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抱 常 守 一——关于霍春阳的人文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5 20:3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抱 常 守 一——关于霍春阳的人文情怀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苏高宇  

抱 常 守 一
——关于霍春阳的人文情怀       苏高宇
(本文系为中国教育电视台CCTV1撰写的霍春阳先生专题片的文学脚本)
解说:在当代中国画坛,有着这样一位不求同群、迥异时流的画家:他的画,是那样的清拔简贵,如溪流碧水、云带清阴,对之令人心远;而他的思想,他的情怀,又是那样的涵容深邈,敦厚而旷澹。数十年来,他执着地追求着中国民族绘画内在的文化品质与传统道德精神和谐统一的价值目标,清操桌行、潜修淬炼,以一己的清心与虔诚在激进的当代语境中实现了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家身合宇宙、廓然大公这样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涤尽尘氛的清新与感动…… 于是,在我们的眼前便浮现了嵌在片头的四个字:抱常守一。就让我们的目光追随着镜头一起——聚焦霍春阳。
解说:环境影响气质,气质决定风格。位于冀中平原西部的清苑,是一座早在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就已经建县的古老城池。在她的身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岁月老人所镌下的不同寻常的文化印记和历史沿革的痕迹。而今,这里仍然静卧着许多令人思悠的文化古迹——名震考古界的东臧村和大望亭仰韶文化遗址,以及樊舆故都、春秋阳城……无不默默地述说着这一方风土的过去,使这里的每一寸土壤都浸透了文明的故实和关于昨天的记忆。——1946年的春天,霍春阳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深浑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县城。
同期:〔请霍老师以自己的家乡清苑县的历史文明为背景,谈谈早在6000——7000年前就已经留下我们先人足迹的这一方风土曾经是怎样滋养了自己的一颗少年文心,并兼及介绍祖父,父亲对于自己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启蒙教育。〕
解说:就是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所滋养的过程中,加上弥漫着书香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使得青少年时期的霍春阳有幸早早地开启了一扇探测民族文化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窗口。应当说,霍春阳后来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学人气质以及极力维护传统艺术、民族艺术的鲜明立场,都得益于他人生这一特殊时期所奠定的基础;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优质的民族文化理念通过长期的积淀、参悟之后,已经渗透到作为一代中国画家的霍春阳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一生坚守不渝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即便是在带着探索传统中国画的抱负而戏剧性地考进天津美术学院学习工艺美术阶段;即便是在喊着红色口号的黑色文革时期;即便是在面临着饥饿威胁的非常时刻,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始终都像影子一样紧紧地跟随着自己,从不离开,也不倒下。
同期:〔请霍老师以自己喜欢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间的这段话来阐述一个中国画家所应承载的文化使命与士夫精神。〕
解说:是的,“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令霍春阳感到振奋的是,在他抱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而不断探索的艺术生涯中,还曾幸遇过许多别具只眼、见识卓越的前辈先生,如尊敬的孙其峰先生、张其翼先生、李智超先生,……原来,在自己内心里深深敬仰着的这批老一辈的艺术家,他们各自也都有着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文化信仰。是的,这些闪耀在当代艺术星空中的恒星,不但个个笔能扛鼎、腕底有鬼,而且也无不目阅万卷、胸中有“神”啊——
同期:〔请霍老师列举一下曾亲炽教益的先生们除了从中国画自身的技术层面给予自己教导而外,同时又是如何身体力行地尊崇、实践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特别是儒家关于“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和”文化的精神,这一切曾经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到自己一生的艺术行为的。〕
解说:这些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终生把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潜藏心底,奉若神明的老先生们,对于霍春阳来说,他们就像曾经守候在自己艺术河流中各个关口的忠厚的船夫一样,此去彼来、迎往有序,带着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情节和艺术使命,安全、及时地将正处于艺术青春期的霍春阳护送到理想的彼岸。而今,当其中大多数的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之后,霍春阳又自然地成为接续这传统文脉的一员,自觉承担起发明要义、引流导源的重担。
同期:〔请一位美术批评家就霍老师简约古淡的艺术作风,着重指出它所蕴蓄的精神内涵。让受众明确一个问题:霍春阳的作品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而且这种精神属性也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蓬蓬勃勃的所谓时代精神,而是一种从中国人恒定的、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或者说宇宙观这样一种宏观的角度来进行释义的虚静处下、中庸平和、顺应自然这样一种精神境界。〕
