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及操作要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20:5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及操作要领(一)转载


摘要 公开课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方式,我们应该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待公开课的内容和形式,从教学研究的目的出发来确定公开课的评课标准和评课方式。
关键词 公开课 教学评论 操作要领



公开课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很奇怪,我们似乎又很少看见真正从教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讨论公开课的文章。相反,我们看见的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都是从“一般教学活动”出发,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待这些公开课,来评价这些公开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指责公开课“做秀”,而理由呢,则几乎众口一词:平时我们是这样上课的吗?回答当然是不是,那么结论也很直接、简单:这是演戏,是表演,不是上课,是假的。从而否定了这些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老师还提出,不要再搞公开课了,因为它们没有实际意义。
我认为,这些指责不完全对。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单纯从“教学”这个角度来看待公开课、分析和评价公开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的,而实际上,公开课当然是一种教学,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一方面必须从教学的角度来要求它,这是首要的标准,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同时,它又不是一般的教学活动,它还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是人们借以开展教学评论的一种载体,因此,它必然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教学活动的特征,有着不同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规定性。

一、公开课的本质规定
公开课为什么叫公开课?公开课不就是上课吗?那为什么不叫“上课”,而有了一个别一名称:公开课?这个问题似乎太奇怪,其实这里恰好暗藏着
关于公开课的本质规定性。公开课这个名称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与平时上课不同的课,它有着自己的本质规定。这个本质规定就在于:公开课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学评论是从一定的教学理念出发,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针对并依托具体的教学进行的教学研讨活动。它包括诊断、分析、评价等内容。教学评论的对象,可以是一种教学现象,可以是某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
也可以是某一种或某一个人的教学思想,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或其他教学工具,还可以是一堂堂的课。如果我们评论一种教学现象,我们必须借助于关于这种教学现象的描述或概括;如果我们要评论某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我们必须对这一位教师的教学有个整体的把握;如果我们评论某一种或某一个人的教学思想,我们一方面要看他们阐释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文章,另一方面更要掌握它们的教学材料;如果我们评论教材或其他教学工具,教材或教学工具本身就直接是我们开展评论的载体。那么,如果我们要评论一堂堂的课,我们以什么为载体来开展评论呢?这就必须“上课”。这一种“上课”必须有评论者在场,否则评论者无法评论,也就是说,这堂公开课不仅仅是上给学生看的,也是上给评论者看的。
于是这种“上课”就变成了公开课。“公开课”向谁“公开”呢?向评论者“公开”。所以它才叫公开课。没有评论者,就无所谓“公开”不“公开”,也就无所谓公开课不公开课。
由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公开课,就是以“上课”为载体开展教学评论的一种教研形式。上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所以公开课也就成为教学评论最广泛、最有群众基础、最为教师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从“公开课是一种教学评论方式”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公开课的四点基本认识:
1、公开课必须具有鲜明的理论追求
公开课之所以是公开课,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说得更具体点,是用上课这种方式,实践某种理论追求。没有理论追求的公开课肯定不是好的公开课,因为它失去教学评论的价值。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公开课,听完后无话可说,因为它没有什么理论追求,它没有什么理论内涵,因而无所谓好与不好。
好的公开课或不好的公开课,标准在于,第一,它有某种教学理念,第二,这种教学理念体现得很充分。前者属于理论追求,后者属于教学艺术但却以前者为前提。如果这堂课上得很规范,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缺陷,但却没有体现特定的教学理念,就很难说是一堂好的公开课。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并不是堂堂课都能体现某种教学理念的,有些课具有“形成”性质,它是为其他一些课作准备的,作铺垫的,这样的课不可能要求必须体现鲜明的理论追求。但作为公开课,它之所以值得“公开”,恰好是因为它有着鲜明的理论追求,它之所以要公开,就是想让大家来评论它的理论追求。
公开课是上课,是实践某种理论,因此,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个桥梁,它沟通理论与实践,它实践着理论,同时它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有人称之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很形象地说明了公开课内在的理论品格。
2、公开课的价值不在课本身成功与否
必须明确,公开课应该允许失败。成功的公开课是好的公开课,但失败的公开课不见得就没有教学评论的价值。这正像对好的作品可以写出好的评论,对不好的作品也可以写出好的评论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开课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或者更直接地说,对公开课不应该以成功与否来评价它的价值;公开课的价值应该在值不值得评论,有没有启发意义。什么样的公开课有评论的价值什么样的公开课没有评论的价值呢?一句话:体现了某种理论追求的课就有评论的价值,没有体现理论追求的课就没有评论价值,而这种理论追求本身是不是正确、教学过程是不是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理论追求,则还在次要。
3、公开课的重点是评课,而不是评人
现在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以公开课评人。的确,一堂公开课可以在某个方面反映出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在评人上。
首先,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公开课,单凭一堂公开课来评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片面性。所以我们的确可以在实践中看到公开课上得很好、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教学业绩并不十分突出的老师。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应该从这个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工作态度、教学成果等多方面综合加以考虑。
其次,把公开课的功能放在评人上,极大地削弱了公开课的教学研究的价值,而使之蜕变成为一种“评奖”“比赛”“竞争”等争名夺利的形式。因为公开课上得成功不成功,涉及到对一个教师的评价,所以,许多非客观的因素、非科学的因素就必然地渗入进公开课活动中。为什么许多公开课上得没有一点创新意识,就是因为上课的教师要“保险”,不能“演砸啰”。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敢(或不愿)对公开课作出客观评价,而只是大唱赞歌,就是因为评课涉及到评人。有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看人评课”的现象。
应该承认,现在公开课已失去了它的本来的功能,越来越变成一种“比赛”,原因就在于,我们越来越没有把它当作一种教研活动来对待了,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上课的人,而不是上的这堂课,不是这堂课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理念。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0:59:47 | 只看该作者
