社所属的《荣宝斋》主编唐辉担任责任编辑。陈传席在与已故的中国最负盛名的大鉴定家谢稚柳先生闲谈时,甚至当面对他说:“你的画是当代文人画一个顶(鼎)。”
      陈传席的父亲是一位传统文人,古文、外文都精通,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少时读经、读史、诸子百家、释老歧黄、诗词小说、古今中外,记胜之书,见到就读。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书,他都是在小学时就读完了。而且他的记忆力极佳,过目不忘。他自己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人文和艺术理论的研究,迄今著作已有四十余部。作家贾平凹在读了陈传席教授的《悔晚斋臆语》后说:“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的才子的书。它得意,元气淋漓,爆发有力,控制得当,在平常里悟出的是常人悟不到的东西,又能有常人不可有的说法。可谓: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不禁感慨: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鲸鱼在海中游着,我们仅看到的是鲸鱼的背鳍,而正因为海洋中有着鲸身,这背鳍才为此而与众不同。”陈传席文、史、哲、美、论俱佳,故其画意境高超,格调高古,望之有一股仙气,这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一般人可以认真学习、读书,但不一定有他这种记忆力,有他这种记忆力,不一定有他那样的经历,综合这几个方面的条件,可以说是老天玉成了他。他的文人画确实达到相当的高度。陈传席在莫斯科举办个人画展之际,前苏联的著名汉学家查瓦茨卡亚曾撰文称赞他的画:“中国的现代绘画有三派,现代派爬得太高,新文人画派靠得太近,惟陈传席画派离得最远。陈传席的画宁静含蓄有诗意,格调高古,超迈越俗,是当代最高的文人画。”
      陈传席教授以前不大画画家画,因为画家画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磨练功夫,他不愿意这样做。而且文人画的高格调也很难在画家画里面体现出来。当然,画家画也是不可否认的,它有自己的长处。按照陈教授自己的理论,他应该只能画文人画,但我最近见到一幅地道的画家画,鸿篇巨制,像这样的巨大作品是很罕见的。此图山重水复,气势之大,颇有纳百川之感,景物取舍,画面置陈布势及笔墨发挥,既在规范之中,又能出于规范之外,可谓匠心独造,这一点是一般画家所不及的,达到了画家画的很高的水平。这说明画文人画的画家也是可以画画家画的,陈传席自己的作品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所以,陈传席先生以前说的文人画就由文人来画,画家画只能由画家来画,民间画只能由民间来画,我看还需要修改。
      从理论上看来,画家画可以吸收文人画的长处,文人画可以向画家画靠近,这两者如果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会达到更高的水平。陈传席的作品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从陈传席的画中我们看到,不但有画家画的长处,同时也吸收了文人画潇洒、飘逸、自然的优点。他的画中既有画家画的严谨,尤其是磅礴的气势甚至超过了画家画,但是仍然有文人画的长处,这样的结合产生了更好的作品。画家画和文人画是互相吸收,加以提高的,甚至民间画也可以被画家画、文人画吸收,由此看来,画家画将来也是可以向文人画迈进。当然,就像陈传席讲的,要达到文人画要多读书,但我本人认为,吸收是要加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削弱自己的特色,更不能失去自我。文人画有文人画的长处,画家画有画家画的长处,民间画有民间画的长处,三者互相吸收,提高到更高的境界。这是我看陈传席这幅《峡江行》作品的感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3:44 , Processed in 0.0997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