解说:因此,霍春阳的精神追求,实际上并没有远离了我们这个社会和人群,而是从人文的高度吻合、提升了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塑家园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目标。
同期:〔请霍老师进一步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作品的精神指向是在追求精神的大自在,大轻松,大愉悦,因此要力去那犷悍、粗野的作风,从而使人通过阅读、欣赏作品之后,躁动的心灵能够变得文静而庄重,礼让而内省。〕
解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霍春阳的作品无疑不是那种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的小情调的作派,而是独具一种潜移默化的载道功能。记得作家汪曾祺说过一句话:能够读懂齐白石作品的人,应当不会成为打、砸、抢分子。而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的特殊寓意也照样可以移用在霍春阳的作品当中。在一件名为《墨牡丹》的作品上,霍春阳曾题写了这样四个意味隽永的文字:“韵胜西施”;而在同样题材的另一件水墨小写意作品中,他又题道:“自是风流时世妆”。这些看似浅显的字句,无不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人之有别于其他西方民族的独立的文化观、审美观、以及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的传统道德观。
解说:霍春阳曾画过一件题句为“园蔬有味总清真”的《蔬果》图。中国画自宋元以后,关于水墨为上的“清真”品质,曾一度引领了数百年的画坛风尚。而自新文化运动兴起,这种崇尚简贵、由博返约的简笔水墨画形式在形形色色新的艺术观念的冲击之下却迅速地消失了,能者几稀。而时至今日,更多的人在以多元文化为口实的幌子之下,为迎合西方不断翻新的艺术潮流与国人庸俗的市井趣味,更是视水墨画为脱离时代精神的没落艺术。对此,霍春阳又是以怎样的姿态来应对的呢?
同期:〔请霍老师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为什么要在自身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强化水墨画的功用,它有着怎样积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支撑这种行为的精神背景又是什么?〕
解说:如果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与老师孙其峰先生合作的《山花烂漫》曾因为画面热烈的情调、眩目的色彩而一度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那么,霍春阳后来日趋增多的水墨画创作则更是从艺术的层面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审美眼光和人文价值。对于霍春阳来说,水墨不仅仅是中国画一种外在的艺术形式、或者说工具,它本身就代表着霍春阳艺术思想的全部内容——
同期:〔试请霍老师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艺术:之所以要选择水墨画这种为时人所疏虞的艺术形式作为抒发自己艺术思想的载体,是因为水墨画的清素、静雅以及见性的书写特质与自身所追求的传统道德和文化标准深相吻合的缘故。〕
解说:明人李日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绘画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以虚淡中含意多耳”!霍春阳的作品,每以简洁的笔致,澹逸的气息,表述着大千世界中不尽的物我交融,嗒然两忘的生命情境,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而别有一种远离凡尘的清新和自由。
同期:〔霍老师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画更多的是需要从自身的深度上去理解、发掘、升华它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去修正它,革新它,继而毁灭它,以为“天不变,道亦不变”。请霍老师就此观点展开来谈谈。〕
解说:是啊,在霍春阳身边,我们几乎听不到“创新”、“张扬个性”、“视角张力”等等一类蛊惑人心的时髦词汇,代之的往往是“神韵”、“精神内涵”、“悟道”这样一些引人思索的话语。
同期:〔请霍老师身边的学生谈谈学习感受。〕
解说:霍春阳有一方常用的闲章:“心平气和”。应当说这是最为朴实无华的一句生活化的语言。然而,就霍春阳来说,这却是一种绝高的艺术境界,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今天的霍春阳,与其说是在娴熟地运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来进行着他的艺术创作,不如说他是在通过中国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而从容地阐述着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抱常而守一”、“与众体同生”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与思考。
解说:“要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这是当年同在天津生活过的弘一法师所说过的名言;当时光已经飞驰到21世纪的今天,一位年过耳顺的杰出画家也在同样的地方正挥动着他手中的一枝毛笔,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描绘着一件“洁身自好无尘垢,一片冰心永向阳”(霍老师自题《山芭香远》图诗句)的巨幅画卷……
我与郭石夫先生(右一)、霍春阳先生(中间)在“全国中青年名家(花鸟)作品邀请展”开幕式上的合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19:42 , Processed in 0.1079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