二、公开课的几种类型及要求
公开课其实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我们研究公开课,对不同的公开课要加以区分。
1、实验性公开课
实验某种新的理念新的形式的课。这样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探索性,因此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评价这样的课关键不是看它是不是成功,而是看它是在探索什么,探索的方向对不对,理论基础对不对,是不是体现了创新精神。即使失败了也没有问题,因为通过失败知道了课这么上是不行的。这样的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学生则不做任何准备,最接近原真状态。实验是为了检验理念或某种方式的有效性,所以不能准备。准备后就没有实验性了。
2、评优性公开课
也就是比赛。比赛重在争优,因此要尽量设计得完美一些,要体现自己的最高水平,以展示某种教学理念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境界。因此,这样的公开课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不是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这种教学目标是不是先进的,我们所要提倡的。这样的公开课要做充分的准备。不但教师要做准备,学生也要作一点准备。这种准备主要是在学习材料、学习态度、心理上的准备。但不得做行动方案性的准备,不得做教学内容上的准备,更不得做答案性的准备。
3、汇报性公开课
向领导或向专家汇报一个课题研究的成果,汇报教学管理情况。这种公开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题研究成果或教学管理要求来上,要突出有关的要求。这种公开课不但要体现教学理念,达成教学目标,还要反映出组织教学的水平和艺术,因此,这种公开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学生也要做准备,除了教学材料、学习态度、心理上的准备外,还要强调与教师的互动,有一些行动方案上的准备也是可以的。预先指导学生在行动上与教师的作一些配合,在这种类型的公开课上应该是允许的,这就正像汇报工作要有一个汇报材料和统一口径一样。当然这种指导不是预演,而只是大致的要求。
4、示范性公开课
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设计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的课。这种类型的公开课是教给其他老师看的,是让老师们学习执教者的操作方式、所主张的理论的行动模式,因此重点不是考察这种教学是否“有效”,因为“有效与否”也不是一堂课可以看得出来的,老师们重要要看的,是这种公开课的教学艺术,包括教师的个人教学风采。因此,这种公开课,不妨有点表演性,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做点准备应该是允许的,例如学生预先认真地读过课文甚至其他材料,对教学内容有比较丰富的了解,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老师更多的发挥余地。
5、主题性公开课
为了倡导某种教学理念上的公开课。它的作用类似于时装流行色发布会,是理念化的,概念化的,模拟化的,甚至是象征性的,不是实用化的。它既不供你模仿,也不供你考察,它是供你意会的,它是振奋你的精神,是唤醒你的才情智慧的。例如于漪老师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电视上上过一堂《海燕》课,那种课完全是表演性的,它的效果甚至都超出语文教学的意义了,是在那个时代对人的思想的大解放,因此当时不仅老师看,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看。这种课不但有一点教学内容上的准备,甚至有一点教学答案上的准备也是可以的。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类型的公开课,只要是公开课,就不能“重演”,也就是同样的内容,同一个老师,在同一个班上,重复上两次以上。我的意思是,在某些时候,“演”也许是可以的(当然没有最好),但绝对不能“重演”,因为那样,就完全失去上课的意义,因为一堂课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上两次,不存在教学效果,因而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只剩下“假”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1:00:27 | 只看该作者
三、如何评论公开课
公开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它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上公开课,二是评公开课。那么,作为一种教学评论,我们应该如何评公开课呢?我从“评公开课的基本思路”和“公开课的评价标准”“评公开课的基本程序“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评公开课的基本思路
我们有许多老师评课,一上来就是,“这一堂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这种评课方式是大可商榷的。“评公开课”是评论,不是评判,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前者是通过“评”而获得教学启发,后者是通过“评”而分出对错或等次。评判没有一个什么思路的问题,直截了当地下结论。它需要的是那个最后的结论,这正像考试的时候给作文评分,重要的是那个“分数”,至于为什么要给这么多分,评分的依据等等,对于你这一次考试而言,是次要的。但如果是平时的作文,我也要给你的一个分,但重要的不在于我给多少分,而在于我为什么给这么一个分。教学评论不是“考试”,而是研究,因此,它的关键是说明,我为什么要给你这样一个判断。这里就有一个基本思路的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来评论你这堂课,最终落脚点是哪里。
一般来说,评公开课应遵循这么四个层面,依次展开。
第一个层面:这堂课是一个什么设计思路;
第二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得成功与否;
第三个层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第四个层面:这种教学理念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举一个具体的实例说明之。
我曾参加过一个省的“创新教育”现场研讨会。我听的那堂课是一物理课,基本教学程序很清楚:
——首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与老师一起通过讨论将这个定律分解成四个要点。
——然后,由四组学生分别作出四个演示实验,证明了这个定律的四个要点。
——然后全班一起讨论,在生活中可以在哪些领域运用这一物理定律。
——最后是拓展性综合性练习。
这堂课得到了评课者的一致好评。理由是:教学层次很清楚。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非常活跃,在“将定律分解成四个要点”、“实验”和“讨论”这几个环节上,学生都有充分的活动。最后,学生掌握知识准确,达到了教学目的。
我觉得这个评课在基本思路上有问题,属于“评判”式评课。它是直接给这堂课下一个好或不好的结论,而依据则是这堂课的某些要素。它着眼于这堂课的某些要素,分别而不是联系地作出判断。比如学生有活动,针对学生活动这一点,下一个“学生被充分调动”这一结论。比如有关于这一定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这一讨论,针对这一点,下一个“联系生活”的结论。这样的评论,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评课,它没有把一堂课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中找到教师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最后我作为会议主持者,对这堂课作了以下评论: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可以总结为:定律——运用;理论——实践;书本——生活。
这个教学设计思路的关键是理论解释的正确性,运用这条物理定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在这两点上,这堂课都达到了要求,是成功的。
这个教学设计思路体现了一条“演绎”的认识路线,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它体现了一种“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这种接受性学习理论不符合我们这一次研讨会的主题: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的认识路线应该是:
事实——理论——运用
其教学步骤应该是:
对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和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分析与总结——解决实际问题。走的应该是一条“归纳”的路子。
结论:这是一堂体现旧的教学理念的“好课”,但不是一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好课”。
我这样评课,就是把他这堂课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看到他的理念,,并对这种理念进行评论。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1:01:09 | 只看该作者
2、公开课的评价标准

