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要为中国教育家的成长“呼风唤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5 21: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媒体要为中国教育家的成长“呼风唤雨”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亮
刘堂江:
媒体要为中国教育家的成长“呼风唤雨”
    “意存高远,方能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成就伟业;观念超前,方能在奔涌向前的时代大潮中步步领先!”这是刘堂江、鞠庆友等作者在1999年的长篇通讯《为四十岁做准备》中信手写下的一段话。这慷慨激昂的话语,既是对当时高密一中在李希贵的带领下所取得的成绩的赞叹,也是对李希贵未来成长的希望与期待。
    刘堂江说,上世纪90年代末叶,当全世界都在为即将迈入21世纪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教育界还在为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家争论不休。“在我的思想深处,我始终坚信我们国家有一大批自己培养的教育家,比如老一辈的特级教师斯霞、霍懋征,你能否认她们是教育家吗?因此,我一直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党和国家培养的新一代教育家推向教育舞台的中央。”
    刘堂江认为,教育传媒人的责任就是要为中国教育家的成长“呼风唤雨”。他说,“这个想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了,所以在写《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时候,尽管当时只是把李希贵当成一位名师名校长来写的,但心底还是希望他能在21世纪成长为教育家。”
    回忆起与李希贵的初次见面,“我是北学魏书生,南学冯恩洪”,将近10年过去了,李希贵这番诚恳的开场白还清晰地刻在刘堂江的脑海里。刘堂江坦言,李希贵当时给他的印象很好,觉得这个校长坦诚,不像有的校长把别人的理念“占为己有”,还沾沾自喜地到处卖弄。
    “我只是不停地看,不停地记,除了采访需要,我很少说话。”通过细心的观察,刘堂江在高密一中发现,这里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接受的是可供选择的教育,学会了自我教育……“高密一中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人,让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一辈子负责,深深地打动了我。”刘堂江说,李希贵当时满脑子都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包括他的人才观,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都是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学生的“四十岁做准备”。
    “在老师眼里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用成功酿造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锻炼……”在高密一中采访的几天里,刘堂江不断有新的收获,这些教育箴言也被他和合作伙伴梳理成高密一中“教育思想十条”,浓墨重彩地写进了报道中。
    在去高密一中之前,做了多年教育新闻工作的刘堂江心中一直萦绕着诸多疑问:马上就要进入21世纪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向哪个方向引领?需要什么样的先进教育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引领这个时代的潮流?在与李希贵几天的接触中,这些疑问一一有了答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造就了李希贵,他以‘为四十岁做准备’为代表的教育理想,体现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身发展。”
    “李希贵非常善于学习,善于把国际国内最前沿的教育资讯把握住,结合工作实际,形成自己的运作模式,再经过实践,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可以说他是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教育家,是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刘堂江说,前几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第一批的十个教育家中就有李希贵,这就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著名教育家的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19 , Processed in 0.0768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