关于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已有许多讨论,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条款。这些条款,大都着眼于“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从这三者的关系出发,列出若干个点,从而形成一个标准。例如: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的互动性
——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
——学生真正的理解性
——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
——学生学习的反思性
我觉得这样的标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这些条款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明确,利用这样的标准,很难对公开课作出整体的评价,很容易落于逐条对照、逐条下断语的套子。第二,这局限于“教学方法”的范围,其核心,就在于处理教学、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方式方法上。
我认为,评公开课应该着眼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者的关系,分三条线索展开:
——目标与内容
第一,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对不对;
第二,教学内容本身把握得是否正确;
第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否统一;
重点在第三点。例如:有一位教师都《愚公移山》,定的教学目标是“寓言的表现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他带领学生讨论“愚公是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这就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错位。
——目标与方法
第一,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对不对;
第二,教学方法运用得熟练不熟练;
第三,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是否统一;
关键是第三点。例如:有一个老师上《故都的秋》,教学目标是:体验、感受课文的意境和语言的表现力。教学方法是:先上网查阅有关作者的文章的资料;然后请同学们对文章质疑;最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这一堂课,教学目标是对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熟练的;但是,教师所使用的这三个教学方法,并不适用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第一,上网查阅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这篇课文的背景,这对“体验和感受”是次要的,“体验和感受”的直接对象也是主要对象是文本。第二,“质疑”和“讨论”都是指向思维的,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这不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因此“质疑”和“讨论问题”都不是解决“体验与感受”的恰当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形成错位。
——内容与方法
第一,教学内容把握得是否正确;
第二,教学方法运用得熟练不熟练;
第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否统一;
关键是第三点。例如:有一个老师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他设计了一个“审判鲁达”的教学方式。“审判”这种活动方式的关键是:事实及法理。换一句话说,它的焦点在于:鲁达打死了人吗?鲁达打死了人应不应该负法律责任,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也就是事实的认定和法理的衡量。这两点都不指向我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内容:精采的动作描写。
3、评公开课的基本程序
说课的程序是“我想干什么”-“所以我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评课的程序恰好相反:“我看见你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我从这里看出你想干什么”。前者是从主观想法到客观事实,后者是从客观事实分析、寻找、判断你的理念和想法;前者是解释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后者是探寻从事实到主观的线索。具体来说,评课的程序应该是:
——概括教学步骤。我们看到他在做什么。这是我们对这堂课的观察所得。
——陈述教学形态。我们看到他把课上成什么样子,他是怎么做的。这里既有观察也有对他的课的主观理解。
——分析教学内容。我们看到他在教什么,他把什么教给学生,他做的事涉及到的对象和内容。这一步主要靠事实性分析,要从他的课堂活动中分析出他想把什么东西教给学生,他把什么东西教给了学生。
——追问教学理念。他为什么做这样的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要教这些东西。这一步是追溯性分析,要找到他在课堂做这些事的原因。

公开课是一种非常普及、有效并且为老师们喜闻乐见的教学研究形式。过去,我们主要是从一般教学的意义上来看公开课的,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公开课,则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公开课的认识。后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公开课这种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15:33 , Processed in 0.0665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